军魂传承好家风

陈宜森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陈佃栋,1937年10月出生于殷巷镇土马店村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他1956年3月入伍,在山东蓬莱服役,是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开始,父亲从事无线报话业务,后转入海洋水下工程。工作之余,他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多次受到团部嘉奖。由于积极上进,从军两年后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1961年6月退伍。</p><p class="ql-block"> 五年的海军生涯,老人学了不少文化,同时也得到坚实的党性锤炼。退伍后,父亲在生产队担任了几年生产队长,带领群众大搞农业生产和水利基本建设。</p><p class="ql-block"> 自我上小学起,父亲就经常教导我,一定要多学文化知识,尊重老师,团结同学,以好的成绩报答老师和社会的关爱。所以,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写的作文均作为范文读给同学们听。父亲的党性原则非常强。我参加工作后,他教育我一定要听党话、跟党走,认真工作,踏实做人,勤俭持家,奉献社会。这种耳提面命、言传身教,深深地钉牢在我的事业和家庭中。受父亲的影响,我于1989年入党,妻子崔桂兰1995年入党,儿子陈龙于2020年入党。我的七口小家就有三名党员,红色传统在我们这个家庭得以传承。</p><p class="ql-block"> 爱学习的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只有忠实聆听党的声音,才能做好党的人,这是父亲经常和我说的话。在部队,他是学习“毛选”的积极分子;在生产队,他是“农民夜校”的领读员。现在,每日的新闻联播,他每天必看;每天的济南日报,他每天必翻。就是我主编的《殷巷镇志》《殷巷史话》、我的作品集《天平追梦》,他都会认真仔细地看完。他说,我们的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富饶,你们就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p><p class="ql-block"> 勤劳的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81年,为建设我们家的第一座三间平房,他起早贪黑用小车推土,垫起一块三百平米的洼地;85年,为挣钱补贴家用,父亲凌晨四时起床,到土马棉点包起五大包棉花,用牛车送到殷巷棉厂,过秤后再背起二百多斤的棉包爬向高高的棉垛;年近60的父亲,不服老,不服输,每天和年轻小伙子一起为农户建房打石头,每天能挣近百元;2000年之后,他又干上了修鞋匠、打铁匠,天天开着三轮车赶集,修鞋、修拉链、修电锅、补壶底、配钥匙。现在,85岁高龄的他,仍风雨无阻的忙碌着,用勤劳奏响金色夕阳的高歌!</p><p class="ql-block"> 节俭的父亲是我学习的榜样。他能将废弃的煤气罐改装成柴火炉;他能将旧时的喷雾器改装成打气筒;能把所有残缺的农具修理好发挥它的作用;能将车胎补好,能将钟表修好,能让停转的机器运行,能使哑巴的收音机有声。他珍惜一粒米,珍视每顿饭,让节俭的美德固化为我们家人的一种习惯!</p><p class="ql-block"> 父亲还谆谆教导我们,一定要忠诚于党,跟党走永远没有错;一定要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才是价值所在;一定要崇尚和珍惜荣誉,保持廉洁,一尘不染。</p><p class="ql-block"> 正在由于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我们家三名党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不断实现价值。我在法院工作30多年,办案1000余起,皆服判息诉,业余著有多部作品,并获国家、省、市级奖项一百余个;妻子崔桂兰曾是一名执教33年的幼儿园园长,目睹村庄的软弱涣散,毅然辞去园长职务,勇敢挑起乡村振兴的重担,担任土马店村党支部书记,经过五年整治,我们美丽的土马村已经成为“齐鲁样板村”;儿子陈龙是殷巷镇政府的乡村振兴专员,同时为崔官村支部书记,他抓党建,防疫情、做电商、惠民生,被评为商河县“乡村好青年”;就是儿媳杨姗姗,还是商河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她听民声,多调研,献良策,提建言,倾心助力商河发展!</p><p class="ql-block"> 蓝色海洋铸就的军魂,五年军营锤炼的党性,融入勤勉智慧父亲的心中,转化为红色的基因,在我们的家风中永久传承,使我们的家庭成员初心不改、信念坚定、敬业爱岗、善良真诚!</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向军人致敬,是他们用忠诚和热血筑起了共和国的钢铁长城;让我们向父亲致敬,是他用责任和担当撑起家庭爱的天空!红色基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让我们积极传承红色家风,让激情燃烧,让生命绽放,用努力和拼博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