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爷爷吴允中,字子权,生于1902年,离石上安村人,他粗通文墨,懂八卦看风水,红白喜事择吉日,受到村邻的尊敬。从小就己学会《三字经》、《百家姓》,九岁开始上私塾,十八岁考入太原甲种工业学校,四年学习结业后,又考入山西省工业专门学校,于1926年6月毕业。</p><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后,于1928年,由任培厚介绍参加教育工作,在离石中学任教八年后,到西北实业公司制图四年,上安村教学一年,后调往离石中学任教直到解放。</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大武镇小学委托张宏有聘请我爷爷任教。1950年县政府组织县委干部学习文化课,遂调回离石文补学校任教,历时8年。1958年大跃进兴起,文补学校停办,后在柳林、大武中学任教。于1961年退休,1981年转为离休。</p><p class="ql-block">爷爷光明磊落,知识渊博,教学有方,管理有序,诲人不倦,清贫奉献,是离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育界享有盛誉的教育工作者,多次受地、县两级政府的表彰。在他的教育熏陶下,子孙们也都子承父业,以教书为职业,振铎终生,传薪后辈。</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三代从教,在九十年代被评为“吕梁地区教育之家”。我爸、(校长)叔叔、(高级中学副校长)三姑(太原七中教师)都是教师。孙子辈,我、叔叔的大女儿、儿子。另外还有大姑夫、三姑夫、(太原理工大教授)二妹夫(一中副校长)、大弟妹、大姑的儿媳,(东关小学校长)大姑的二女儿,二女婿(离石师范教导主任)二姑的小儿子,大妹子的大女儿、还有小侄儿的媳妇,大姑的长孙媳妇(朝阳小学校长)我们大家庭里就有将近二十人是教师。</p><p class="ql-block">“薪传百载,教泽绵长”</p><p class="ql-block">我记得爷爷退休后,还参加生产劳动,给生产队记工分。给社员们读报纸,讲故事,讲新闻。社员们都叫我爷爷“先生老汉”。</p><p class="ql-block">我的爷爷病故于1992年,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我有一个非常漂亮,聪明贤惠,勤俭持家过日子的的好奶奶。我是她的长孙女,奶奶对我疼爱有加。奶奶生于1906年,后赵家庄村人,病故于1987年,享年81岁。</p> <p class="ql-block">1981年我爷爷八十大寿时我们全家的合影。爷爷和奶奶他们有三女、二男。大姑是老大,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基本上没上学,家庭主妇。我父亲是老二,毕业于汾阳师范。参加教育工作四十余载,任校长。二姑是中专毕业、在吕梁市工业局工作,已退休现年84岁。三姑和叔叔山西大学本科毕业,三姑在太原市七中任教,己退休现年80岁。叔叔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任贺昌中学东校区副校长,已退休现年78岁。</p><p class="ql-block">孙子3人、孙女7人。外孙4人,外孙女4人。</p> <p class="ql-block">爷爷在三姑家里,三姑美丽大方,自然端庄,孝敬父母。在我的影响里,她只要有空回来,就给爷爷奶奶做好吃的、拆洗被褥、缝制棉祆棉裤、给二老洗澡剪指甲等。带爷爷去北京旅游,天安门、天坛..。</p> <p class="ql-block">二姑和三姑和爷爷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爷爷和三姑夫在天安门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91年正月爷爷九十大寿时全家人的合照。还有没到场的小孩们都到齐的话将近有50多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1983年我生下儿子大约3个多月左右吧!我爷爷高兴的和我们娘俩还有小弟合影。这也是我儿子出生后的第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曾记得,上小学时爷爷教我打算盘,上初中时,爷爷辅导我数学,立方程,讲的一清二楚。</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和叔叔</p> <p class="ql-block">1993年11月小妹结婚时的团圆饭,那时人们的摄影技术差,照片没照全,只能看见我父亲和叔叔。