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父亲打电话来,说县里原文化馆一位老领导,对爷爷生前事迹非常熟悉,准备将爷爷当年写的作品汇编成一本书。电话那头,父亲言语中没有多少威严,但又稍显迫切。能感觉到,这几年父亲对爷爷的事越加上心,提及的多了,我不自觉得就会更多的想起爷爷生前的点点滴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爷爷年轻时候就秘密的加入了共产党,参加过游击队,也当过土改小组组长。但在记忆里却从没有感觉到爷爷身上有大家所说的那种英勇气质,印象里爷爷永远都是和蔼可亲的样子,不过总听村里老人提起,不自觉得就十分好奇,想像不出来爷爷拿着枪是什么样子,应该和跟我们一起生活过多年的爷爷一点都不一样吧!似乎他真得就如同电影里所演的地下党员那般神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00年春上,正值军校毕业季,在太行山拉练途中,收到爷爷去世的电报,惊愕的瞬间,想的却是给他留的军用棉鞋还没给他寄回去,这件事一直心心念念了多年,到现在仍常常觉的愧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听说爷爷是在给巷里的乡亲们说自己编的快板时,感觉有点累想歇会,回家后就安详的睡着了。我欣慰的同时也稍有了点心安,因为我和弟弟都没有回去给爷爷送行。20年来,爷爷的音容笑貌浮雕般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历久弥新,愈加的清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南塬上爷爷也算是个名人,他自学文化,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快板书,体现农村生活,揭示改革开放过程中受新潮思想冲击所浮现的社会现象 ,很多作品非常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大家耳熟能详的有《五子葬父》、《娶了媳妇忘了娘》等作品。我们童年时期,物质、文化、信息都比较匮乏,在我能认得一些字,可以简单通读文章的时候,很幸运的是家里刚好有一些爷爷订阅的故事杂志,连载的《呼延庆》、《杨排风》等好多故事将我深深吸引,那些活生生的故事人物一个个挤进脑海里,让我童年时期的内心世界丰盈且生动富有。在那个烂纸片都珍贵的年代,家中的几本杂志撑开了我汲取知识的门径,引领我进入了另外一片天地,算是在我童年空杯状态下最早期的筑基了。记忆中看过爷爷一篇手稿,书写工整,句子押韵,特别是最后一个字全是“子”字,满满好多页。我尝试过模拟编写,但最多能想出来一单句白话,脑子就被掏空了,剩下只有崇拜的感觉了。爷爷常给我们说“活到老,学到老”,我理解,其实他说的只有“学海无涯”四个字而已,没有其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爷爷会的东西很多,算起来每一项都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可惜我们兄弟几个没一个愿意学,他不但会说唱快板,还会合绳、挂面。收音机是爷爷随身必备的物件,做绳坯子时,那一刻他就会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守心、守静。手里搓缠着麻丝,跟着收音机唱着秦腔,自得自乐,享受独处的乐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合绳时,收音机声音开的大大的,听着秦腔或者王木椟的相声。在现场指挥着我们和来帮工的朋友搅动拖架,不时会大喊一声“停”、或者大喝一声“嗨”,场面很是热火。小时候合绳时,绳子粗细不一样,压拖架的石头也不一样,我们小孩子就代替石头成了不同重量的砝码,站在拖架上随着绳坯子拧成绳子而往前拖移着,我们快乐的就像坐大卡车一样。长大后我们都成了爷爷的帮工,但记忆里也永远存住了那些画面和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爷爷也是个爱热闹的人。农闲时,就会在巷子里给村里人说他编写的快板,也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处赶集,有人喊他说唱一段,他就会很开心的摆开架势表演一段精彩给大家。有一次爷爷唱的一出戏被省电视台选上,要到省城录制直播节目,特别开心,早早就把衣服清洗干净天天等通知,回来后见人就让看他演出的录像,他的开心纯真简单。</span></p> <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人总结出这样一句话:做自己喜欢的事,一天干十个小时也不会觉得累;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一天干两个小时也会觉得累。爷爷便是身边的佐证。他把他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交给了自己喜好的事,在别人看来多么辛苦的,他总是快乐的做着,那份快乐,应是他人无法理解和体会的到的。在他的世界里,日常的平凡中自有光彩,每天的阳光都分外明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顾事”、“响子”是怎么回事,从记事起,爷爷经常会跟乐班去参加丧事活动。每次他都会用自己编写的快板讲述农村故事,鞭策不良风气,在娱乐中宣传正气,教化遗失传统的人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也经常坐在他的自行车横梁上,在他粗重的喘气声和费力的骑行中跟着去看外边的世界。第一次见火车铁轨,第一次去县城,第一次吃带有甜味的馒头,后来才知道那叫面包。童年很多的快乐,很多都源自爷爷的给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每年家里都会有一些外地的客人来家中看望爷爷,那时候交通不便,村里好多老人,一辈子呆在村里,县城都没去过。一般客人来了就会在家里住一段时间,期间他们会讲述着外边世界的事,爷爷会和他们谈论着外边所熟知的人和事,让小小的我对外边的世界充满了无限憧憬。外乡也经常有手艺人来村里驻村做工,好多爷爷都会让免费住在家里,并帮着介绍生意。日常的接触让我很早就看到了离乡人生活的艰辛,也从他们的努力中学到了人生应该有的态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爷爷是一个能干的人,在村里挖土窑烧过砖,具体情形我记不大清了,只记得大哥当时十六七岁,每天带着我们在窑顶用铁盆将红薯扣住吃烤红薯,那时候觉得爷爷的好就是能让我吃上烤红薯。他也找人做过脊兽,用红土活上棉花,光脚踩匀,铁丝割片后做成各式好看的脊兽,谁家盖新房就卖一批。我们兄弟们虽然都不会做生意,但做营生的方式和路子爷爷是让我们看到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现在来看,爷爷当年的思维是超前的,他能对很本质的东西,很好的进行归纳和描述。他的教育模式是有效的,能利用日常点滴给我们进行启蒙和启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爷爷的前半生,算得上是轰轰烈烈。后半生,他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随心而静。爷爷不喝酒,不抽烟,从没有说过一句脏话,在当时的农村身处俗世不坠俗。风雨人生,淡然在心,他在洞察了生活的真相后,显得更加释然和淡然。在意的应该是:到这世间走一遭,总得留下点什么!不说名垂千古,但总得让人知道自己来过,爷爷选择了用文字来刻画自己的一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