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妈妈项端英女士诞辰100周年 (1922 —— 2022)

许凤仙

<p class="ql-block">2022年农历5月28日,是亲爱的妈妈项端英女士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妈妈虽然离开我们已有36年,但妈妈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我们眼前。纪念老人家100周年诞辰之际,妈妈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生、细微而又深沉的母爱,让我们追思无限,感恩至深。</p> (一)苦水浸泡的女孩<br><br>1922年农历闰5月28日,妈妈出生在湖南省桃江县花果山项家湾一个贫苦佃农家里。妈妈排行老六,上面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家境贫寒,三个姐姐都在7岁时当了童养媳。那年月,若是正常年龄婚嫁,娘家得有陪嫁,男方也得给岳家一笔聘礼。穷苦人家拿不出这些钱财,便衍生出了童养媳的习俗。通过媒人,将年仅几岁的女童送到婆家当小媳妇。两个家庭解脱了经济压力,小女孩却成了牺牲品。哥哥可怜最小的妹妹,央求父母让她在娘家多呆两年。但妈妈终究没能逃脱童养媳的厄运,9岁那年被送去了邻村我父亲家。 <p class="ql-block">父亲比妈妈大9岁,家境更差。父亲3岁时,爷爷在沅江做长工时淹死了,瞎眼奶奶独自拖大五个孩子。两个女儿也送人当了童养媳,两个大些的儿子在安乡给地主放牛,父亲十几岁到益阳城拜师学泥工,妈妈陪着瞎眼婆婆,在乡下地主的守山屋里苦度时光。每天种菜养蚕、扯草喂猪、洗衣做饭,挑水砍柴、纺棉花等等,常年吃小菜拌红薯,小小年纪做这么多事,还得挨婆婆的打骂。妈妈最盼望的是哥哥能来接她回娘家,回到父母身边,同样吃糠咽菜,能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可住不了几天,又会被外公送回婆家,一路上眼泪婆娑,临到婆家门口,得强忍泪水,不让婆婆看出来。7年后,婆婆去世了,妈妈也捱过了苦难的童养媳时光。办完奶奶的丧事,妈妈随父亲搬到了益阳城里。</p> 1938年正值抗战时期,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生活困苦还要躲壮丁。父亲的工钱无法维持小家庭的生活。妈妈连生几个男孩,老大和老三都在3岁时生病夭折了,欠了很多债。妈妈每天纺棉线、搓蜡芯或到有钱人家当女佣贴补家用。<br><br>1941年,生活实在难以为继,气血方刚的父亲和其他几个工友为头,组织了益阳泥木工人大罢工,要求涨工资。伪政府急忙出兵镇压,父亲等人被抓到伪专员公暑,挨打游行示众,还扬言枪毙。19岁的妈妈吓得不知所措,抱着周岁大的孩子,到处求人。父亲在大牢里被关押了35天,受尽折磨。泥木行兄弟在外帮着活动,花了很多钱才保出来。雪上加霜,又欠债30多大洋,生活更加困难,父母苦苦支撑,直到解放。<br> <p class="ql-block">(二)荣光背后的女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父亲深切感受到了天翻地覆的社会变化,由衷感谢共产党带来的好生活,满腔热忱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p> <p class="ql-block">父亲1950年参加革命工作,当选为益阳泥木基层工会主任;1952年担任市人委建设科施工组长;1953年担任益阳工区施工设计组长,调湖南省总工会干校学习两个月;1954年参加西洞庭治湖,两次荣立二等功;1955年提为国家干部;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评为优秀党员;1958年评为湖南省劳动模范;1978年国家恢复职称评定,父亲在没有学历的情况下,破格获得“助理工程师”的称号,退休后返聘10年。父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在国内民建行业领先获推广。