</p> <p class="ql-block">大姑和我父亲在大姑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父母和二姑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8年我父亲在太原看病时和三姑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母亲在我的印象里,他们从没吵过嘴,更没有打过架。虽谈不上举案齐眉,但也够得上互敬互爱。</p> <p class="ql-block">1978年,我们照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姊妹六人</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生于一九三五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是离石区上安村人。父亲的幼年一岁到七岁(1935年一1941年)其间父亲的曾祖父在世,四世同堂,在十二口人的大家庭中,只有父亲一个男孩,常常享受到三代老人的疼爱。那时,社会混乱,人民遭殃,白天日寇捉鸡杀牛,夜晚土匪杀人抢劫。这些触目惊心的情景在父亲幼小的心灵上受到强烈的惊吓和震撼。</p><p class="ql-block">父亲的童年八岁到十二岁(1942年一1946年),本该接受小学教育,但在抗日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学校也停停办办,极不稳定,父亲先上了半年私塾,学过《三字经》、《百家姓》,在本村又上了两年小学,念完第四册,接受了解放前的国民教育,直到一九四六年,又接受了解放初期根据地教育,除了学文化课之外,还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站岗、放哨、查路条等。回家后,父亲的祖父教他打算盘,写毛笔字,他的小学阶段在断断续续中度过。</p><p class="ql-block">父亲的少年,十三岁到十七岁(1947年一195l年)学习求知的大好时光,父亲却远离了学校。解放前父亲的祖父持家,有土地六十余亩,我爷爷在离石中学任教难以脱身,劳动力只有父亲的祖父和叔父二人,在农忙时节只有顾用临时帮工。一九四二年,我爷爷与二爷分家后,各立门户,土地一分为二。由于爷爷钻研教学,对农活不甚精通,遂将二十亩土地出租,自种七、八亩。土地改革时,全家有七口人,共分得土地二十一亩。那时,他的祖父及近古稀,我爷爷不会种地,在三代人中,只有我父亲是有生力量,家庭的重担便落到了我父亲身上。一九四八年我爷爷在大武镇完小任教。家中的活,种地、担炭、挑水、推磨等都落在了父亲肩上一九四九年冬天,把家中的农活全部干完之后,在大武四完小仅仅上过三个月冬学。第二年开春,又回到家中,担起生活的重担,短短几年期间,父亲跑遍了上安村的沟沟壑壑,丈量了全村的土地,并负责核算,历时两个多月。同时还参加了上安村开辟水渠的水利工程,曾任过水利员,承担测量、计算、记帐任务。晚上还要上民校与广大农民兄弟共同读报学习,过得虽然忙碌却很充实。</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越来越显得迫切。对父亲自身而言,在丈量土地,测量水渠的实践中,深感到了知识的贫乏,于是又产生了求学的念头。</p><p class="ql-block">父亲的青年,十七岁至二十三岁(1952年一1958年)在师范上学七年,其中,短师一年,初师三年,中师三年。在求学的这七年中,父亲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优秀,积极要求进步,于一九五五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父亲爱好体育,他是学校田径代表队的队员,是汾阳三校(师范、汾中、护校)的排球联队的队员。在班内任过学生干部、班主席、班内任共青团支部书记,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团干部。</p> <p class="ql-block">“正当风华正茂时”父亲他那含蓄明澈的眼睛和方形额头,宽厚的肩膀,给人以质朴、聪慧而深沉可靠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汾阳师范毕业后,1958年就开始在城内完小任教,在城内工作了十三年,从普通教师班主任做起,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在讲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完小的校长听课,并把教案印发各校。并参加过县与地区组织的“观摩比武团”进行过赛讲等活动。他所代过的班级(37班、41班)语文成绩均名列全县前茅,并且被评为先进班集体。一九六一年被任命为教导副主任,分管全校的教学,教研活动,先后总结出低、中、高段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经验,并在全县范围内交流推广。