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中间地带

知秋

<div><br></div><div>当收到馨洁这期作业的时候,我暗自窃喜。不就是个曹操嘛,多大个事!我作品集《杂文观察》里写了很多有关曹操的事迹,到时鼓捣鼓捣下不就完了。当真要写的时候,我傻了,草率了……。随后进入馨洁的话题#三国品读会#看了十多篇美友写的……说真的,少有能触动我的。当然,我也怕你用砖来砸我这货。但,我说的是实话。<br></div><div><br></div><div>正当我一筹莫展的时候,馨又来催稿了。说实话,如果当时馨在我身边,我掐死她的心都是有的。看来这事是蒙混不过去的了,谁叫你丫毫不含糊的答应人家啊。正颓唐时,突然想到三毛的一句话: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去问孩子。</div><div><br>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所有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比起他们来,我们作为父母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断丧了。</div><div><br>大意了。是啊!怎么没想到问我家小子呢。他也看过很多版本的三国和正在听三国评书呢, 于是乎问了他怎么评价曹操。他说:曹操这个人啊,怎么说呢,就是一个中性人。我问:何为中性人?答曰:不好不坏。</div><div><br>明白了,终于明白了!!!<br></div><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写在前面的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b>人性的中间地带</b></span><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b><br></b></span></div></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傲世的霸主,孤独的诗人</span></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在现实的人生里,我们通常把人分成好人或坏人两种。甚至我们在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把自己的感情色彩加进去。要使自己像一面镜子那样,清澈干净地去呈现一个现象,大概是非常难的。其实,人性除了善恶,还有中性地带,介于善和恶之间。</div><div><br>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人的风范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最早记载了这个时期的人的故事,比如屈原、荆轲………。第二次就是三国,一个时代可以创造出这么多具有个性的人物,真是了不得。</div><div><br>我们喜欢看三国,是因为里面的人物很有趣。曹操有趣,刘备也有趣,他身上也有种复杂性,动不动就哭,其实也暗藏着好多心机。你一看到他哭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就会不由自主的同情他,很少有哪个帝王这么爱哭。还有诸葛孔明,他本是卧龙岗上一个隐士,他却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刘备三次去拜访他,最后他终于出山了。如果你要讲心机,这是最大的心机。</div><div><br>曹丕、曹植更有趣。曹丕的诗非常感伤,奇怪,明明是一个篡位的皇帝,可是写出的诗却感伤到极点。而曹植明明是一个被打击、被流放的角色,可是他的文学反而拥有很华丽的美学。</div><div><br><h3>他们的个性都很复杂,内心都有非常多的纠结。曹植的文学比曹丕华丽,同时也表现出对现世的更大热情。他写到侠士、剑客、洛神,都是对美的执着,可他在现实中却是一个被流放的角色。</h3></div><div><br></div> <div><br></div>好的文学里一定存在过生命。文学是照进现实生活的一束阳光,注入一种向往,这与现实生活无关。一部文学作品可以流传上千年,是因为当中有一个甚至有一些生命让我们觉得亲近,好像身边的朋友或是自己。<div><br>我们阅读它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哀伤、孤独、希望,这是文学最大的力量,也是文学在人类文明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文学呈现了人生的各个面向,文学的重要在于它提供了多种美的欣赏角度。</div><div><br>文学的效果很难估量,它不是直接给人答案,而是给人多一些机会去思考。文学不是结论,而是一个过程,比如我们在读三国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下结论说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一个远离文学的问题。</div><div><br>三国的有趣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如果你一定要说喜欢谁,不喜欢谁,我想,你是很难读透三国的。我们通过文学上的曹操,可以了解自己,了解身边很多人,你就会有一个全新的欣赏角度。这不是是非题和选择题,没有答案。<br></div><div><br></div> <div><br></div>曹操身上有着非常强烈的文人个性,可以说他是魏晋时期的第一诗人。一首《短歌行》,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个性介于诗人和霸主之间,他对美是非常敏感的。他既能欣赏到世界的美,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孤独。可是另一方面,他又是霸主,霸主是要争夺权力的。让我们最惊讶的是,这两个角色,竟然毫无冲突地融合在曹操身上。<div><br>他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一开场就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人生这么短,那就好好喝酒吧。