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左脑,右脑工作需要平衡的原理。</p> <p class="ql-block">脑力劳动也是劳动,</p><p class="ql-block">消耗太多神经电磁场能量,</p><p class="ql-block">身体就会没有力气,失去了生理功能。</p><p class="ql-block">增加atp,多做促进微循环,有氧呼吸。</p><p class="ql-block">让副交感神经兴奋,学习爱因斯坦拉小提琴。</p><p class="ql-block">爱因斯坦享年76岁。让右脑兴奋和左脑兴奋进行平衡。交感神经兴奋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平衡。这样才能让脑力劳动不会损害身体。脑力劳动并非损害了身体太多的能量物质。而是身体的能量消耗补充达到了不平衡。但凡是都不可以过度。</p> <p class="ql-block">了解了解一些著名艺术家歌唱家的寿命。这个图片是著名歌唱指挥加马革顺活到101岁。大家可以看看他的面相。</p> <p class="ql-block">歌唱能养生吗?养生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健康,二是快乐,三是祛病,四是长寿。歌唱让人快乐,快乐的人多健康,这和养生沾点边,但歌唱能祛病,让人长寿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卫视播过一期节目,一位孩子的妈妈不幸成了植物人,孩子的爸爸每天给昏睡的妻子唱歌,几年后,终于把妻子唱醒了,而且执意又怀上丈夫的娃,为感谢他的爱心,说要生一个女儿将来好照顾他。这可是现代医疗手段束手无策的“绝症”,居然歌声能让她“死”而复生。节目中坐轮椅的她还与丈夫合唱了一首《知心爱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每天唱歌的地方——北京玉渊潭公园至少有四个合唱团,参加合唱的多是老头老太太,有的身患各种老年性疾病,我问过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唱歌有效果吗?他们有的说病好了,有的话病还在,但能控制住,且吃药打针渐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每天跟我学唱的人。“南苑李”已经5年以上没吃过药打过针,有时有点感冒靠自身免疫力就扛过去了。“眼镜白”长年中耳炎,不到一年,好了。他以为唱歌像服药,病好了就不用服了,他不唱了,结果中耳炎又犯了。又找我,我跟他说:唱歌养生是终身制,不能病好了就停。他听劝又唱上了。2013年秋天我见他问:“中耳炎又犯了吗?”他说:“这回一直坚持着每天唱歌,再也没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爱穿红衣服的老太太,也就一米五多一点,70多岁,每天绕湖边走边唱,从没病过,且头发大半是黑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和姓老太太,快80岁了,12年前乳腺癌,手术后天天唱《天路》,上个月我问她身体状况,她说:“再也没复发和扩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男中音歌唱家田玉斌跟我说过,上海复旦大学一家附属医院做过一项研究,找了两组同龄老年人,一组像平常人一样生活,一组是老年合唱团成员,进行各种生化指标比对,结果是老年合唱团成员的身体状况大大优于没有参加合唱、不唱歌的人。田玉斌说,现在他们正在研究歌唱为什么能有这么奇妙的养生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查了一些专业的歌唱前辈,看看他们的寿命有多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元任,语言学、哲学、物理学、数学家、作曲家,一般人只知道他写了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却不一定知道他也擅唱歌。早年在美国还唱过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还是合唱团的指挥。他唱歌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他活了90岁(1892年11月3日生,1982年2月24日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梅伯,歌唱界的前辈,活了90多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喻宜萱,女高音歌唱家,活了97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郎毓秀,女高音歌唱家,活了96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蒋英,女高音歌唱家,钱学森夫人,活了90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小燕,音乐教育家,活了99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革顺,合唱指挥家,活了101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马革顺小10岁的严良堃(生于1923年12月28日)现在仍能上台指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楼乾贵,男高音歌唱家(生于1923年10月18日),年过90还唱,不过不上台表演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高音歌唱家王昆(生于1925年4月15日)91岁,还能上台演唱,还当老师带学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高时歌唱家郭淑珍(生于1927年6月1日)87岁,仍在教学第一线,嗓音仍如少女般清脆。