六十年代初,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干部、市民、教师为了生产自救,组织青年教师上山开辟荒地,教师们轮流上山,一年去两三次。当时学校虽然还有四位领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担子又落在了父亲的肩上,为了完成好这一任务,父亲使劲全身解数,吃了不少苦,也受了不少罪。</p><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三年就任教导主任后,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加强自身提高也不敢放松。地区组织培训中小学领导干部,校长们走不开,父亲在榆次干校学习过两期,通过学习提高了自身素质,在日后的工作中,也敢于放手去做,教学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县级模范教师和先进工作者,并参加过县级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发言交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的学生樊保明发表了题为《红旗下的岁月——城内完小的老师们》一文中这样写到“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是吴甲性,听说是县里的模范教师。壮实的身体,红润的脸庞,平静的表情,不苟言谈的性格,给人一种踏踏实实的感觉。他和我们一道把教室整理的生气勃勃,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桌凳坏了,他总是抽休息时间,把它修理好。吴老师的一举一动给我们树立了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初期,把他打成所谓“资产阶级权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还戴了许多帽子。城内完小的第一次批斗大会,第一个就把我父亲揪上台,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个别人别有用心,(妒忌他)借机对他打击报复,进行人身攻击,在此期间,承受着巨大的心里压力,加之父亲胆小害怕,神精错乱,1967年正月初七,跳进了城内完小七丈多深井中,腿膑骨骨折,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摧残,几乎断送了性命。到文革后期,组织澄清是非,父亲实属群众斗群众的受害者,也是校长的替罪羊。</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正是教育大改革时期,父亲先在城关镇下安村七年制学校教语文课一年,后负责学校工工作三年。在这四年期间,父亲总结了“精讲多练”“读读讲讲”等体会,总结了下安村村史、校史、还大办了农场,培育优良品种;举办教育展览、对广大村民和师生进行村史、校史和科学种田的教育,努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九七三年下安学校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p><p class="ql-block">1974年在城关镇下水西农校工作时,我父亲和学生们的合影。创办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在民工筑河坝的基础上开创农校,只有四孔窑洞和百余人的灶房灶具。父亲与崔有钰两人,既是老师,又是领导。边建校,边招生,半天学习,半天劳动。父亲的老同学和老同事们送了他一个绰号“抗大式的农校校长”。一年之后,教职工增加了九人,两个教学班,八十余名学生,开垦河滩八十余亩,种果树一百多株,养猪四十多头,喂马四匹,马车一辆。在教学方面,兴办了机电、医卫、果林、农牧等专业,学制为二年。这批学生毕业之后奔向社会,大部分人成为企业家,致富的带头人,大土河公司的贾廷亮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学校正办的轰轰烈烈,上安村党支部村委会向县教育局提出申请,要求把父亲调四本村负责学校工作,回村后,父亲边规划边实施,向幼儿、小学、初中、农校一条龙办学模式发展。在此工作仅一年时间,却受到了学生、教师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1979年至1988年在西属巴中学任校长。