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登上北固楼,一览众山小”,用手机拍摄的俯瞰镇江市区。镇江,古称朱方、京口、润州、南徐,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延用至今,镇江还曾在1949年2月起做过一时江苏省省会,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h3> <h3> 焦山风景名胜区游客中心。早就有到镇江瞻仰的夙愿,想亲历镇江,感受那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与千年古迹。若想初识镇江必当先览三山一渡;一、“金山”,千年古寺金山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的《白蛇传》和梁红玉金山擂鼓抗金兵,都发生在这里;二、“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三国时期刘玄德甘露寺招亲与孙尚香成“龙凤呈祥”,的地方;三、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八上因东汉末年焦光隐居樵山而得名的“焦山”,即谓之为镇江三山。领略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中冷泉,西津渡是镇江历史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古渡,是镇江古城的“文脉”,到访千年古渡“西津渡”以了却心愿,见识见识“醋都”的三大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等,举不枚数名胜古迹。</h3> <h3>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向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焦山山水天然真实,焦山耸峙于江心,似“中流砥柱”、“镇江靖涛”,气势磅薄;山上古木葱荣,石刻林立,寺庙建筑皆掩映于老树葱笼之中,故有“焦山包寺”之说。</h3> <h3> 焦山是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是万里长江上唯一四面环水的孤岛,镶嵌于长江之中,因其满山苍翠,宛若碧玉,故而称其为“江中浮玉”,所以游览焦山胜景必须来回乘船。</h3> <h3> 船靠码头,迎面矗立一座硕大石牌坊,牌额上書“焦山勝境”迎接仰拜观景八方游客。</h3> <h3> 远看恢宏壮观的“定慧寺”建筑群。</h3> <h3> 据考证,清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八上焦山。在镇江共有五处行宫:焦山行宫、焦山西峰顶行宫、金山行宫、北固山行宫和钱家港行宫。不知道照片中的“焦山行宮”是不是乾隆下榻的地方。</h3> <h3> 享誉中华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其碑刻,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备,风格迥异,或苍古峭拔,纵逸奇深,或严整舒朗,浑然厚重,真可谓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h3> <h3> 有“碑中之王”、“大字之祖”之称的旷世奇碑——“瘗鹤铭”,就出自焦山,北有《石门铭》,南有《瘗鹤铭》,焦山碑林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有人说西安碑林是雄浑的黄河文化的象征,而焦山碑林则是清奇的长江文化的凝结。它所拥有的更多的是人文个性的张扬。</h3> <h3> 魏法师碑《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立于677年(唐仪凤二年),碑高2.42米,宽0.87米。碑文楷书,计33行,每行75字。碑中叙述了魏降法师(595~677)的一生,此碑是焦山碑林的镇馆之宝之一,被誉为“初唐妙品”。</h3> <h3> 据说焦山碑林是最爱旅游的乾隆皇帝南巡的行宫,里面当然不能少了他到此一游的墨宝。焦山碑林里建有一亭,称之为“御碑亭”,亭内矗立一尊碑,正反两面都有字,分别是乾隆第一次来和 第三次来焦山所写的。第一次作的叫《游焦山歌》,第三次作的是《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h3> <h3> 乾隆说: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乾隆比较了金山、焦山,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御碑的底座花纹繁复,非常好看,皇帝题字就是受到空前重视,又是建亭,又是华丽的底座。而且黑碑白字,非常清晰,是焦山碑林中最漂亮的一通碑。</h3> <h3> 西安我去过,非常遗憾,没有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深的碑林看看,在游观焦山碑林中与游玩其他游客交谈得知他们游后感;若论名家名刻,内涵,规模,底蕴,焦山碑林远不及西安碑林,然于江南不失为一尊独大。</h3> <h3> ”瘗鹤铭石刻亭”,素称“书法之山”的镇江焦山,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名者为宝墨轩碑林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 ,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这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可贵。