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圐圙(kū lüè )、饲养园</p><p class="ql-block">---怀念记忆中的下榆涧村系列文</p><p class="ql-block"> 沿官路口向东,过沙沟200米便是大圐圙。大圐圙被路一分为二,北圐圙有大队部、饲养园、草料场,南圐圙主要是“场面”、果木园。</p><p class="ql-block"> 北圐圙东侧是原村大队。大队不仅是公社先进典型的代表,更是当年机械化的缩影。集体经济组织“大而全”,有学校、砖厂、猪场、黄花社、果木园、菜园;还分供销组、运输组、拾粪队等。勤劳吃苦、忠厚朴实的下榆涧人工分值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一直是中高庄公社的先进典型。</p><p class="ql-block"> 大队部院正南有个戏台。印象中戏台也有些历史年代,是下榆涧村又一历史见证,它带给儿时我的神秘不亚于官路口的大柳树。戏台坐南朝北,高大威严,古色古香,戏台东西两侧各有一观戏廊。这里是村重大文艺活动演出地。戏廊西为铁匠坊,只可惜后来因为改扩建,连同戏台被一堵墙割裂开。</p><p class="ql-block"> 大队院内设有电机室、电工房、变压器室、播米磨面坊、播音室等。此外,还有一个30(马力车)、55(马力车)的拖拉机。开拖拉机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种活,拖拉机驾驶员不仅年轻能干、人品好,也得心灵手巧,反应敏捷。因为这些特殊的条件,能坐在高高的驾驶室,发动起突突的拖拉机,我既佩服又羡慕。下榆涧村的拖拉机驾驶员,我的印象中有三人。一个姓牛,人们习惯称为“小四棒”,另一个也姓牛,官名叫牛耀,还有一个是李平。因为品行端正、才貌出众、表现出色,几位驾驶员很是赢得了本村姑娘们的青睐。一个成了我们胡门家的女婿,我称转林姑父;一个成了王选的乘龙快婿;还有一个则娶了村里漂亮的姑娘小明叶。可惜转林姑父意外走了,当时村里得到这个消息,男女老少们都无尽地悲痛。我记得在出殡时候,看到瘦弱而又行单影孤的转林姑伏在姑父灵前放声痛苦的情景,我及在场的不少村人留下了惋惜、悲伤、同情的眼泪。</p><p class="ql-block"> 北圐圙中,位于大队部对面、新学校东面的是大队饲养园的牛羊圈。羊圈和学校一墙之隔,那里也是我的乐园。和儿时的小伙伴,课余之间经常隔墙戏弄入圈的羊群,有时还跳墙经羊圈进饲养园玩耍。</p><p class="ql-block"> 北圐圙门外一排东西向的土窑,是生产队饲养员休息室。印象中,负责饲养园的叫牛进,党员,个子不高,嗓门大、敢说话,话多嘴角就会挂着淡淡的一层白沫。这老汉特别尽职尽责,似乎“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不要”一般,他管得几个饲养员个子都不高,有杨斌、杨玉斌、牛步英以及“老牛头”。记得“老牛头”,是因为他和我外祖姥一个院子,都住在旧当街一院套院的院子里。在随母亲看望外祖姥时候,常见到“老牛头”眼睛失明的妻子,嘴里叨叨絮絮不停;老牛头则常叼一杆大长的烟锅,说话嗡嗡的,阚快直爽。有了这层间接“邻居熟人”的关系,我即便到了大队饲养园,也如入无人之境,“老牛头”看见我便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很限制我的出入,只是人多时候象征性地喊吓一声。“老牛头”还有个小儿子,个也不高,好像是小时候患了癫痫病,也或是心脏病,和我很是要好,只可惜后来没了。</p><p class="ql-block"> 饲养员休息室旁有一供牲畜饮水辘轳把水井,还有一大门通道。由此进入便是大队的饲养园了。饲养园按生产小队划分为六个饲养区;每区简易的饲养房前都设置若干拴牲畜桩,并有大的积粪坑。到了夏季,我常和那些顽皮的小伙伴趁着大人不注意,偷偷钻进饲养房抓鸟掏雀。一边是防备饲养员偷偷摸摸的小心、一边带着抓鸟的兴奋;时而又是踩上牲畜粪的无奈,还常常有提防牲畜尥蹶子的后怕。那带劲的疯玩至今有一种兴奋、刺激、疯狂、满足感!</p><p class="ql-block"> 饲养园正当园又一简易房内的供牲畜饮水辘轳把水井。抓鸟累了,小伙伴们常常摇辘轳把,喝那水井里的水,全然不计较那是专供牲畜的饮用水。水井北部是一排窑房,每间房都储存着切割好的精草料。由饲养园东北角前行,进入绝对禁火、存放过冬玉米杆、豆杆的草料大院落。放学后我们常常在堆得满满的草堆上玩起捉迷藏。直至一次,我把自己的书包丢在那里,瞒着家人不敢声张,懊恼了好几天。后来是牛进大爷把书包送到学校的,那时的我,似乎幡然悔悟,有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里感觉,再很少去那里玩耍了。</p><p class="ql-block"> 南圐圙形似刀把,面积特别大。其中,靠西的沙沟处为村果木园,透过高高的土夯墙缝隙,夏季熟得红彤彤的杏、金黄色的李子,泛着红光的西红柿、黑紫黝黝的茄子,诱人的粗大菜瓜,总让大人小孩馋相毕露,舌生津唾。</p><p class="ql-block"> 果木园东部一平整宽阔的场地,谓之“场面”。“场面”因为面积大、容积大而得名。秋季村六个自然生产小队所有地里的庄稼都要在这里经过细加工分仓入户。</p><p class="ql-block"> “场面”大门朝北开,门口置一大玻璃窗的场房,这是把守大门、看粮护场的唯一通道、也是总控室。“场面”北边是一排齐整的加工场房,夏季是加工蒸晒黄花的场所。一车车采摘下来的鲜黄花运抵到这里,便由几个妇女装笼片放入蒸房。一定时间后,撒于各队的场面上,直至晾好晒干,那个年代的黄花菜便成了村集体的重要经济来源。秋季谷黍、豆类、玉米、山药等逐渐运进这里。这时的“场面”便是最热闹的地方了,切谷子的说笑声、碾场吆喝声、木钎铲扬场的嚓嚓声、风吹谷垛的沙沙声,组成了一幅喜庆丰收、幸福和谐、动静结合的场景。忙碌的人们这时才轻松了,欣慰了,流露出久违的喜悦和欢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