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之星征文】 一门尚义 三朝旌表

和为贵

<p><br></p><p>  位于浙江金华浦江县城东郑宅镇的郑氏家族,从南宋至明代中叶以孝义治家,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p><p> 历宋、元、明三代,长达360多年,出仕173位官吏,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家族屡受朝廷旌表。</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为中国儒家“家族文化”的典范。九座牌坊矗立在古镇入口,在全国是罕见的。九座牌坊,每一座都有出处,都有故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作为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家族,“家”是一个核心。郑宅的这个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家,而是“江南第一家”,这是它的灵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郑氏家族从南宋开始同居,到明初已经几百年没有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和睦相处。当时,郑氏义门的孝义闻名天下,为了表彰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朱元璋在洪武18年(公元1385年)亲赐“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孝义门”,郑宅原叫仁义里,因为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许多感人的孝义事迹也常被乡民传颂,就改成了孝义门,后来连村名也叫作孝义门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朝旌表”,郑氏义门从南宋开始不论风云如何变幻,不论是战争乱世还是太平盛世,总是始终如一,家族的日子还是过得有条不紊。不论谁当权,他们都按照自己的规则,治理好家族事务,处理好邻里关系,作为忠节义孝的表率,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序”,因为郑氏义门把“有序”和“师俭”当作了治家的两大支柱。</p><p class="ql-block"> “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数百年同居共食,没有序肯定要乱的。祠堂专门设立了一个有序堂,制定了168条家规,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家庭秩序,并以此教育子孙。</p><p class="ql-block"> 严格的家规引领郑氏义门一代一代走出了辉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序”牌坊后依次叫“恩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麟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取义成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礼部尚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世同居” </p> -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巡礼江南第一家,尾随一廉政活动团队(觉得导游的业务知识蛮广泛的)无意间蹭得只言片语,这一听反而堆砌了一些疑惑。</p><p class="ql-block"> 宋元明三朝几百年,这一支郑氏家族发生了什么变故?</p><p class="ql-block"> 后来怎么会有韩国和福建的几脉郑氏家族来认祖归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限于篇幅,化繁为简,就沿着姓氏文化的脉络讲几个相关的“故事”吧。</p><p class="ql-block"> 因为是故事也就免去考证细节了。</p> <p><br></p><p>  郑氏义门有许多民间传说,据宋史孝友传记载,当年首创合族同居始祖郑绮在当地是位有名的孝子,母亲患“风挛”,瘫痪在床30余年,他“抱持以就便溲30余载”未有半句烦言。</p><p> 一年大旱,溪水干涸,病母想喝水,郑绮在溪边“挖数仞不得泉”,号啕大哭了三天三夜,地下突然涌出甘泉,人皆以为孝感所至,后人在泉上立碑建亭,以资纪念。</p> <p>  </p><p><br></p><p>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以“孝义”名冠天下的家族却发生了先祖两起“弃孝从亡”客居他乡的事件。</p><p><br></p><p>  郑氏义门的孝义家风更体现在“义”字上,这种“义”不仅仅表现为对亲情、对家族之“义”,而是体现了对民族、对国家之“义”。特别是当国家命运和民族矛盾到了危难的关键时刻,郑氏义门之“义”更是表现了一种不离不弃、忠贞不渝和匡扶正义、大义凛然的气节和品质。</p> <p><br></p><p>  自古义孝不能两全,而以孝为儒家文化核心的“江南第一家”在义孝不能两全的难题面前,毅然选择了“义”字。</p> <p><br></p><p>  第一起事件是在南宋末年。</p><p><br></p><p>  宋元交替之际,社会动乱,统治者千方百计寻找治理国家的良方。</p><p>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元朝丞相脱脱逼迫郑氏第六世祖郑臣保归降元朝任官,遭郑臣保断然拒绝。为避免纠缠报复,郑臣保即携带家眷从杭州湾划小船远走他乡。</p><p> 在海上经过长时间的漂泊后,郑臣保来到了高丽瑞山的看月岛,并在那里定居下来。</p><p> 在看月岛上,郑臣保夫妇过着清苦的生活。儿子郑仁卿后来当了高丽国的丞相。</p><p> 由浦江迁徙去的郑氏后代在韩国世代繁衍生息,至今已有5万余人。</p><p> 直到2002年,在河南荥阳一次寻根问祖的宗亲活动中,发现韩国瑞山郑氏和浦江郑氏族谱中竟然有一位太公同叫郑冲应,经史料查证确定,韩国瑞山郑氏与浦江“江南第一家”属同宗同系。</p><p> 于是就有了760多年后,韩国郑氏来浦江郑宅的归源金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起事件是在洪武帝朱元璋驾崩后,大明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仅四年,其叔父北方燕王朱棣起兵造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文帝当政期间,采取宽柔的统治方式,予民以休整,深得民心。时人谈论,均言“四载宽政解严霜”。四年的新政成功,获得了民众和臣子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初登大宝之时,以郑洽为代表的江南第一家众多学子受到了重用。建文帝所依赖的大臣多为这样的文人,所以人们又称新朝廷为“秀才朝廷”,文人获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棣在登基的过程中,众多建文朝臣子殊死抵抗。</p><p class="ql-block"> 方孝儒是郑义门的良师益友,他誓死不愿写永乐帝登基的诏书,朱棣就割了他的舌头,血喷如注,他用自己喷出的血写了一个篡位的“篡”字。朱棣一怒之下,就灭了他的十族,包括师生、好友,众多建文朝臣子都因为不愿臣服于朱棣而被杀,有众多忠义之士至死不愈,为建文帝殉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靖难之变”时,情况非常危急,众臣提议:“浦江郑氏义门孝义家可居”,翰林待诏郑洽随即约定,左右紧随3人以师徒相称,其余的都化装改名逃出京城。</p><p class="ql-block"> 至浦江后,建文帝曾隐匿于郑宅一口相通的枯井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郑洽忠君而不顾家族安危,随帝出奔,毅然选择了“义”字。其母亲妻儿都四处讨饭逃难,爱子郑安治战场阵亡。</p><p class="ql-block"> 郑洽终身追随建文帝,浪迹天涯矢志不移,最终在福建宁德郑岐村隐姓埋名。</p><p class="ql-block">  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收容一位被逼下野的皇帝,引出了今天一段福建郑洽后裔前来重续延脉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往“江南第一家”祭祖时都是鸣钟二十五下半,为何还要鸣钟半下?</p><p class="ql-block"> 本应是鸣钟二十六下的,因讳郑洽之名,只得鸣二十五下,但子孙不甘隐其名,在二十五之后,复鸣半下,以示郑洽随帝出奔之意,这一习俗至今已越六百多个春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0年3月22日,“江南第一家”第一次敲响了二十六下完整的钟声,郑义门第八世祖26位兄弟子孙第一次齐聚,建文帝从亡大臣郑洽终于归宗了。</p> <p><br></p><p>  虽说一时义孝不能两全,郑氏祖先忍痛弃孝从义、移孝致忠带有时代的悲剧色彩,时隔六七百年后,韩国与福建的两支郑氏后裔还是相继圆了义薄云天和孝感天地的传奇。</p><p> 孝义相传,最终义孝还以两全。</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