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巴黎回来后,儿子便喜欢上了一种生活方式:到楼下的咖啡馆里吃一个Brunch(早午餐)再去学校。</p> <p class="ql-block">法国人精致优雅的咖啡馆时光给他原本单调的学生生活投进了一束光,原来早餐可以吃的这样有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宿舍区的一楼就有一个不大的德式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俄乌战争以来,德国的生活物价大约上涨了10%,吃上一顿带煎炒鸡蛋的三明治早餐,再配上一杯咖啡大约需要9欧元。</p> <p class="ql-block">进入六月,他终于能够到H教授的有机金属催化物小组做毕业设计前的最后一组实验。</p> <p class="ql-block">实验室里优厚的科研条件让儿子激动地“口吐芬芳”</p> <p class="ql-block">不过在第一天,H教授随意考了他一个化学反应,儿子竟然呆了有5分钟才想起来——他觉得教授一定失望到家了。</p><p class="ql-block">原来教授教的《金属催化物》这门课,学校出过一个诺贝尔化学奖,化学系楼下的那条路,就是以那人命名的,结果一个基础的反应都忘记了….…挺像士兵上到前线忘了如何打枪的。</p><p class="ql-block">但教授的修养让你看不出来他的内心,他依然笑咪咪的,儿子突然觉得教授很像自己的爸爸。</p> <p class="ql-block">等到了六月末,儿子说:我可以断定教授己经非常喜欢我了。每周三上午开过组会,下午儿子就会找教授汇报一周的实验进展,哪些成果是意料之中的,哪些又是新发现,还有哪些失败需要更进新的实验方式。</p><p class="ql-block">教授不加掩饰地夸奖儿子:我实在太喜欢你们(中国人)了。我可以放心地把实验交给你们,一周之后你们就会带给我新的成果和进展。不像我收的那些(德国或欧盟)博士,只要我不在身边,他们就很可能把实验室给炸了。</p> <p class="ql-block">教授说起一个从英国爱丁堡大学交换过来的博士后,他把浓硫酸随意地混合进了反应物,几乎造成一场严重的化学事故。</p><p class="ql-block">玻璃窗上的字都是儿子的,他的阿拉伯数字书写已经完全德国化了。</p> <p class="ql-block">偶尔,儿子和教授还会出现学术上的分歧。这时候教授总是笑眯眯地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你说的那个东西好像也不错,</span>我还是推荐XX做催化剂更合适……这时候教授的眉眼弯弯的,儿子的心里就浮现出自己爸爸眉眼弯弯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儿子较着劲把两种催化剂都用了一遍,结果的确是教授说的那种催化剂的产率更高。等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交给教授时,教授微微侧着身子,拿手戳戳儿子的肩头,笑咪咪地:“你看吧,还是我说的更有效……”</p><p class="ql-block">亦师亦友的导师,宽松自在的研究气氛……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体验。</p> <p class="ql-block">H教授是瑞士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年轻时比较牛,09年获得过瑞士国家奖金,然后来到慕尼黑做终身教授,他性格随和,和蔼可亲, 工作上比较佛系,不争得失。</p><p class="ql-block">那个亚洲面孔对面的就是教授。</p> <p class="ql-block">同样眉眼弯弯、性格佛系,同在大学教书育人的爸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