《瘗鹤铭》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瘗鹤铭》原刻于镇江焦山西侧临陆游踏雪观瘗鹤铭摩崖——摩崖石刻江崖壁之上,大约在唐代后期或稍晚坠落江中,破裂残损。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对它的时代、作者、思想艺术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h3> <h3> 清代康熙五十二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五方《瘗鹤铭》残石,共九十三字。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一百六十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1997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打捞,发现了“欠”和“无”二字,但仍残缺很多。这个书法家是谁呢?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历来就有争议。宋人黄长睿考证它为梁代陶宏景所书。陶宏景隶书、行书均佳,当时他已解官归隐道教圣地镇江茅山华阳洞,故认为属于他的墨迹。</h3> <h3> 另一说,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生平极爱养鹤,在家门口有“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鹤的优美舞姿来丰富他的书法。传说此铭是王羲之悼念他死去的两只仙鹤而作。亦说由南北朝时期隐士华阳真逸所书。还有以为唐代王瓒、顾况所作,但均无确据。</h3> <h3> 《瘗鹤铭》全文;“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爰集真侣,瘗尔作铭。”</h3> <h3> 焦山被称为“书法之山”焦山碑林非常值得一去,焦山碑林乃全国四大碑林之一,仅次于西安碑林,很安静,可以慢慢看。我们熟知的各路古代名人王羲之,米芾,苏东坡,黄庭坚......都爱到此一游刻字拓碑。</h3> <h3> 尽管我不懂书法,但崇拜书法名家,了解《瘗鹤铭》是焦山最早和最著名的碑后,方知是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真名不详)。才知道是一篇哀悼鹤的纪念文章,内容不足道,书法艺术可贵!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秦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阶段,《瘗鹤铭》处于隶书向楷书转变的历史过程中,被公认为楷书“大字之祖”,体现了南朝时代书法气韵。”瘗鹤铭”为中国书法发展起到承前启后里程碑的贡献。</h3> <h3> 焦山古炮台 ;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下游的防务,决定修建焦山炮台。焦山炮台是用优质的材料和方石为基,以黄土、石灰、细沙配糯米汁捣拌成三合土,分层夯实,表面涂有黑色保护剂,整个炮台是呈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一座大弹药库在炮垒南端门外偏西处。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形成,异常坚固。抗日战争时,炮台被日军摧毁。</h3> <h3> 1842年7月21日,英侵略者发动了扬子江战役,直逼 镇江 和 南京 。英侵略军侵入长江,曾遭到圃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的抵抗和沉重的打击。,但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焦山军民1500多人全部捐躯,海龄也自焚殉国。英军攻陷 镇江 时,军民奋勇作战,殊死抵抗,英勇的悲壮斗争,引起了革命导师恩格斯的热情赞扬,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称颂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镇江 )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 南京。</h3> <h3> 坐落于焦山脚下的“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八百多年。</h3> <h3> 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和尚觉初心重建。清代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才将寺名改为定慧寺,沿用至今。</h3> <h3> 焦山摩崖石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起六朝,下迄民国,沿江峭壁凿刻,绵延150余米,现存石刻80余方。</h3> <h3> 其中著名的有大字之祖六朝摩崖石刻《瘗鹤铭》(已移至碑林);唐《金刚金偈句》;宋米芾、贺铸、陈安民、陆游、赵孟奎、吴琚题诗题记;明清方豪、洪亮古、陶澍、康有为题诗题记。</h3> <h3> 《瘗鹤铭》最初就在焦山西麓临江的崖壁上,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摩崖石刻的位置,唐朝中期就有介绍该摩崖石刻的文字出现,凡是历史上有名字的书法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书法摩崖石刻,并拓了此铭而去,比如陆游踏雪观瘗鹤铭题记等等。