在此期间,加强学校目标管理,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坚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1983年起,西属巴中学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县乡镇中学的前茅。1986年县政府教育局干部陪同美国教育家到西属巴中学参观。学校多次被评为县、地两级的先进单位。父亲也被评为“山西省中小学政治思想先进工作者”。198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三十多年前就追求的愿望。(以前由于我家成份是富农入党比登天都难,我上学时还受牵连不能入团,不能当班干部)并被连续选举为离石县,第七、八届县人民代表。</p> <p class="ql-block">1989年至2000年调回离石教育局督导室。先在山西省教育学院学习培训半年,后传达汇报、参与督导。这几年间下乡跑遍了全县中小学,一方面检查督导学校工作,另一方面搞专题讲座,辅导教师如何钻研教材、如何备课、如何讲课等等。据不完全统计演讲了五十余场,听课教师有两千余人。这期间父亲下乡跑遍了全县中小学。</p> <p class="ql-block">1993年秋被聘到大土河当校长,一干就是七年,在这七年期间,父亲没有辜负党组织和大土河村民的期望,真正实现了“一年治理整顿,端正办学方向;两年严格训练,让基础规范化;三年深化改革,农科教结合;四年全面提高,办出当地特色;五年励精图治,完成两基、两全任务”。</p><p class="ql-block">1996年大土河学校由全城关镇倒数第五的成绩上升为全城关镇的第一名。1998年大土河学校己成为了普九的示范学校,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校。多次召开了德育教育、农科教结合的现场会,举办了教育改革展览,县教育局与城关镇教办多次组织人员参观推广。</p> <p class="ql-block">(2001年一2002)跨世纪的春天,真正退休回家安度晚年。但开学不久,县教育局领导把我父亲和张守业叫回局里,让他俩协助教研室下乡听课,调查研究离石中小学教育,指导全县的课堂教学。</p><p class="ql-block">两年期间,第一年集中在城区,共调查了7所中学,18所小学,听课、评课257节。第二年集中在乡镇,调研了10所中学、38所小学,听课、评课298节。向县教育局作过两次全面汇报,召开全城区中小学校长会议。在乡镇调研时,白天听课,晚上评课,食宿在校。每次结束时乡镇都要召开全体教师座谈会。</p><p class="ql-block">除正常完成本职工作外,教育改革展览办了三期,从组织到内容,从设计到板面,都是亲自动手,手搞三万余字。</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参加过编写完小(小学)语文教学参考</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讲过数学课(示范课)坪头、西则、西属巴三乡。</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兼职进修教师,在红眼川、交口等乡镇巡回讲课。</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县教育局集中培训骨干教师多期,兼班主任、常规教学。</p><p class="ql-block">将近半个世纪,我父亲为离石的教育事业尽心竭力,付出全部精力与心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病期间,教育局长(温保平)及同事们都去我家看望慰问,都一致赞扬他是一位作风正派,两䄂清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好干部。</p> <p class="ql-block">2006年——2008年1月父亲参加了上安村吴氏家谱的编写。有三位副主任,我父亲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是非常勤劳又能吃苦的人,星期日回家后,给家里磨面,碾米,种地,时间安排的紧紧的,分分秒秒也舍不得浪费。</p> <p class="ql-block">父亲利用节假日,还要打工,赚点小钱贴补家用,记得当时我可能仅有十岁左右吧,父亲带上我给某单位垒墙,当时用的不是砖块,是用土坯,父亲干的汗流夹背,我搬一块要使尽浑身的力气,真受不了……我就仅此一次而已。</p><p class="ql-block">父亲年过花甲后,还要在崎岖的山路上,要走十多公里的地方种树,来回就是三十公里,但父亲从不叫苦叫累!</p> <p class="ql-block">每当我工作上遇到一些烦恼或者受了委屈时,就找父亲谈谈,经过父亲的教育,开导,有时豁然开朗。想不通的事想通了,不明白的事明白了,遇到困难时父亲帮我解决了……。</p> <p class="ql-block">2003年我装修房子时,我和丈夫都在上班,顾不上在家里照应,因为是旧房子装修,家里必须有人。