谁让她生的日子好,儿童节保持儿童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高音歌唱家李光曦(生于1929年12月15日)在电视综艺节目中还能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郭兰英(生于1930年6月15日)84岁,男高音歌唱家郭颂(生于1931年10月12日)83岁,男高音歌唱家胡松华(生于1932年1月24日)82岁,还能在舞台上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生于1935年6月4日)79岁,还能在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开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连续唱十多首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生于1935年7月4日)79岁,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生于1935年10月30日)79岁,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生于1937年2月5日)77岁,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生于1937年8月1日)77岁,男高音歌唱家吴雁泽(生于1940年3月23日)74岁,男中音歌唱家杨鸿基74岁,这些七零后的歌唱家还是舞台上的活跃分子,赶上节日、纪念日还要赶场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问过周小燕:“为什么您能健康长寿?连80岁后大腿骨折都能很快恢复?”(一般这把年纪的人遇到这样的骨折有可能永远瘫床上,甚至会要了命。)周小燕说:“我每天唱歌,不唱教学生也要示范、练声,这就等于是练气功了。中国古代不就有练气功长寿的人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小燕将意大利美声唱法和中国古代气功相联系还真不是硬接。我是研究中国古文字的,我创了一个学说,叫“汉字基因学”,其核心理论就是每个古老的汉字都承载着字前史先民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永”字,甲骨文是流水的象形,“永”加一个“口”是“咏”,表达歌唱,且歌唱似水长流。“永”加“肉”(月),成“脉”,“脉”是人身体里流动的水,如血管里的血液,经络、中枢等,都可以看成是“永”。“咏”和“脉”都有“永”,这意味着“咏”和“脉”有一种内在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你歌咏,必然会促进你脉络的正常循环。举个表面我们能看得见的现象:歌咏的人,除了身体发热外,脸、颈还会红,有的眼睛变得水汪汪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脉络循环正常的人,内分泌一定正常,免疫系统也是强大的,这样的人当然健康长寿了。还等什么,赶紧唱吧!从明天开始,不,从现在就开始。</p> <p class="ql-block">罗蒙诺索夫左右脑都很强大,但过度使用?看看罗蒙诺索夫的人生经历。很可惜他不懂中医,人体科学,道法天规。</p> <p class="ql-block">但凡是都不可以过度。否则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罗蒙诺索夫:1711年(辛卯年)11月19日-1765年4月15日,合儒略历1711年11月8日-1765年4月4日),俄国科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和诗人。出生于阿尔汉格尔斯卡亚省杰尼索夫卡村一个渔民家庭。1730年到莫斯科考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1735年转入圣彼得堡科学院附属大学学习。1736年又被送到德国留学。1741年回圣彼得堡科学院,任物理学副教授。1745年8月成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和化学教授。1748年秋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创建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1755年创办了莫斯科大学。1760年他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764年当选为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1765年4月15日卒于圣彼得堡。生平介绍1711年11月19日,罗蒙诺索夫诞生于俄国阿尔汉格尔斯克省霍尔莫果尔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父亲是个富裕的渔民。阿尔汉格尔斯克是当时俄国最大的海港城市,英、荷等国的商船经常来往于此,这种环境对他从小的兴趣和志向颇有影响。他从10岁起就协助父亲捕鱼,与狂风恶浪搏斗锻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美妙幻化的自然景色开阔了他的视野。罗蒙诺索夫从小就有强烈的求知欲,但是目不识丁的父亲不能给他以任何帮助。他只能向邻居学习识字,如饥似渴地阅读所能得到的一切书籍。14 岁时,罗蒙诺索夫在读完《斯拉夫语法》和《算术》两本书后,爱不释手,称之为自己的启蒙书籍。然而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却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为了躲过继母凶狠的责骂和讥笑,他常常要忍饥挨饿,躲到僻静无人的地方去看书。1730 年一个寒冬的夜晚,19 岁的罗蒙诺索夫为了争取较好的学习条件,带着两本珍爱的启蒙书,告别家乡,仅凭着借来的三个卢布,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1731 年1 月,罗蒙诺索夫来到了莫斯科。