</h3> <h3> 气势磅礴的焦山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h3> <h3> “三诏祠”焦山西麗登山道旁的三诏洞,又名焦公洞。焦山原建有焦公祠,内有焦公塑像。现洞内焦公像于1979年8月塑成,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持书卷,仪态大方,形象生动。</h3> <h3> 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汉献帝刘协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屈就,世称“三诏不赴”,故焦公祠又名“三诏洞”。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h3> <h3> 从焦山顶上俯瞰“定慧寺”,是不是整个寺群建筑皆掩映于老树葱茏中,故谓之;”焦山包寺”。</h3> <h3> 位于焦山顶峰的万佛塔,塔高42米。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夜间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人指引迷津。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错落有致,与塔相映成趣。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h3> <h3> ”吸江楼”,原来是亭,宋代建于东峰顶。亦名“汲江亭”南宋诗人陆游赞为“最为佳处”明弘治年间移建西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复建,塑四面佛像,又称四面佛亭。同治十年(1871年)常镇通海道沈秉成(1823—1895)重建为楼,并写《吸江楼记》。1979年春,按二层八角形设计重建。园林学家陈从周题楼名。</h3> <h3> “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山有三峰,其中北峰三面临江,山壁峭陡雄伟,形势险要,故名北固。梁武帝萧衍曾登此山写下“天下第一江山”六字。而极目远望,使人感到古人写的“金焦两山小,吴楚一江分”的诗句,甚为贴切。</h3> <h3> 北固山以险峻著称,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主峰滨临长江,山势险固,甘露寺高踞峰颠,形成“寺冠山”特色,这里的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京口三山,依地势寺庙建筑不同,分别冠以“山包寺、寺冠山、寺裹山”的美称。</h3> <h3> ”甘露寺铁塔”。塔原为唐李德裕创建,故名卫公塔,原为石塔,后毁。北宋元丰元年,在唐代石塔的基础上改铸为铁塔。铁塔原有七级,现仅剩莲座及一、二级,三、四两级为明代复制品。现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图案,造型别致,生动逼真。铁塔屹于清晖亭旁,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也是江苏省境内惟一的铁塔,为省级文物保护文物。</h3> <h3> 长廊,传说吴国太相婿时,孙权藏刀斧手于廊中,被国太叱退,廊原在天王殿后,随山侧上,直上峰顶,计二十一间,墙面嵌石刻碑记,现廊于1993年秋复建。</h3> <h3> 在通往山顶长廊内廊壁上,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气魄非凡。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萧椼登北固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琚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看来历史曾与这里反复纠缠啊!</h3> <h3> 水调歌头-多景楼—宋·陆游;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h3> <h3> ”甘露寺”甘露寺屹于北峰之巅。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故名“甘露寺”。寺额为张飞的亲笔。现在山上的甘露寺,是在唐代宝历年间由润州刺史李德裕所建,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h3> <h3> ”甘露寺”。东吴周瑜设计想以孙权之妹为饵诱刘备到京口招亲,趁机欲囚他换取 荆州 。诸葛亮将计就计,促使吴国太到甘露寺相亲,结果孙刘联姻便弄假成真,这便是民间流传的“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之地。</h3> <h3> 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然甘露寺三字在予舞勺之年就刀刻般印在了脑海中。那时为看三国废寝忘食,被罗贯中笔下出神入化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書中人物刻画地惟妙惟肖,讲到妙处妙语连珠,完全沉溺于引人入胜的章回中。尤为精彩章节更是如醉如痴爱不释手,甚至上课时都忍不住偷看,彼时曾被同桌的同学举报,受到老师严厉呵斥!甘露寺是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章节中,少时觉得”甘露”二字特别好听,朗朗上口所以记忆深刻,然对北固这座山却无任何印记。