我和父亲一说,父亲说我过去帮忙,家里拆腾的乱七八糟,父亲只能坐个小板凳,中午也不能躺下休息一会。</p><p class="ql-block">每当我告诉父母,我要去看二老时,我父亲就要到超市或菜市场买菜,回来后给我做好吃的。</p> <p class="ql-block">我爸和四舅。他俩格外亲,因为他们有共同语言,都是从事教育工作,都是校长。</p> <p class="ql-block">父亲临终前,啥也没有说,既没有嘱咐母亲,也没有叮嘱我的俩弟弟。只是拉着我的手断断续续地说:“保重身体”。(因为当时我正在更年期,医生告诉我说父亲得了不治之症,一下子就把我懵了,曾有一度走不出来,父亲临终前还牵挂着我)这四个字的份量有多重,是无法能称出来的;这四个字值多少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这四个字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四个字是父亲留给我的无价之宝。</p><p class="ql-block">父亲于2008年8月9日去世,享年74岁(爸你也走的太急促了吧,女儿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从此再也没人像您一样,做我坚实无比的靠山,做我遮风挡雨的大树,做我永无怨言的后盾。世上有一种痛,是骨肉分离,阴阳两隔。一切是那么突然,一切是那么的让我难以接受。您还没有享一天福,儿女们还没来得及报答您的养育之恩,您就离开了我们,这是儿女更是女儿永远的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8年,四舅结婚时姥爷家的全家福👪姥爷和姥姥有三女四男共七个孩子。我母亲排行老大,为姥爷,姥姥,舅舅,姨姨,还有母亲的侄儿,侄女,外甥们付出了很多。不管是大事,小事她都尽力而为。小至吵嘴闹别扭等。还有为侄儿、侄女、外甥们解决上学问题,还有两个姨姨的婚姻大事也是我母亲给选定介绍的并都成双成对。舅舅、姨姨们非常尊敬我母亲,我家有事时,他们都挺身而出,力所能及。</p> <p class="ql-block">大姨和我母亲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当我家需要帮忙时,大姨大显伸手尽心尽力,我母亲生下弟妺们时.,大姨熬米汤。特别让我感动的是父亲在1967年生病时大姨伺侯我父亲,还有我在她们村任教时,逢年过节都要叫我在她家吃饭。谢谢大姨您的恩情我会永远铬记在心里。</p><p class="ql-block">当然,大姨有事时,也找我母亲帮忙,姐妹情深。</p> <p class="ql-block">母亲于1938年农历8月18日出生在是离石区上水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1956年正月,父亲与母亲结为夫妻,当时我母亲在离石城内读初中,毕业后考上方山畜牧学校。当时因为我父亲、二姑、三姑还有叔叔四人上学,仅靠我爷爷微薄的工资收入,家里负担太重,于是母亲放弃了学业。</p><p class="ql-block">为了家庭生计母亲于1957年就参加了教育工作,先后在南关小学、东关小学和杨家掌小学任代课教师。工作期间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受到了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1960年困难时期,母亲除了把微薄的一点工资填补在大家庭里外,还要利用星期日、假期在上水娘家村里挖坡种地,赵家庄河滩余滩种菜,捡秋收后田里的破烂菜来充饥。当时我的两个姑姑还有叔叔都在贺昌中学读书,父亲在城内完小教书,奶奶租房做饭,一大家人在一起生活,定量供应粮,远远不够吃。我的母亲她不怕苦,不怕丢人,千方百计生产自救与全家人共度难关。</p> <p class="ql-block">母亲1962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压缩”回到上安村。从此参加了农业生产,当上了家庭主妇。在生产队劳动的那些年代里,她栽秧、种地、锄草、施肥、修梯田样样能行。春夏秋冬日日出勤,一年要挣一百七、八十个工分,在妇女中是出勤最多的劳力,常常受到生产队的表彰和奖励。</p><p class="ql-block">每天劳动结束后,在回家的路上还要挖草,拾柴,先后喂过七、八口猪,十多只羊,生产副业两不误。</p> <p class="ql-block">在家里,母亲上有八十多岁的祖父和年过花甲的公公、婆婆,下有自己的孩子,一大家人在一起生活,做饭、碾米、推磨、分口粮还要做鞋做袜、洗衣、缝补,常常熬到半夜三更。</p> <p class="ql-block">母亲经过艰苦生活的锤练,她的内心日益强大起来了,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越来越从容淡定。