他为人正直、一生受人尊敬。</p> <p class="ql-block">父亲一生荣光,离不开背后那个无私奉献的女人。父亲的工作单位离家很近,但白天晚上他都在施工现场或办公室设计图纸,只周末才回家一次,全部家务和子女的管理都落在妈妈身上。</p> 1954年夏天,益阳遭遇特大洪水,父亲远在西洞庭治湖工地。妈妈心急如焚,既要保护3个孩子的性命,又要将生活必需品抢搬到楼上去。邻居们自顾不暇,妈妈临危不乱,独自带我们躲过一劫。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当时还有个惊险插曲:妈妈将周岁的我放在阁楼的木伽笼里,伽笼靠床放着,妈妈忙完上楼发现伽笼里没人了,四周洪水包围,能去哪呢?妈妈着急问邻居问哥哥,都说不知道。后来弯腰看床下,才发现我正趴在缺了一大块木板的墙边看外面的洪水。大家紧张得不敢出声,大哥悄悄爬近我,一把将我拖回来。原来木伽笼缺了一根栅栏,我就是从那里爬出来的,要是掉进水里冲走了,没人知道。失而复得,妈妈后怕不已。 1958年夏天,又一场洪水来袭。父亲在资江对岸抢险,大哥也在对岸工地上班。洪水来势凶猛,轮渡停摆了。水漫到了木屋的二楼,妈妈带着我们3姊妹爬上屋顶。狂风骤雨中,被洪水冲击的房子开始摇晃,妈妈抱着我们哭成一团。绝望中,远处划来了一条船,妈妈赶紧呼救。娘崽4人,带着一小袋米和一只煮饭的铁罐,一床草席和被单,租着这条船逃到了汽车路后面的大堤上。在一农户的走廊躺了一晚,被单盖在我们兄妹身上,妈妈一夜没合眼,为我们摇扇赶蚊子。若不是妈妈的勇敢果断,我们可能早已不在人世。妈妈饱经风雨磨砺,坚韧又坚强,慈母之恩永生铭记。 <p class="ql-block">国家暂时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各种物资都很紧缺。正在长身体的我们严重营养不足,小妹大病一场,瘦得皮包骨,差点夭折:大妹不仅患了夜盲症、拉便还脱肛。40岁的妈妈急得头发都白了,想尽办法为妹妹们治病。米饭不够,就和萝卜白菜煮在一起,每人盛满一碗,自己却吃得很少。后来二哥发现了妈妈的秘密,孝顺的他一到吃饭就喊肚子疼,想让给妈妈吃,妈妈哪咽得下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条件有些好转,每当周六晚上父亲回家,伙食就会有所改善。妈妈买几两肉煎水豆腐,香香油油,好吃的不得了,再来一盘韭菜煎蛋,我们的幸福感越发爆棚。只要家里熬猪油,妈妈一定会给我们炒糯米饭。将糯米淘洗后,就着猪油用大火翻炒,夜幕降临,我们围着妈妈围着那口锅,看着米粒慢慢变软、滋滋冒出香气,味觉神经一次次被调动。咽了无数次口水后,糯米饭终于熟了,再放进去几勺酱油,别提多好吃了。那是我们家特有的节目,回味无穷。平时没什么油荤,妈妈会买回一些小干虾,让我们清干净里面的杂草、螺坨,蒸熟后配韭菜炒炒也很解馋。冬天将大白萝卜切成条晾干后,洗洗蒸蒸给我们当零食吃。记忆中那蒸熟的萝卜干粘粘甜甜,特别好吃。许多年后,我如法炮制,再也吃不出小时候妈妈的味道了</p> 妈妈是勤俭持家的能手。那时城里空地多,妈妈带着哥哥开荒种了很多菜,茄子豆角白菜什么的,收获很多。我们的衣服鞋子都是妈妈亲手做的。小时候在家里看妈妈纺过棉花,她从乡下买来棉花,轧过后,将棉花用木盖子搓成棉条,摇动纺纱机的大轮盘,那棉条经妈妈的手神奇地变成了一根均匀的细线,不一会,就绕成了一个纱槌。我看着好玩也试过,线要么拖粗了、要么拖断了,妈妈的手艺是当童养媳练出来的。 棉线纺好后,托人拿到乡下织成“家机大布”,一种纹理很粗的纯棉面料。妈妈用这些粗布缝了几床被单,剩下的染成蓝色给我们做衣服。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布票不够花,妈妈牌粗布解决了家里的大难题。家里虽然子女多,妈妈却把我们拾掇得干净体面。夏天,妈妈用纱线钩出网状鞋面,将废轮胎切割成鞋底,别的小朋友都打赤脚时,我们有妈妈自制的凉鞋穿;冬天,妈妈给我们织纱线衣服,领口、袖口配点毛线,别人都羡慕我们有毛线衣穿呢。 那些年,父亲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国家的建设事业,妈妈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家庭,父亲的功勋章有妈妈的一半。 (三) 儿女身边的妈妈<br><br>我们的童年有很多幸福的回忆。妈妈没上过学,只在解放初参加过扫盲班的学习,勉强认得一些常见字,但妈妈的记忆力好,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她一边纳鞋底,一边给我们讲故事。早年她看过的那些戏文:什么《杨门女将》、《孟丽君脱靴》、《薛仁贵征东》都能讲得绘声绘色。60年代初,电费很贵,家里只有一盏15瓦的灯,睡觉时我们怕黑,妈妈总是等我们睡着后才关灯。早晨醒来,我们几个躺在床上唱歌,妈妈却在厨房忙活,饭好了才叫我们起来。去市场买菜,总会给我们带几片米发糕回来。我们爱妈妈,也很体恤妈妈,帮着洗碗择菜、扫地挑水,洗衣做饭等。 没什么文化的妈妈特别明事理,教育子女很有方法。妈妈一人拉扯5个孩子不容易,对我们要求很严,从不溺爱,我们对她很尊敬,从不违拗。大哥15岁跟随父亲参加了工作;其它几个孩子在学校学习表现都很好,1965年6月1日,上小学5年级的我和2年级的大妹,在各自的学校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喜气洋洋去市里参加了盛大的颁奖活动。家里花花绿绿的小奖状和父亲的大镜框挂满了墙壁,陋室生辉,妈妈特别自豪,也从不吝啬对孩子们的表扬。 文革中学校停课了,社会上打打闹闹很乱。妈妈天天外出上班,担心几个孩子在家闲出事来。二哥被安排去了建筑工地做小工,女孩子在家学着纳袜底。晚上,妈妈将袜底做出雏形,教我们纳一行,剩下的要我们第二天完成,若没做完,就知道我们出去玩了,会要挨骂。几年下来,姐妹们女红功底见长,兄妹们都很自律没学坏,妈妈用心真良苦 1968年秋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如火如荼。妈妈舍不得二哥,一开始不同意他下乡。二哥积极应召,1969年元月背着妈妈将户口迁去了南县农村。妈妈含泪替儿子打点行装,把剩下的粗布给二哥做了两身衣服,千叮咛万嘱咐,在寒冷的冬日送走了儿子,多少个长夜无眠,牵挂之心无处安放。<br> 春节,二哥从南县回家过年,跟妈妈诉说着湖区的寒冷、劳作的辛苦、生活的艰难,情绪很低落。激情过后,面临的都是残酷现实,十几岁的城里娃哪里吃过这些苦呢,妈妈心里滴血。过完年,二哥跟妈妈说:“我不回知青点了行不行?去工地做小工。”妈妈很坚决的说:“不行!你既然去了农村,你的前途就在农村,未来靠你自己。妈妈同意你留家的话,会害你一辈子。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时,谁也不知道知青以后的命运会是什么。但妈妈知道,中途逃避一定没出路。妈妈的话点醒了二哥,他素来孝顺,最心疼妈妈,发誓不让妈妈失望。 二哥如期返乡了,妈妈不放心,让我们写信,哥哥回信总是说一切都好。夏天双枪时,妈妈让父亲去南县看看儿子。父亲是傍晚时分赶到知青点的,家里空无一人。木盆里浸着一大堆脏衣服、灶台上有脏碗剩饭,房间也没收拾。父亲寻到田头,看到又黑又瘦的二哥在没膝深的田里背木犁,肩都磨破了。农村耕牛少,青壮劳力要当牛用。二哥看到父亲来了很高兴,天黑后,大伙拥簇着父亲回到家里。知青去社员家买来一只鸭子,七手八脚搞晚饭。旺火煮鸭子,煮了好久都没见水开,倒闻到了一股糊味。煤油灯移近一看,原来煮鸭子的铁锅叠在饭锅上了,大家笑作一团,苦乐年华呀。父亲回来叙述这些,妈妈心疼得哭了 1969年双抢过后,吃苦耐劳、表现突出的二哥出席了南县知青积代会,收到喜报,大家都替他高兴。十月的一天,突见二哥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来,我们都很意外。二哥兴奋地说:“我被贫下中农推荐招工了,到省建五公司工作。公司的车来南县接我们去株洲,经过益阳,汽车正在轮渡码头等着过河,我赶回来报个信。”二哥下乡不足一年,就在第一批招工了。这突如其来的喜讯,把我们砸晕了。一家人欢天喜地送二哥去轮渡码头,妈妈又哭了,这回是高兴。二哥下乡这段吃了多少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了妈妈,他挺过来了。也正是妈妈当初的狠心,造就了哥哥的大好前程。同知青点的一个女孩,一直滞留家里不愿回乡,十几年没着没落,最后嫁了一个退伍伤残军人,人生落寞,自叹不如。