</h3> <h3> 辛弃疾是南宋抗金主战派代表人物,一生以复国为志,无奈却壮志难酬,当其任镇江知府时,多次登临北固亭,遥望江北尚未收复的国土,怀念历史上的英明君主,感叹自己报国无门,悲愤之余便写下《南乡子》和《永遇乐》这两篇传唱千古之作,堪称爱国主义文学双璧,也使镇江的北固楼随之名扬四方。</h3> <h3> 据记载,1957年3月20日,毛主席从南京乘飞机往上海,当飞机飞临镇江上空时,毛主席即兴高声朗诵并挥毫书写了《南乡子》,并向同行工作人员解释这首词的意义和所用典故。“北固楼”牌匾,便是从该书法作品中选取了三字制作而成。</h3> <h3> 北固楼因辛弃疾两首词而名噪天下,始为东晋蔡谟所建,梁武帝登临时,欣然咏《登北固楼》诗一首,并亲题“天下第一江山”。北固楼素以登高远眺而闻名,遂成为游览胜地,2010年复建此楼,为仿宋十字脊,明二暗三重檐阁楼。以柚、楠木为主材,榫卯结构不用一钉,楼顶覆盖琉璃筒瓦,巍峨而壮丽,典雅庄重,为江南地区屈指可数的天下名楼。</h3> <h3> 这便是十年前复建的北固楼,为宋式仿古木结构建筑,主体结构为柚木,门窗为楠木,屋面为青灰色琉璃瓦,彰显出古色古香的大气韵味。游览北固楼要求穿鞋套,踏入首层大厅,地板柔硬坚实,脚感极佳,柚木亚光本色,平整极致到无一丝凹凸,承载整幢楼结构主材皆由硕大整棵楠木支撑,巨大的柱、梁榫卯安装严丝合缝,独棵楠木直径之粗,树高之长令人咋舌!瞬感肃庄大气恢宏。映入眼帘右侧高墙悬挂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幅巨大的书法作品,均为开国领袖毛泽东手书。</h3> <h3> 毛泽东手笔,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h3> <h3> 北固楼远眺,照片中间稍偏右前方凸起地方就是“焦山”,万佛塔隐约可见。</h3> <h3> 恢弘庄丽的三重檐北固高楼耸立在北固山北面,北固楼,是古代“万里长江三 大名 楼”之一,与洞庭湖畔的“ 岳阳 楼”、 武汉 市的“黄鹤楼”齐名。登上北固楼凭栏远眺,山江景色,奇景多姿,真有凌空飞翔之感。东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中缥缈;西边千峰万岭,山峦叠嶂,与碧空融为一体;近处的 金山 ,由于背景鲜明,益发显得清丽;据说过去遇今天这样好天气,江对岸 扬州 的文峰塔隐约都可见。</h3> <h3>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北固山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由此可见北固山的历史文化底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此词句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触景生情所写。颂的就是北固山景观的真实写照。也正是因为这首词让我向往镇江的“京口北固山”。都说“北固楼”上是观长江风光的最佳位置。从这看出去风景很美,时过境迁今日映入眼帘已不是古时的“不尽长江滚滚流……了”。</h3> <h3> 站在北固楼上,伫立楼头,凭栏远眺,秋云净爽,远目遥岑。面向水天一线的碧波万里长江,想予已近”随心所欲,不逾矩”,之年。思绪万千,无尽感慨,明·杨慎一阕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顿浮人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平安健康最重要!其他皆为浮云;这里经历了千年的沉浮沧桑,北固山脚下已经成为了长江的“内河”, 山依旧,水依旧,置身江中的瓜洲岛依旧,一江分隔两岸的大格局依旧,正所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h3> <h3> 北固楼亦为多景楼,传说为吴国太相婿楼、孙尚香梳妆楼。绕行北固胜境一段,可以来到江边,回首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h3> <h3> 从多景楼下山向西,有块形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石头,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狠石又名“石羊”。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和刘备共商破曹大计,定下了赤壁之战的妙计。从镇江市碌碌巷(今绿竹巷)南荒场路口移来,经石匠加工雕制而成的一只无角伏羊。</h3> <h3> 吴横将军鲁肃之墓。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今安徽定远人,东吴名臣,具王佐才,与孙权数次晤对,甚相得,故深为敬佩,力主孙刘联盟,北拒曹操,成为赤壁大战获胜的关键性因素,从而形成东汉天下三分的鼎足之勢。鲁肃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战略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后官拜横江将军,终年四十六岁。此墓于1993年迁入北固山下。后人评价,三国中促成孙刘联盟抗击曹操,最大的功臣不是诸葛亮,亦不是周瑜,而是鲁肃。鲁肃是 三国时代少有的几位不畏权谋,表里如一,正直,忠诚,忠厚的政治家。</h3> <h3> 东吴大将太史慈之墓。太史慈,字子义,青州东莱郡黄县人。东莱郡黄县,也就是如今山东省烟台市的龙口一带。此墓清同治九年重现,初为邑人修葺,后屡加修缮,具此规模。</h3> <h3> 太史慈乃三国时东吴名将,事母至孝,为人重信义。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骁勇善战,战功卓著。