一个人会写这样的诗,你会觉得他很虚无,只是想要好好去享受生活,根本不会去当霸主。</div><div><br>但他的每一部分都是真的,这是曹操的厉害之处。他唱这首歌的时候,全部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譬如朝露”,生命就像清晨树叶上的露水,太阳一出来它就干了。所以“去日苦多”,很快就要结束了。</div><div><br>在这个变调中,你可以看到他对生命情境的复杂转换。我们回头看自己的人生,会不会觉得其实也是很复杂的?有时候忧郁,有时候虚无,有时觉得拼命挣钱没有意义,有时又觉自己不拼命挣钱什么都不是。他身上这两种气质都特别强大:一个极其孤独的诗人与一个极其孤独的霸主。<br></div><div><br></div> <div><br></div>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种性格的复杂性,使后来的人们对曹操这个角色感到些许费解。如果今天看有关曹操的戏剧,你会看到一个大白脸,阴险狡诈,充满心机,总是不相信别人。自从《三国演义》出来以后,曹操就被塑造成了一个充满心机的人。比如他和陈宫去吕伯奢家借宿,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仔细一听,只听厨房的人说:“捆起来杀,怎么样?”曹操就把那家人全杀了,后来才知道人家是要杀猪来款待他的。<div><br>搞政治的人一般都很冷酷,可是曹操却非常热情。他热情的时候,你很容易相信他,觉得他是一个诗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就是他所向往、所爱的。可是过一会儿他就忽然变成了霸主,可以冷酷无情地对人。一个极度虚无的人,因为爱,忽然有了种深层的缠绵、眷恋。曹操的情感里有一种真实。“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是情诗里最美的句子,没有任何理由,只是因为你,因为一个自己所爱的对象,诗马上转成了华丽的场面,转成了积极正面的人生态度。</div><div><br>他在诗人领域、政治领域都是高手,既会玩手腕,很有计谋,又能在情感领域里一清如水。曹操写诗时,处处都是真性情,前面还讲“去日苦多”,现在忽然“但为君故”。生命忽然变得快乐起来,不再虚无。接下来又回到了对自然的描绘:“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看到月亮的圆和缺,忧愁的情绪又起来了。他在本质上还是认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可在他内心深处却想要创造出生命的意义,矛盾吧!</div><div><br>作为一个创作性诗人的曹操,在他笔下,这种矛盾逐渐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刚刚“鼓瑟吹笙”,应该很开心,可是一看到明月,马上联想到我何时才可以把月光留住,又忍不住开始忧愁,这完全是诗人的个性啊!<br></div><div><br></div> <div><br></div>曹操的个性是大幅度起伏的,当他觉得生命虚无时,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想去安慰他,告诉他生命没有那么虚无,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他就会利用你的安慰了。当时的很多文人都跑到曹操门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的虚无感很迷人。在那个天下大乱的年代,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无常感,可是没有一个人的虚无感比曹操更彻底。<div><br>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可能是曹操最有名的句子了。“月明星稀”,回到大自然里,“乌鹊南飞”,绕着树飞了好久,没有找到可以停下来的地方。表面上是在讲大自然,其实讲的是生命的无所依靠,又出现了虚无感和孤独感。</div><div><br>“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在每天上朝的时候,一方面在搞政治斗争,一方面随时都说自己真是不想干了,生命怎么这么无聊。是我不认为他这是计谋,因为他的每一面都是真的。这是很厉害的,这样就会让别人没有防范意识。</div><div><br>曹操父亲是宦官的养子,使得他出身卑微。作为一个太监的养子,他没有大的政治背景支撑,一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依靠,他的不快乐和缺乏安全感,让他在虚无中更加小心。“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谦,心念旧恩。”这一段其实非常政治化,曹操因此而感召了不少当时有能力、有才华的人,比如杨修读到这句可能马上就会跑去,他会觉得这是一个爱才的人。文人也不会随便被人家用,什么样的人会被什么样的人用。</div><div><br>“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当一个稳定的伦理崩溃之后,大家都希望看到生命中最美的品质。曹操身上这个美的品质,就变成了像吸铁石一样的东西,把真正有才的各方英雄全都吸引过去为他服务,为他效劳。<br></div><div><br></div> <div><br></div>我想如果曹操没有机会从事政治,那他就是一个很好的诗人。可是一旦从事政治,在那样的环境里,没有人不阴险狡诈。打开《三国演义》,哪个不是和曹操一样?只是曹操在与他们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被凸显出来了,他更懂得怎么先下手为强。 <div><br>历史记载常常有很强的愚民性,目的是让大家都乖乖的。可是汉朝的人不见得都乖乖的,西汉刚开国时就斗争不断,可是老百姓很乖,因为整个教育体系里有伦理观:君臣父子。曹操却打破了固有的秩序,这对后来的文人影响很大,可是他又极懂权力与残酷。</div><div><br>三国时的曹操影响非常大。他的矛盾其实在于太过于偏向一边,他是傲视群雄的霸主。