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寻隐华严庵

Henry

<p class="ql-block">大田坝镇华严庵寺位于保山市昌宁县大田坝镇华严村村委会附近的华严村完全小学,寺庙建筑今已荡然无存,但却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和有价值的遗迹,耐人寻味,发人深思。透过那些蛛丝马迹、吉光片羽,一些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不为人知的细节斑驳而清晰、模糊却可触,成为了当地人文的根脉、文化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华严庵寺所在的大田坝镇位于保山市东南、昌宁县西北,距昌宁县城57公里,西接隆阳区丙麻乡,北邻大理州永平县,地处“两州三县”交汇处的澜沧江以西流域,国土面积312平方公里;辖5村1社区,140个村民小组;2021年末,有户籍人口7133户22141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大田坝境内佛道文化兴盛,庙宇古刹林立,有文笔塔、观音阁、宝华寺、华严庵寺、平安寺、金黄寺、龙王阁、财神庙、五郎庙、大老爷庙、初五庙、初六会庙、十四会庙……这些庙宇在“破四旧”时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其中一部分庙宇在解放后被改建成学校,有的用于行政村驻地,其余大部分变成废墟,甚至遗址都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华严庵寺便是这样,除了相传为寺中老和尚手植的一颗菩提树外,寺庙的建筑、坟茔等遗址都不可复见,而其他一些与寺庙有关碑碣、牌匾等,或是散佚,或是流落民间,难觅踪迹。如今,在华严村完全小学校园旁的那株菩提树枝叶繁茂、树干参天,据当地老人介绍,树龄已有几百年了。由于“木气”旺盛,一颗青树沿着菩提树的树干生长,与之连理交枝,形成和合共生关系,殊为奇特。</p> <p class="ql-block">由于寺庙建筑群毁坏时间较长,当地一般的年轻人对华严庵寺并无印象,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能描述出一二。家住华严村村委会附近的王杰老人,今年已92岁高龄,但精神矍铄、身体健朗。提起华严庵寺原来的情况,老人的“话匣子”像是被打开了一样,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据他介绍,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经常到华严庵寺玩耍,当时的寺庙大门前有两颗菩提树,寺庙建筑为前后两院——前殿与后殿,庙内还有“祭孔”之处;寺庙后门有两塚坟,传闻埋的是寺中的修行人。后来在“破四旧”的时候,那两塚坟被掘开,塚中遗骨也被取出,其中一个头盖骨还不同寻常的大。老人尤其提到,这华严庵寺建于500多年前,传说是建文皇帝朱允炆逃难到这一带时,指定在这块土地上修建此寺。</p> <p class="ql-block">王杰老人提到的关于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叙述并非天方夜谭、毫无依据,因为在大田坝,民间有关建文皇帝的传说已流传了几百年,但因无文献、实物等应证,仅停留在口耳相传的层面。</p> <p class="ql-block">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继皇帝位。 </p> <p class="ql-block">1399年8月,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能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且已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p> <p class="ql-block">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p><p class="ql-block">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几百年来,人们对建文皇帝的失踪众说纷纭,一说他烧死了,一说他躲到海岛,最多的说法是他流落民间,削发为僧。</p> <p class="ql-block">在昌宁大田坝民间,甚至有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坟就在境内某处山岗之上的传说。这些传说看似虚无缥缈、毫无根据,但只要认真分析、考证,还是能找到零星的理由的。</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由大田坝本地人周任贤发起,在现在的华严村华严庵寺开办高小班,成为大田坝境内第一所两级小学。周任贤亲自任校长,他把当地引以为豪的建文皇帝传说写进校歌,歌云:“沧江涛涛,襟带如虹,贯卧啸虎何异龙?狮山蜿蜒,文笔一峰,敦直风俗物产丰,建文披缁流连久,古迹华严中……”歌词中明确地将建文皇帝与华严庵寺二者联系在一起。1948年,周仁贤在当地官绅支持下,再次在现在的大田坝村宝华寺创办第二所两级小学,他把毕生经历献给了大田坝的教育事业,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后来,华严庵寺、宝华寺两所两级小学分别发展成为今天的华严村完小和大田坝镇中心完小。而时至今日,有关华严庵寺的文物却毁的毁、失的失,令了解寺庙历史缘起的人感到颇为遗憾和可惜。</p> <p class="ql-block">据了解,华严庵寺曾有一块颇大的木牌匾,上刻“华严佛国”四个大字,相传为建文皇帝朱允炆手书。目前,该块牌匾因原寺毁坏,流落在临近的柯街镇佛光寺。另外,寺庙原有的一些石碑大多流失,很多碑文模糊不清;据掌握的情况,仅有两块石碑的碑文依稀尚在,其中一块记述内容为华严庵寺的由来,另一块为功德碑,可惜目前两块石碑均流落民间,很难找到并进行仔细考证。</p><p class="ql-block">张杰老人在口述中还提到华严庵寺曾有一口用乌铜做成的大钟,撞击起来十分响亮,儿时经常去钟下玩耍。一些当地人说,这钟能声传数十里,还可起到与邻近寺庙沟通的作用。还有人说,华严庵寺曾是对面一江之隔(澜沧江)的大理州永平县杉阳镇松坡村金光寺的“分寺”,两寺之间曾用钟声传递音讯,金光寺钟声传来华严庵寺之后,华严庵寺的寺僧又撞击铜钟,传响至下一座寺庙。</p> <p class="ql-block">关于华严庵寺与之金光寺间是否存在联系,确是有据可依的。据相关史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大理鸡足山大德高僧慧远胼足化募民间,历时5年,建成金光、宝华、金华、华严4座寺庙。虽然,此说法与王杰老人在口述中提到的关于建文皇帝选址建设华严庵寺的说法相悖,但由此可知,大田坝境内的“三华古寺”(宝华、金华、华严)与金光寺都为同一位僧人营建,且地理位置相隔不远,相互间必定有着诸多联系与往来。</p> <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金光寺地处的博南古道也有关于建文皇帝在滇西流亡的传说。相传,建文皇帝逃难时,在博南古道慌乱行走,顺博南道侧边的峭壁陡岩而下,往南进入澜沧江边云台山(今永平县境内)的原始丛林,自他进山不久,云台山便出现了一座被后人称作“金光寺”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关于华严庵寺与建文皇帝之间究竟是否存在联系、大田坝流传的建文皇帝传说的真实性,尚有待进一步通过文献、实物等进行慢慢考证,但是,当下对华严庵寺相关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却刻不容缓,这对厚植地方文化底蕴、树立当地文化自信有着不容忽视的深远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