1967年文革期间,父亲神经错乱,到处求医,但效果𣎴佳。爷爷奶奶每天以泪洗面束手无策,当时亲朋好友也不敢接近怕受到牵连,街坊邻居们议论纷纷,有的说:“父亲的病很危险,死活两堆堆”有的说:“即使保住命,也是个疯子”母亲不顾一切压力和风险,自作主张,叫来我的三个舅舅,和家族的叔叔用担架把父亲抬到离石城内,母亲东奔西跑,到处打听。终于找到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刘大夫(刘致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大大好转,直至逐渐康复。母亲对我父亲忠贞不渝,老俩口情深意重。</p> <p class="ql-block">有句谚语“老嫂比母”叔叔读书时,母亲亲手为他做了千层底布鞋;结婚时,母亲把多年来喂羊积攒下的羊毛做成一块白毛毡送给他们;叔叔成家后,母亲跑前跑后在上安村委帮忙批建下了房宅基地。</p> <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心底善良,为人忠厚,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母亲为我们姊妹六人操碎了心,从抚养大,上学,成家,立业,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和辛劳,最终将我们六个儿女养大成人,想想真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从我记事起,我母亲就像一台机器不知疲倦,不分昼夜的运转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回来做家务。</p><p class="ql-block">每到过年,母亲都要为儿女们每个人准备俩双新鞋,一双司令鞋,一双方口鞋。我们都睡觉了,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的做鞋,赶我凌晨醒来时,看见母亲还没睡。记得我家有一个鞋箱子,赶过年前鞋一层又一层装的满满的。</p><p class="ql-block">母亲纺花织布样样能行,我们穿的衣服布是她织的,然后在亲手给我们缝制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上班,家里的一切事情都由母亲一人承担,里里外外一把手。</p> <p class="ql-block">我的爷爷奶奶进入老年之后(大约75岁之后)身体大不如前,这时需要子女们照顾。我大姑要看外孙,孙子,二姑,三姑,叔叔都在上班。当时爷爷奶奶说:“我俩要跟平的母亲(平是我的小名)一起生活,这也足以说明母亲平时对二老的尊重和孝敬。得到了爷爷奶奶的信任,从此爷爷奶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洗衣,做饭照顾爷爷奶奶的任务就落到了我母亲头上。奶奶最后整整在炕上躺了一年多,生活不能自理,喂饭,喂药,倒屎,倒尿等都是我母亲。</p><p class="ql-block">在母亲护理奶奶的三年时间里,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给予母亲高度的评价。说:“亲生女儿也比不上儿媳妇,三村五社也少有”我认为我母亲不仅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而是万里挑一的儿媳妇。母亲我向您致敬!</p> <p class="ql-block">奶奶走后,爷爷仍和我父母一起生活。</p> <p class="ql-block">母亲把我们姊妹六人拉扯大之后,本应该松口气了,其实不然。又轮上伺侯子女们坐月子,看孩子。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共12人,母亲都不同程度地照顾过。</p><p class="ql-block">我生下儿子坐月子时,母亲每隔两三天从上安村骑上自行车到保安村,去了做饭、洗碗、洗尿布、洗衣服全部完成后,还要赶回家伺候年迈的爷爷奶奶。大妹子生下她的二女儿后,由于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想生儿子,于是二女儿不敢露面,成了黑孩。后来一直由母亲照看,一起生活了大约六七年吧。大弟妹生下侄儿侄女更是理所当然应该由母亲照顾,当时弟妹的母亲在方山上班,根本顾不上照应女儿,都是由我母亲照顾。小弟妹生下小侄儿后,也是我母亲照顾。小弟妹命苦,她的母亲早早的就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母亲不论是和家人还是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都能和睦相处,她只讲奉献,不求回报。能帮则帮,只要遇到婚丧大事,她都主动跑去帮忙。