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小故事:隋炀帝“会盟”(83)

耕者

<p class="ql-block">隋炀帝杨广,曾多次与少数民族举行“会盟”活动,既向胡族展示了隋朝的国威军威,同时也体现出隋朝与其他少数民族友好交流合作的愿望。隋朝历史上的“金河会盟”和“张掖会盟”为以后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隋初,活动于北方草原的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纥和契丹等族。其中的东突厥比较强盛,对隋朝的威胁最大。文帝时采取和亲政策,先后把二位公主嫁于突厥可汗为妻,册封突厥可汗为“启民可汗”。并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地区筑大利城(和林县境)、金河城(托县境)供其及部众居住,促成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置定襄郡于塞上(和林县境),辖大利、原阳、白道城等县(均在呼市地区)。《山西通志稿》载:“定襄郡治大利城,即古云中,在和林格尔厅”。也就是从这年起,隋炀帝开启了他短暂一生中谋求和平发展的“金河、张掖会盟”之行。</p><p class="ql-block">隋炀帝北巡草原,溯黑河而上,亲到突厥可汗牙帐,与启民可汗签订了和平友好盟约,史称“金河会盟”。史籍中对隋炀帝与启民可汗的“会盟”有四次记载。第一次与启民会盟时间为隋大业三年的八月。《资治通鉴》对此记载:大业年“八月,车驾发榆林,历云中,泝金河。时天下太平,百物丰实,甲士五十万,马十万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令宇文恺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倏忽推移。又作行城,周二千步,以板为幹,衣之以布,饰以丹青,楼橹悉备。胡人惊以为神,每望御营,十里之外,屈膝稽颡,无不敢骑马。启民奉庐帐以俟车驾;乙酉,帝幸其帐,启民奉觞上寿,跪伏恭甚,王侯以下袒割于帐前,莫敢仰视,帝大悦…”。</p><p class="ql-block">这段记载大意是说,八月隋炀帝北巡从榆林出发,游历了云中地区,溯黑河而上,亲至突厥可汗首领牙帐与其会谈。当时天下太平,随行甲士五十万,骑兵十万,一路上旌旗辎重千里不绝。炀帝乘坐的车驾由宇文恺(隋朝建筑大师)所造的“观风行殿”与“行城”。突厥人看到炀帝的车驾队伍,以为是神仙下凡,便在十里之外跪下叩头,连马都不敢骑。隋炀帝驾临大帐,启民奉酒祝寿,跪伏于地,执礼甚恭。其余王侯皆于帐前跪伏致礼,不敢抬头仰视。</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北上草原会盟启民可汗,所乘车驾“观风行殿”便是一种移动的、可组装可拆卸的庞大豪华的建筑“宫殿”,宫殿两边配有“行城”护卫,周长二千多步的“行城”可供隨行甲士休息。《隋书》载,观风行殿“上容侍卫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旋轮轴,推移倏忽,有若神功。戎狄见之,莫不惊骇”。</p><p class="ql-block">在隋炀帝准备北巡草原的前一个月却大业三年的七月,曾“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隋书炀帝传》),与会盟启民可汗有较大关系。动用百万人“筑长城”,一旬便罢,只修了百余公里,榆林正是炀帝北巡的起点,然后八月炀帝便带大军到草原上炫耀国威威来了。显然七月份的百万人筑长城不是单纯的军事行为,也许是炀帝借”筑长城”趁机搞了一场极其盛大的巡行“仪式”,目的就是炫耀中华盛世,震慑突厥民族,使他们彻底臣服于隋朝。接下来他的下一个目的地便是西域河西走廊。</p> <p class="ql-block">隋大业五年(609)杨广第一次西巡,六月到张掖。张掖位于甘肃西北河西走廊中段,历史上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咽喉要道。“张掖会盟”在山丹县,也是丝路上要冲。西汉时为控制河西走廊,保障丝路畅通筑了汉长城。隋朝置新河驿站管理,会盟后又设置了四郡机构。</p><p class="ql-block">杨广数十万人马离长安至张掖,行程数千公里,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西行最远的一位皇帝。</p><p class="ql-block">“張掖会盟”盛况《资治通鉴》载,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宴高昌王丶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张掖会盟宴会三天,交易一个多月,张掖城热闹异常,商户络绎不绝,人群绵延数十里。炀帝在观风行殿上宴请蛮夷诸王,向他们展示了隋朝的精美文物,布帛丝绸,还演奏了美妙音乐,精湛的杂技表演。胡族诸王们无不表现出对隋朝的敬仰。“万国来朝”的会盟使隋炀帝龙心大悦,下诏大赦天下,免除西域赋税徭役,迎得西域首领们一片山呼”万岁”。至此,丝绸之路重新畅通,东西方重新连接。</p><p class="ql-block">隋炀帝杨广虽为亡国之君,但他初登大位时对国政抱有恢宏大志,并戮力付诸。杨广在位14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张掖会盟更是拓疆千里,威震各国。实现了各民族团结,重开了丝绸之路,将隋朝国运带入顶峰,其一生功业堪称“一代英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