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岁,临终前大呼,“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孙权甚惜悼之,遂厚葬于北固山下。《三国演义》中那些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大地丰富了北固山的文化内涵。东吴大将太史慈和鲁肃墓,确也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那段如烟往事古老的历史。</h3> <h3> 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中流的一个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随岁月沧桑,由于长江在流向变动中多次冲击金山北岸的瓜州致瓜州塌入长江,江河淤泥把金山与陆地连成一片,形成金山雏形,与瓜洲、西津渡成犄角之势,为南北来往要道,久以“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而闻名,金山自古名称很多,古人把扬子江比作香水海,把这座山比作《华严经》里的七金山,所以叫作金山。</h3> <h3> 金山建筑风格独特,殿宇厅堂,亭台楼阁,全部依山而建,加之慈寿塔突兀拔起于金山之巅,从江中远望金山,只见寺庙不见山,故以“寺裹山闻名,见寺,见塔,不见山”的风貌而蜚声海内外。</h3> <h3> 金山因有金山寺而名闻遐迩。金山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原名泽心寺,亦称龙游寺。</h3> <h3> "江天禅寺",寺名由清康熙帝亲笔题写。但自唐以来,人们皆称金山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金山寺寺门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栉比,亭台相连,遍山布满金碧辉煌的建筑,以致令人无法窥视山的原貌,因而有"寺裹山"之说。</h3> <h3> 金山寺庄严恢宏的“大雄宝殿”。</h3> <h3> 金山寺的“藏经楼”。</h3> <h3>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法海俗性裴,唐朝丞相裴修之子,河东人生而胎素,颖异不群。其父信佛,作文送子至河南何泽寺出家,取名法海,行头陀行,曾在庐山东林寺专研禅学,后朝金山。法海洞位于金山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法海和尚苦修之处。</h3> <h3> 法海初到金山,山上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后来,法海把原来盘踞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法海在此苦修,开山种田,艰苦振寺,为创建金山寺历经了千辛万苦,是开山之祖。然而在《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 ”神话故事中,法海被说成是破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罪魁祸首,遭世人谴责,但这仅仅是神话传说。我不懂佛教,但敬畏佛门,参观寺庙,主要是了解历史和参观寺庙恢宏气派的古建筑。</h3> <h3> 京口金山西北峰矗立一座塔,”慈寿塔”,塔高30米,远望金山,不见山峰只见塔。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宋哲宗元符末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荐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一名“荐慈塔”、另一名“荐寿塔”。明初,双塔倒坍。双塔倒坍后,在光绪年间重建现塔,适逢慈禧60寿辰,取名慈寿塔。此塔玲珑、秀丽、挺拔。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面面有景,层层风光各异。据攀过塔的人讲,登塔凭栏眺望,江天市廛,尽收眼底。非常遗憾,我们上到山顶,塔已关闭,未曾饱尝眼福。</h3> <h3> 金山最高处,有一石柱凉亭,名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和吞海亭。亭中石碑是三百多年前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时留下的古迹。</h3> <h3> 康熙登高远眺,大江东去,水天相衔,诚雄观也。遂历奋笔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亭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修,同治十年(1871)复建,两江总督曾国藩将康熙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亭内。这里是领略金山风姿,俯瞰镇江全城美景的最佳观赏点之一。</h3> <h3> 倚慈寿塔旁的“留云亭”俯瞰金山湖,碧波万顷,绿水微澜。</h3> <h3> 西津渡古街坐落于镇江云台山麓,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它始建于六朝,全长约1000余米,不过在这条文化古街上,遗留下了六朝到清代的许多古迹,就像一座极具内涵的历史文化长廊,这里有三国的古渡,宋朝的观音洞,元代的石塔,清朝的救生会,在镇江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不到西津渡,枉到镇江游”。