有的夫妻闹矛盾,她劝解和好;有的心情不好,她三番五次去开导,他们都很尊重和爱戴我的母亲。</p> <p class="ql-block">父亲大弟和我儿子的合影。我儿子是父亲,母亲的大外孙,他们都格外的对我儿子亲,我儿子和姥爷,姥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比父亲更宠爱我儿子,母亲于2011年10月25日去世后(享年74岁),我儿子从北京回来,痛哭不己,泪流满面,在场的亲人们看到此景都潸然泪下。我儿子还埋怨我你为什么不让姥姥在咱家多住上些日子,你好好伺候。等到失去了母爱,我的世界坍塌了,我才恍然大悟,我对母亲太啬色了,没有多少时间给她,没有好好把她陪伴。子欲养而亲不待,体会一次,疼痛一生。祝福我的母亲,在远方一切安好!祈福我的母亲在天堂幸福永生!人生有些遗憾,真的这辈子只能遗憾。再也无法尽孝,只能在梦里陪伴;再也无法相见,只能在心里常念!</p> <p class="ql-block">我父母和外孙女(大妹子的二女儿)</p> <p class="ql-block">看我母亲和外孙女(大妹子的二女儿)有多亲呀!她俩有着特殊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亲孙子,命根子。父母和俩孙子,孙女的合影。大孙子从上小学二年级起就从上安小学转到东关小学和父母在一起一直至在离中读完初中,起居都由父母负责。孙女上初中时从村里转到离中,吃住和我父母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父母和大孙子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小孙子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母亲他们和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相处融洽。经常一起打扑克,聊天。给做好吃的。父母做的饭特别好吃,大人小孩都喜欢吃,父亲炒的菜色美味香,我们姓吴的本家娶儿嫁女,白事都要请父亲帮忙炒菜。母亲做的蒸面,面条细,面和的不硬不软正正好。再放上准备好的调料,黄瓜、香菜、小葱和西红柿酱真是越吃越想吃。</p> <p class="ql-block">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们至今都非常怀念二老。</p> <p class="ql-block">大舅的三女儿在上海办结婚庆典时,我妈前行参加了侄女的婚礼仪式。</p> <p class="ql-block">我妈和大妗则</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和二妹子在天安门的合影。二妹子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妺子带母亲去过北京,秦皇岛,大连,青岛,等地……。</p> <p class="ql-block">小弟排行老六,但他在我们姊妹六人中,有担当,又细心。父母看病治疗,小弟必须亲自陪同。小弟也是尽自已所能带上母亲在周边游玩。</p> <p class="ql-block">小弟一家人和母亲过春节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小弟带母亲在临县渍口旅游,照片中有大弟妺,小弟妺,小侄儿和母亲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小弟一家人陪母亲看灯展</p> <p class="ql-block">母亲和小弟妺</p> <p class="ql-block">在我家门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家的院子,曾记得修这三孔窑洞时,我的父母起早贪黑,三、四点钟就起床了,拉着一辆平车去村里的沟里刨石块,然后搬在平车上再拉回来,𣎴知去了多少次,不知流了多少汗,不知退了几层皮。</p><p class="ql-block">盖主体时,我的二舅和三舅是大工,其余的亲戚都是小工,大舅、四舅、俩个姨姨,还有父亲的姑舅们(风山底、瓦窑坡)等。我的父母还有俩个姨姨他们除了给将近20个人做饭外,还要当小工,说他们马不停蹄一点也不过分。</p><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心灵手巧,不怕苦,不怕累。盖起主体后,母亲的小工,调泥轧水,父亲的大工,院子里四周的墙,窑洞前的台阶,窑顶上的花栏都是他俩一砖一瓦垒起来的.。</p><p class="ql-block">修这三孔窑洞时大约是70年代末,当时连买料的钱都没有,父母东借西凑,母亲曾给我讲过借钱有多艰难……,我听的泣不成声!</p><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为了孩子们,为了家克服了重重困难,我们一家人终于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窑洞里。