他提出“招天下有才无德者”,就是对整个社会所做的大胆揭发,就像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说“招天下有才无德者”。这篇文章剑走偏锋,他就那样直接犀利地说:“不要再装假了,有道德的你们去别的地方吧,我这边要建立政权,有才华的人都来吧。”这是曹操的厉害之处,他太懂政治的本质,那时大家明明都在争权夺利,却都不明讲,曹操大胆明白地讲出来了。</div><div><br>他的意思很直接,我要用的人就是有才的,你有没有道德我不管。今天我们政府的领袖都不敢讲这句话,可是曹操为什么敢讲?因为当时道德已经变成了虚伪。所以曹操执政以后,一个大快人心的说法是“招天下有才无德者”,结果反而使道德的伪善性被破解。<br></div><div><br></div> <div><br></div>许劭评价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起来,这个大笑,有自得的意思——就是盛世我是一个能臣,就是乱世了,我也是一个奸雄。反正我就是一个人物,不是籍籍无名过一辈子的庸人。<div><br>但这一句话,还体现了曹操的一个特点。就是灵活性。怎样做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嘛。治世的时候,你跑出来说要当奸雄,都不用军队出面,朝阳区大妈都能让你被活捉在小姐的床上。乱世的时候,你说你要当能臣,要维护这个世界和平,这不就是康有为这些人嘛,弄到头,不及一个奸雄袁世凯管用不是。</div><div><br>所以呢,到哪个山头唱哪里的歌,不同时代,就要有不同时代的思维方式。曹操就很聪明,一开始他是想做能臣的,在当洛阳北部尉时,整个五色大棒子,谁不听话,我就抓过来打屁股,活脱脱一个朝阳群众的三国版本,什么人都敢打。蹇硕的叔叔吃了宵夜出来转圈消食,也被他打死了。到了后面,当顿丘县县委书记也好,骑都尉也罢,都是拼了老命,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钻一行就打一片人。这是奔着东汉十大杰青去的,一门心思是想当能臣。</div><div><br>可是,时代还是不允许他走上这条康庄大道。时代给他一条很多人挤,但只有一个人能够抵达彼岸的独木桥。董卓进了京,貂蝉除了衫,天下乱了套。这个时候,曹操对能臣还抱着最后一点点希望,领着兵马,跟发小、现在的关东军总司令袁绍去打董卓,他拿着宝剑啊呀冲上去,被西北汉子逮住好一顿饱拳。</div><div><br>脑袋顶个包回来了,一看,袁发小带着十七路诸侯喝酒撸串唱K呢。“阿瞒,来,给你点了一首歌:爱拼才会赢。”袁绍招呼。“去你大爷的!”曹操一怒,掀翻了桌子,转身离去,身体微颤,愤怒而悲凉,这都摊上什么世道,什么玩意。这能当能臣?当上能臣,也得被奸臣给弄死了。<br></div><div><br></div> <div><br></div>得,干脆咱当乱世之枭雄吧。可见,曹操这个人是很有谋略的——有决心想干一件事情,就努力去干,但不死心眼,发现是条黑道,立马转身不带犹豫。袁绍就差了点。尤其是袁术,发现当皇帝行不通,还拼命一个劲地钻,结果被一班围观群众群殴至死。<div><br>到了后面,魏晋社会的伦理架构已经开始松动、瓦解,曹操总是能够根据各种变化及时的调整战略,赤壁吃了火灰,就马上转变统一中国的计划,转为巩固自己的北方,使曹魏先处于领先地位,而不至于因大败掉队伍。</div><div><br>一个人连胜不难,概因气势起来了。难就难在败了之后,还能东山再起。三国的三位枭雄刘备、孙权、曹操就有这样的本事。没这种本事的人都会被时代淘汰的,比如吕布、袁绍,都是一败就吃地,再没有机会争雄了。</div><div><br>当时文人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开始去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而不再是接受别人给予的意义。伦理道德和时代审美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可是彼此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部分。这两个领域在曹操身上是最明显的,在他的两个儿子身上,也能明显看到这两个部分。</div><div><br>后来真正篡位的是曹丕。当一个人还有争的欲望的时候,就是还不够虚无。曹操其实是有能力篡位的,但他到最后也没有,直到曹丕篡位后,才追封他为魏太祖。他去世之前一直自称丞相,就是不要皇帝的位置,可见曹操这个人真的很复杂。</div><div><br>史上最像曹操的女人应是武则天。我常常想,如果武则天穿越回去当曹操,或者曹操穿越到唐朝当武则天,可能历史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平心而论,武则天比曹操还牛。因为她的傲世霸主更为剧烈更为复杂。<br></div><div><br></div> <div><br></div>其实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各种戏剧,都对曹操存在着误解,都觉得他太令人费解,干脆简单地把他变成了一个纯粹作假的人,而把他真性情的部分拿掉。这一时期,曹操是一种个性,陶渊明何尝不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要走出社会的伦理,他在背叛社会,曹操也一样在背叛。<div><br>历史上的曹操和文学作品中的曹操是不同的。如果用西方的世界观来给曹操拍一部电影,诗人和霸主两种身份所构成的复杂性,加上他极懂时代美学的重要性,我相信拍出来一定会很好看的,可惜我们后来的历史将曹操的形象窄化了。</div><div><br>从美学的角度看,曹操的被窄化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我们现在只有通过他的文字,才能感觉到这种有趣的复杂。日本的文学史家经常称中国魏晋时期为“唯美时代”,是说这个时代特别重视美。</div><div><br>美和伦理不同,可是在此以前,所有的文学都必须在道德的旗帜下发展,合乎于道德的,才合乎于美。文学的重要在于它提供了多种美的欣赏角度。文学不是结论,而是一个过程,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应该下结论说曹操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一个远离文学的问题。<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