在遭到一所贵族学校的拒绝后,再一次学生家长老师探讨会议上,其他家长拒绝这个贫民孩子进入贵族学校,他上台发言说:不学习,毋宁死。这个行为感动校长,让他冒称教会执事的儿子,进入斯拉夫——希腊——拉丁学院。他的学习生活异常艰苦。一方面是父亲对他不顾家业,出外学习十分不满,不负担他的生活费,他只能依靠学校提供的一点可怜的津贴,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另一方面则由于他年龄较大,体格粗壮,格外显眼。他又没学过拉丁文,在一群趾高气扬的贵族子弟中,经常遭到冷嘲热讽:“瞧,这个20 岁的蠢货还来学拉丁文!”然而,所有这一切,罗蒙诺索夫都忍受下来了。他以无比的勤奋和惊人的毅力投入了学习,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拉丁文,并自修了希腊文。读书成为他驱散饥饿和烦恼的最好办法。1736 年初,罗蒙诺索夫在用了五年时间修完了八年的课程,并取得优异成绩后,被选派到彼得堡国家科学院大学深造。半年后,又被派往德国学习采矿和冶金。1736年秋天先入马尔堡大学学习物理学和化学等,后到弗赖堡学习矿业和冶金学。在克·伏尔夫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在这里,他深切感受到先进的科学水平,大学生们自由的生活和民主的学术气氛,俄国的学校还无法与之相比。学识渊博的伏尔夫教授治学十分严谨,但又从不以名家自居。他经常告诫学生:“不可以生活在别人的智慧里,即使对著名的学者,也不应盲目信任。”罗蒙诺索夫十分敬重伏尔夫,除听他讲授的数学、哲学、物理学外,又选学了化学、力学、矿山测量、水利工程学课程。他从伏尔夫教授那里,学会了用数学方法阐明复杂的科学问题。这使他后来受益匪浅。罗蒙诺索夫从来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他力求对每门功课都有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在学习上所用的时间总是超过别人。清晨,同学们还在酣睡,他已开始伏案读书;深夜,同学们早已进入梦乡,他的窗前依然闪着烛光。伏尔夫十分喜欢这个勤奋而又善于思索的学生。他在鉴定上写道:“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是位具有卓越才能的年轻人。”“我毫不怀疑,如果他能以同样的勤奋继续自己的学业,回到祖国后,一定能对祖国作出很大的贡献。”在马尔堡苦读的三年中,罗蒙诺索夫精通了德语、法语,更重要的是他开扩了眼界,跟上了欧洲科学发展的步伐,为他后来回国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40 年 6 月,罗蒙诺索夫同德国房东的女儿齐西尔结婚,一年后,回到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抵制官僚和把持科学院的德籍院士的专横,罗蒙诺索夫经常同他们争吵,以致被以“横蛮无礼”拘禁了七个月,直到他避开院长,直接上书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后,处境才有所改善。后来他成为俄国科学院院士中的第一个俄国人。从此,他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1745年8月成为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和化学教授。1748年秋他按照自己的计划创建了俄国第一个化学实验室。1755年创办了莫斯科大学。1760年他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764年当选为意大利波伦亚科学院院士。罗蒙诺索夫对祖国有着深切的爱。他毕生的活动就是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当时,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一些外国人,看不起科学文化落后的俄国。罗蒙诺索夫从工作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为俄国科学文化的独立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俄罗斯大地能够诞生自己的柏拉图和智力灵敏的牛顿。”他不仅用这诗来激励别人,也用来激励自己。他只活了54岁,1765年4月15日逝世,只工作了24年,但他把每一分钟都献给了祖国。他对物理、化学都有杰出的贡献,对语言学、文学和哲学都有所建树,对历史、天文、地质、矿物、航海都有所研究。为后人留下很多重要著作,给俄罗斯文化增添了光彩。贡献与成就罗蒙诺索夫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贡献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化学,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等。他第一个记录了水银的凝结现象。1761年5月26日他在观测金星凌日时第一个发现了金星上存在着大气。罗蒙诺索夫对热的动力学说和物质结构的原子-分子学说也有相当贡献。罗蒙诺索夫也是一个出色的人文学者,他在历史学、语言学、哲学方面都有研究,被誉为俄罗斯现代语言之父。 罗蒙诺索夫在纯洁俄罗斯语言、使文学语言接近口语方面贡献很大,著有《修辞学》(1744)、《俄语语法》(1757)和《论俄文宗教书籍的益处》(1757)等。他认为俄语是一种丰富、灵活、生动有力的语言,同样具有欧洲其他语言的优点。彼得一世改革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俄语中夹杂着许多外来词汇,古老的教会斯拉夫词汇也未经清理。他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改革意见。根据古典主义的原则,他把文学体裁划分为高、中、低三种,规定每种体裁所允许使用的词汇,主张避免陈旧的教会斯拉夫词汇和不必要的外来语。这为克服当时俄语的混杂现象、创造统一的规范语言打下了基础。蒙诺索夫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是诗歌。