</p> <p class="ql-block">我是父母的长女,俗话说:“亲大的,爱小的……”小时候爷爷奶奶对我的宠爱,还有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我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长大后也习以为常,不做饭,不洗碗刷锅,不洗衣服。父母把我惯坏了,他们年过花甲以后我去了还是啥活也不用我干。妺妺们可没有这种待遇!我在娘家父母视我为掌上明珠。</p> <p class="ql-block">我们姊妹六人都已成家后,父亲和母亲每逄过春节他俩忙得不亦乐乎!蒸卷卷,做烧肉,丸子,还要炸豆腐,做好后每家一份。</p> <p class="ql-block">老俩口在院子里,还有我家的地里,种下蔬菜时,父亲骑上自行车给女儿们送菜。</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为了生活一路拼搏,受尽熬煎,他们吃过的苦,受过的罪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根据父亲的手稿,略有删简和改动,记录了父亲和母亲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1998年正月团聚时照的全家福。我们姊妹六人都已成家和生儿育女,看我父亲抱着小孙子,我母亲抱着小外孙多幸福呀!</p> <p class="ql-block">这张全家福👪是2006年照的,也是父亲和母亲的金婚纪念照。照片上父亲写了一副对联,“五十风雨艰辛养育,古稀夕阳儿孙满堂;横批全家福。照片上共有二十六人,他们已有俩孙子,一孙女。有外孙和外孙女九人(五男,四女)。我儿子己经大学毕业啦,其余的有的正在上大学,有的上高中,有的上初中最小的也上小学了。</p> <p class="ql-block">相片中间的哪一位英俊帅气的小伙子,是我三舅的二儿子,他开专车接送我母亲到太原看医生。谢谢弟弟对你大姑的厚爱!</p> <p class="ql-block">2009年3月小弟二妺子和我女儿陪母亲逛太原动物园玩。(女儿照相时眨眼睛了哈哈😄)</p> <p class="ql-block">二妹子和小弟还有四妗子在3月给母亲看完病后,他们一行四人到晋城皇城相府旅游。谢谢二妹子和小弟你俩在父母身上比我们付出的多得多❤️!同时还要谢谢四妗子陪同我妈看病治疗。</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25日,7点半从家里出发,坐公交109车直达我的家,8点30分己走进我家的院子里。父母在世时,我一进院子就要先喊娘,然后父母赶紧张罗做饭,我很享受父母还把我当孩子的感觉。有娘的哪个家呀,滋味儿就是𣎴一样。今天我走进院子里,却见不到我的爹和娘,那种感觉特别的压抑和悲哀。无人心 疼的孩子,就是株大树,也是株小草。再也尝不到爹和娘给女儿包的那饺子香,我回头想一想呀,对不住我的爹和娘,爹娘在世的日子里,为啥不多回来陪伴他们。亲爹亲娘有来世女儿一定要补上。</p> <p class="ql-block">现在弟弟们都有了新楼房,这三孔窑洞已出租,我只能瞧一眼,瞧到了我家的旧物,让自己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心中涌动着一阵酸楚。“物是人非”的感觉,成为很痛苦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在院子里发现了,我家以前摆的一对平柜,已经被风吹日晒,脏兮兮的。但是看见后我好像看到了父母的影子,于是我拍了张照片,作为纪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也真的不知道自己怎么了,随着年龄的增大,对父母的思念越来越浓,父母在时,我总会淡忘他们,父母不在时,父母成了一种岁月,一种回忆,无论何时何地想起,还是泪眼朦胧。</p><p class="ql-block">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爹娘。岁月抹去儿时的印记,抹不去您们对我如山的情意,您们用双手把我的人生托起,给了我人世间最重的厚礼。下辈子还做您们的孩儿,陪伴在您们的左右。</p><p class="ql-block">《孔子集语·易者》上说:人道之兴,必由夫妇。家和日子望旺,才能人和事业兴。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不是家财万贯,而是家风流传。我们要继承先辈好家风,争做中华好儿女。</p> <p class="ql-block">身为父母的长女,唯一能使自己的心灵深处得到欣慰的就是我和丈夫为弟妺们做了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