<br><br>妈妈有格局,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任伟大导师 (四)走向社会的女性<br><br>除了生儿育女照顾家庭,妈妈渴望自己有更多的价值,一生做过很多工作。<br><br>大跃进时,我们三姐妹进了幼儿园和托儿所,妈妈在一个小作坊里做过刷子;兴办公共食堂时,又去当了两年炊事员;六十年代参加了街道工作,作为积极分子,出席过益阳市妇女代表大会,那是妈妈的高光时刻。与一个女孩搭档,到各县区搞了两年外调。因不常出门,还闹出过笑话,有次本来要去珠波塘,结果南辕北辙乘车去了珠木潭。 1964年父亲单位为解决家属的生活困难,招了一些临时工。妈妈进了房管局的油漆组,负责新建民居门窗油漆和玻璃安装,也属高空作业。我去工地看过妈妈,木门窗要批两次油灰、擦两次砂纸,刷两遍油漆。冬天那些空洞洞的新屋里北风嗖嗖,妈妈站在窗户上刷漆打砂纸,戴着围巾帽子和露出手指的手套,灰重、油漆味刺鼻,能看得出患有胃病的妈妈有多冷多不舒服。那时我也有十来岁了,心疼妈妈,只想她不要干这活了,但妈妈很珍惜。<br><br>1966年,妈妈不幸出了安全事故。在物资公司的工地,脚手架上有块跳板下面的横木不知被谁抽走了一根,妈妈一脚踩空,从三层楼高的地方摔下来,摔伤了头和胸部,落下了一身病痛,治疗花了很多钱,但临时工没有医药费报销,身心俱伤。 1967年,街道办找妈妈谈话,请她回街道企业,说都是革命工作,要她当街道自行车修理铺的负责人。妈妈服从安排,辞去了房管局的临时工。这一决定,成了妈妈的终身遗憾,两年后,房管局的临时工全部转正,有劳保福利,有退休金,妈妈错过了,心里很失落。 那些年,我们看妈妈身体不好,总劝她回家休息,妈妈说等谁谁工作了再说吧。1972年,我参加工作了,过了几年,大妹和小妹也陆续工作了,我们把工资都交给了妈妈,二哥也常给妈妈寄钱。父亲工资高,妈妈不缺钱,可妈妈要强,总觉得自己还能做,一直坚持上班。<br> 1981年,妈妈心脏病出现了问题,提点东西上二楼都会感到胸闷,后越来越严重,再也不能上班了。街道一次性发了150元钱,一刀切了。多年辛苦劳累却没有退休金,心情郁闷,病情有增无减。 (五)寸草铭记三春晖<br><br>小时候,我家住在王家宗堂,一个有20多户的大杂院,邻居里有对郭姓老人,他们只有2个女儿,都在外地工作。每月总有那么2次,邮递员在杂院门口扯着嗓子喊:“郭XX,盖章!”所有人都知道,是他们女儿寄钱回来了,羡慕得不行。那时候,我们兄妹几个都暗暗发誓,长大工作后,一定要让妈妈月月盖章。后来我们都做到了,逢年过节及父母生日,我们都会商量买礼物或寄钱回家。妈妈生病后,为了宽慰她,即便成了家,我也每月从54元的工资里抽10元给妈妈,直到妈妈去世。妈妈很节俭,很少为自己花钱,都存下了。 妈妈生病的五年间,父亲和我们五兄妹陪妈妈到处治病。1981年我在湖南师大上学,兄妹们安排妈妈去湘雅住院治疗,大家常去长沙探望,极尽孝道。最后的半年里,我们三姐妹在自己孩子很小的情况下,轮流回家值夜照顾,株洲的兄嫂也常回来看望妈妈。儿女的孝顺,给病痛中的妈妈带来很多安慰和鼓励。<br> 1986年8月11日,勤劳节俭吃苦耐劳、慈祥宽厚无怨无悔为我们奉献了一辈子年仅64岁的娘亲,带着不舍、带着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妈妈一生受过好多磨难,本该享福的时候偏又病倒、又匆匆走了。寸草未报三春晖,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好心痛,好追悔。好长一段时间,我常在恶梦中惊醒,妈妈真的走了吗?哀思无尽,心如帛裂。 <p class="ql-block">缅怀先人,是为激励来者。父母的人生经历令我们感慨;父母的价值理念是我们的典范;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没齿难忘;父母树立起来的良好家风已深植于我们心底;大家族分枝散叶如参天大树越来越蓬勃兴旺。大家都很努力,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请父母亲放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