他的诗颂扬英雄的业绩,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他认为诗歌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咏唱醇酒和爱情,而是培养崇高的爱国精神。这种看法鲜明地体现在他写的颂诗里。《伊利莎伯女皇登基日颂》(1747)实际上是一首对祖国和彼得一世的赞歌。诗人把彼得一世奉为榜样,希望女皇伊利莎伯继承父业,开发资源,发展科学,培养人才,使俄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他向年轻一代呼吁,相信“俄罗斯的大地能够诞生自己的柏拉图和智慧过人的牛顿”。他还以颂诗体裁写过一些雄伟瑰丽的科学诗,解释自然现象(《晨思上天之伟大》、《夜思上天之伟大》等)。他在同时代诗人特列佳科夫斯基(1705-1769)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俄国重音诗体的理论(《论俄文诗律书》,1738),并在创作中进行了成功的实验。他的诗音调铿锵,庄严雄辩,富有节奏感。教育贡献从一个没有文化的渔民之子成长为俄国第一所大学的创办人——这是俄国科学家和文豪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的事迹。他是睿智的理论家和学者,同时又是“文艺复兴式人物”,其知识之广博简直了无边际。他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在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年间,他是唯一的一位独树一帜的提倡教育的斗士。他创办了第一所大学。不过,说他本人就是俄国第一所大学恐怕还更恰当一些。化学成就他反对当时盛行的燃素说,最早提出热只是物质微粒运动的结果。罗蒙诺索夫积极探索燃烧奥秘。用实验证明金属在密闭容器内加热,质量不会增加,而放在空气里加热,质量就会增加。这为后来拉瓦锡推翻燃素说,建立氧化学说,打下良好的基础。借助于实验,罗蒙诺索夫推翻了1703年施塔尔提出的“燃素”学说。罗蒙诺索夫准备了专用的玻璃容器,分别放入铅屑、铜屑和铁屑,将容器口封死,而后加热,最后铅屑溶化了,光闪闪的银白色容器镀上了一层灰黄色;红色的铜屑变成了暗褐色粉末;铁屑变黑了。“燃素”是否进入了容器?它是否同金属化合了?如果它进入了容器,那么容器的重量就应该增加,但称重结果表明,这些容器的重量都没有变化!而金属灰却比原来重了。据此,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金属没有与“燃素”化合!因为所有的容器重量都没有变化,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然而容器内部有一定数量的空气,肯定是金属与空气的微粒化合了!因此重量增加了,有多少空气与金属化合,金属就应该增重多少!”罗蒙诺索夫用实验证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相等,这一发现比拉瓦锡发现物质不灭定律早18年。罗蒙诺索夫是最早应用天平来测量化学反应重量关系的化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之后,1756年,罗蒙诺索夫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作为化学科学基石的质量守恒定律。实际上,早在1748年2月16日,在罗蒙诺索夫写给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列昂纳德.欧拉的信中就曾经写道:“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失去多少,另一种东西就获得多少。因此,如果某个物体增加了若干物质,另一物体必然有若干物质消失。我在梦中消耗了多少小时,那么我必然失眠多少小时,如此等等。因为这是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所以它也应推广适应运动的诸法则:一个物体如果靠本身的动力,引起另一物体产生运动,那么前者由于推动而失去的动量,必然等于后者受推动时获得的动量。”应该说,这种观点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雏形。在应用化学方面,罗蒙诺索夫曾研究过彩色玻璃制造和植物营养等,很有成效。物理学成就在物理学方面,罗蒙诺索夫创立了热的动力学说,指出热是物质本身内部的运动,从本质上解释了热的现象。罗蒙诺索夫提出了气体分子运动论,认为空气微粒对容器器壁的撞击是空气产生压力的结果。同时,他对气体压强给以正确解释,即是空气质点对器壁撞击的结果。1741年,他创立了物质结构的原子一分子学说,认为微粒(分子)由极小的粒子(原子)所组成,如果物质是由同一种粒子组成的,它便是单质;如果物质是由几种不同粒子组成的,它们便是化合物,物质的性质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它取决于组成物体微粒的性质……。这些理论为俄国的物理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著作《关于冷和热原因的探讨》《论化学的效用》《论地层》《俄语语法》获得赞誉由于他在俄国科学史上的诸多贡献,特别是质量守恒定律和对俄罗斯语法的系统编辑,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曾这样评价他的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同胞是一位思想远远走在自己时代前面的人。的确,罗蒙诺索夫的科学发现和著作不仅在俄国,而且在世界的科学文化发展史上也是划时代的。他在俄国的地位,有如伽利略在意大利、牛顿在英国、笛卡儿在法国、莱布尼兹在德国和富兰克林在美国的地位。由于罗蒙诺索夫的学识非常渊博,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曾把他比作“俄罗斯的第一所大学”,说“他是历史学家、修辞学家、机械学家、化学家、矿物学家、艺术家和诗人,他对一切都曾亲身体验过并深入地研究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