</h3> <h3> 如果你留意路面上的一处玻璃罩,会惊奇发现自己穿越了好几个朝代,你脚下踩踏的是历代路土的遗迹,这就是所谓的“一眼看千年”。在这里看古街的历史更为直观,街边玻璃罩着一个考古大坑,坑内挖成五个台阶,分别是历代西津古街的路面:现代路面下的第一层是“清代路面”,是由凿平的不规则石块铺设,从石块厚度和路面明显的车轮凹痕就可以知道,当时这条路的承重量一定很大。“清代路面”下的“明代路面”是规格一致的灰砖,估计是明朝专为铺设道路而制的,再往下依次是“宋元时期路面”、“唐代路面”,唐代以前和唐代的路面是土路,元代的路面材质比起唐代路面要结实许多;最底层是唐代之前在山体石头上凿出路面的“原始栈道”。</h3> <h3> 西津渡,在三国时期被称为“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作“西津渡”。在历史上,西津渡是我国著名古渡之一,具有重要军港、客运渡口、义渡码头,水上救生和驿道咽喉等功能。它的形成发展与镇江的自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团素有密切关系。</h3> <h3> 自三国以来,这里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有“江南第一渡”之称,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又拥有众多古街没有的优势:坐断西南,扼守漕运,商贾云集,楼船竞渡。</h3> <h3> 更有史料记载“江浙闽海物资,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来,日不暇接”。这条著名的长江渡口,因其一千三百多年的人文内涵,漫长的历史沉积,形成了泱泱的古渡口文化,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更是把西津渡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h3> <h3> 建于元代的昭关石塔是西津渡街上最有名的建筑,它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石塔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一共有两层,高5米左右,横跨在两座建筑之上,在塔座之上有一个复莲花座,复莲座上为塔身,塔身呈瓶状,再往上又是一个复莲花座,随后是法轮,在石塔的塔身之上还刻有“昭关”二字,所以这座石塔又被称之为“昭关石塔”。按照佛教的释意,塔就是佛,所以我们从塔下的拱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可以带来平安与吉样。西津渡这座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h3> <h3> 观音洞依山而建,始建于宋,屡废屡兴,屡兴屡废。现建筑为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建,清同治元年(1862年)立“重修观音洞”记。门额刻有清侨寓镇江的宜兴籍学者陈任暘所书“观音洞”。</h3> <h3> 之前西津渡古街就是一条繁华的街道,时至今日依然繁华着,古街两侧商铺林立,有美食小吃、有文创产品还有一些装饰物品等。</h3> <h3> 镇江三大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漂锅盖。</h3> <h3> 西津渡老街到处都是卖“锅盖面”的也不知哪家是真正老味道,看这家“李嫂锅盖面”铺前摆了许多照片,有老板娘与许多影视名人如刘晓庆等合影拍照,还有上过央视四套“味道”节目照片,应该是正宗吧!哈哈😊,就这家吧。</h3> <h3> 要了一碗三怪口味的,配几片肴肉,不吃醋,没吃出怪,就一碗普通热汤面而已。还给这家店铺作了一通用家乡口音播放的视频广告,老板娘没给广告费,唉😔!面钱亦不免单。不是名人呀,这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哈😊哈😊哈😊</h3> <h3> 两侧的房屋大部分为两层小楼,翘阁飞檐彰显古色古香,窗户及门楼之上的雕花也是非常的精美,依稀见证着那个年代的繁华景象。</h3> <h3> 我们游观这条古街时,正值伟大祖国七十一年华诞刚过十几天,古渡口彩扎的花灯古船,夜幕降临花灯初放,一是烘托节日气氛,再就是警示人们不要忘记,这里曾是千年古渡吧!</h3> <h3> 镇江风光旖旎多姿,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向以“天下第一江山”而名闻四方。金山之绮丽,焦山之雄秀,北固山之险峻,丰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 镇江不仅自然风景见长,而且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享誉千古的金山江天禅寺,久负盛名的焦山碑林、定慧寺,别具风情的宋元古街,精巧独绝的过街石塔……,记下了这座古老城市的漫长足迹,也吸引了无数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h3> <h3> 一天的走马观花,领略了镇江这座具有3500年悠久历史的江南文化名城。时间虽短,然记忆深刻。西津渡千年古石街延续着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日升月落,见证着春去秋来,岁月轮回。这条著名的长江渡口,因其1300多年的人文内涵,漫长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泱泱的古渡口文化,千百年来滋润并警示着一代代后人。很荣幸在这条千年古道上曾留下我们足迹🐾。祝愿镇江再现辉煌。再见了古朱方,再见了镇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