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驿站”,你真是难得一见

临宗

<p class="ql-block">原创 宗宗</p><p class="ql-block">2022/6/25</p> <p class="ql-block">大漠、孤烟、驿站、烽火台,这是在唐诗宋词里经常看到的。烽火台,现在一些农村还能看到,驿站是什么样,遗留下来的真不多。</p><p class="ql-block">不过在山西省寿阳县西洛镇的南东村可是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红色”驿站,因为这里是是典型的太行山区,驿站是用太行山特有的红石头建成,整体呈红色,姑且称它为“红色驿站”也能说得下去。</p><p class="ql-block">驿站就位于村子的东面。一溜用石头盖起的七孔石窑洞,整齐地矗立在人们面前。窑洞坐西朝东,还有院子,清幽雅静。站在驿站门前,朝东望去,展现在你面前的,是郁郁葱葱的起伏山峦,千沟万壑,鬼斧神工,很是壮观,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村民告诉我,在对面不远处的山上,还有古道,清晰可见。想必还留有许许多多行人留下的印记吧。遥想当年,人们告别家乡和亲人,为了生计,出门在外,风餐露宿,出入深山野外,或炎炎酷暑,或刺骨寒冬,猛然间,看到一处别致的驿站,那该是什么感觉?心里肯定是滚过一阵又一阵的惊喜。快步走到这里,打个尖,住一夜,洗去风尘,第二天再精神抖擞地上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样一想着,我的眼前,似乎又看到了一辆辆古老的独轮车,正由远而近地走了过来,耳边萦绕的是,那吱扭吱扭的沧桑之声……</p> <p class="ql-block">回过头来,再仔细观察,驿站用的建材,全部是太行山区常见的红石头。这种石头,风化速度慢,纹理清晰,结实耐用,在整个太行山,遍地都是,家家起房盖屋都少不了,就连垒羊圈、盖厕所,都用的是红石头,实在是再普通不过了,也真是应了那句靠山吃山的古话。</p><p class="ql-block">从驿站的外观来看,这是典型的太行民居样式。窑洞从地到顶,全部用石头砌成,可以说,石连石,石挤石,密密匝匝。更为奇特的是,用的泥土很少,有的地方甚至没有一点泥土痕迹,干干净净,除了石头还是石头,唯一不同的是石头之间有缝隙,但也没有用泥抹平,地地道道的原生态,完完全全的石头窑!</p> <p class="ql-block">再看窑洞的内部结构,还真有它的奇特之处,高大宽敞明亮。要比当今的房屋高出许多,也宽敞许多,窗户呈半圆形,很符合力学原理。一个人走在里面,轻轻哼一声,回声很大,让人感到有一种渺小的感觉。而且墙壁很厚,墙柱也异常结实。真够是称得上顶天立地,稳如泰山了。</p><p class="ql-block">村民介绍说,这几孔石窑洞,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特别是到了冬天,由于石墙很厚,人住在里面根本不需要生火。前几年有一孔还住有村里的五保户,并且还建有农家常见的炕。</p> <p class="ql-block">外面的正面墙上,刻有兴建窑洞的时间,仔细辨认,是“光绪三十年二月”。照此推算,应该是公元1904年的阴历二月。那就是说,这个驿站距今已经有118年了。这么大的窑洞,建设需要多长时间呢?我在太行山区工作的时候,曾经问过村里的老农,他们说,一孔普通的石头窑洞,从开采石头,到完工,需要300个工,这么比较的话,眼前的这个驿站,无论是占地面积,还是建筑的高度宽度,那就更需要多的时间了,工程量也更大。我们不得不佩服前人的高超智慧和吃苦耐劳的毅力。</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前几年村里改造把石铺的地面,改成了地板砖,这一来,看似好事,实则是弄巧成拙,破坏了原来的古意和风貌,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这和拆旧城,盖新城又有什么两样?</p> <p class="ql-block">可能我们的前辈们当年在兴建驿站的时候,绝对不会想到,一处普通的石窑洞,竟能够让今天的后人引出如此多的惊叹来。但是,历史是无声的老师,他会随着岁月的沉淀,生发出比有声老师更加公正的评判,所以,在历史老人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永远不会毕业的小学生……与其说是我们在看驿站,倒不如说是驿站在默默地在审视,我们每一个从它面前走过的人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来自 我有春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