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镇“心启航”读书会第十次活动

好运常伴

<p class="ql-block">  2022年6月20日周一下午2:00—4:00梨园镇“心启航”读书会的伙伴们在万柳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第十次阅读,今天读的是《非暴力沟通》第十二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p><p class="ql-block"> 一、书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去拜访一位校长,在谈话时有两个学生在操场打架,校长立刻冲了出去抓住那个学生,重重的推了一下,训斥道:“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打比你小的同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朋友们:你们认为校长的做法对吗?校长的行为对两个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呢?</span></p><p class="ql-block">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这样说的:“我不认为你达到了目的。在我看来,他学到的是,在打比他弱小的人时要注意附近是否有比他强壮的人,例如校长。而且我认为你的做法甚至还会强化他通过打架来解决问题的意识。”“我主张先倾听那个学生的感受和需要。可能会和他说:“看起来你很生气,因为你希望得到尊重。”如果他肯定了这一点,我会不带任何指责地说:“我希望我们既得到尊重又不树敌。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探讨是否有其它方式可以使我们得到尊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相信你已经开始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 二、惩罚的局限性</p><p class="ql-block"> 先思考两个问题:1、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2、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基于惩罚?基于奖励?还是基于他本身主动、愿意或喜欢去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亲爱的朋友,你在日常的沟通中是怎样的?会经常使用奖励或惩罚吗?</span>读书小组的讨论集中在了对孩子的教育上。</p><p class="ql-block"> 万柳老师认为:自尊心和求知欲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打孩子会伤到他的自尊心。发生问题不问“为什么”,问:“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这样没有责备感。</p><p class="ql-block"> 海燕老师说:“和孩子讲道理不听时冷处理一下,让孩子自己想一想,孩子过一会儿也会想明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三、文章小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有些情形中,我们没有机会和他人交流,这时,我们也许需要使用强制力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如果我们威胁他人或实施惩罚,人们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这样,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同时,惩罚还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惩罚来使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很可能适得其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期待下周的阅读与分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