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打小爱吃酸汤子,时不时看姥姥、老娘气定神闲游走灶台边,双手呈合握之姿,呼吸吐纳间,小臂上下甩动,连带着如同作揖,根根金色面条由虎口飞出,跳水般准确扎入沸水锅中,只需三两分钟,酸香扑鼻的汤子就出锅了。👍</p> <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东北老家邮来酸汤面,仿佛与生俱来,自感做酸汤子毫无难度,却从未想过如何做,会不会做。于是,忽视了老娘的经验介绍,也拒绝简易工具,满脑子都是手带汤套,行云流水,汤条纷飞的潇洒场面。😃</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酸汤子是整个东北的吃食并不准确,这种玉米水磨发酵制作的食物,只在辽东和吉林东部流行,是一道很有特色的满族传统食物,亦是满族历史文化中的鲜明烙印。</p> <p class="ql-block"> 酸汤子面制作极其繁琐,玉米经浸泡、碾碎、漂洗、分离、发酵、糖化、沉淀、沥干、再发酵等十余道工序。烹煮时,加入适量的水,揉成面团,再挤压成条,汆入沸水煮熟。玉米的粘性较小,酸汤子并不像面条那样长,一节节恰似刀削面长短。</p> <p class="ql-block">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很多人的通病,表现在烹饪上就是“手忙脚乱”。“和面”首当其冲,水多了,加玉米面中和,什么程度达标,不知道!于是乎,稀了加面,干了加水,此起彼伏,不知所云!汤套如何使用?戴中指还是无名指,不知道!拜托,这不是结婚戒指!💍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应该带在大拇指,气运丹田,一压一挤,唯见汤子面指缝间滚滚长江东逝水,却不见金色面条飞出来。我严重低估了这个技术活儿,没三两年功力,绝无可能收放自如!于是,姥姥、老娘的身影更加伟岸。🌹</p> <p class="ql-block"> 媳妇儿找来塑料袋,装入酸汤子面,戳个洞,面条挤出来了,确实是个办法。可,劲儿一大,吧唧,塑料袋破了,一大团汤面掉进锅!哦,这不是酸汤子了,这是酸汤馒头,勉强吃酸疙瘩汤吧!😅</p> <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我的手忙脚乱,犹如第一次站在灶台边,糖当盐放,锅盖跑到锅里炒。今天做酸汤子还不是一样?自以为简单,信手拈来,却不想这般匪夷所思,胡乱操作!</p> <p class="ql-block"> 所幸,无其型却有其味儿,家人不嫌弃至少一人一碗。可这满目疮痍,大战过后的灶台,媳妇儿第一个蹦出来:“拉倒吧,您呐!”自认为酸汤子最好的配菜,韭菜炒鸡蛋、腌蒜茄子,因为有你们,再一次吃撑了。😝</p> <p class="ql-block"> “食”的终极意义当然是“活着”,既然加上“美”,便有了别于“活着”之外的意义,成为精神层面的东西了。 对美食的“手忙脚乱”,我乐在其中。每一次尝试,要么满足好奇,要么为了舌尖,可最终为了的,都是家人的喜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灯火阑珊的凡人世间,才下舌尖,又上心头,到底哪一个是滋味,哪一个是情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