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传统工艺 ------编席子</p><p class="ql-block"> 张永晖</p><p class="ql-block"> 大家应该都知道,诗经里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现在仍然广为流传特别是《国风 秦风 蒹葭》其中的这几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是,今天我给大家讲的可不是我们历史悠久的诗文化和诗人眼中的企慕境界!</p><p class="ql-block">“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是说我们东古城镇东木堤村,芦苇开满的场景。蒹葭也叫芦苇它是水生植物,也是东木堤编席子的主要原料之一。据老人讲:在很久以前木堤村就有家家户户编席子的习俗了。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挣得公分比较少,就靠编席子赚点零花钱,贴补家用。勤劳朴实的木堤人,那时经常利用农闲和午休的时间,开始从事编席子这项副业。当时编席子主要用到的原材料有两种,一种就是我上面说到的芦苇。另一种是高粱秸。所以啊,那时候东木堤村边,放眼望去河塘里田野上都是大片大片的芦苇和高粱。</p><p class="ql-block"> 要说起编席子啊,它的工序也非常繁琐,首先他们要先选出粗细一样的芦苇,把苇子的皮拨去,然后再放到硬地面用石磙轧上几遍。碾轧后,就用犁刀把苇子刻开,取水泼在苇子上面等苇子秸变软后,就可以用来编席子。高粱秸的做法几乎一样,就是高粱秸在水里浸泡的时间要长,并且还需要把高粱秸里的瓤用犁刀挖去,再用石磙碾轧一遍。才能拿来编席子。他们编的席子,有4✘6 2✘6等——不同尺寸和规格。 </p><p class="ql-block"> 苇席,高粱席,夏天睡着凉快,省着点用,铺个三四年都没有问题。老人还说,炕席用料就特别讲究,一是不能太软,二是成色要差不多,手巧的还能编出各种漂亮的花纹来。编好后就拿到各大集市上去出售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席子用途广,销量大,并且其它村子都不会这种传统手艺,所以他们村的席子备受青睐。拿到集市上不一会就销售一空,据老人回忆那时的苇席能买到十几元一领,高粱席能卖到四五元。虽然现在听着比较少,可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却相当可观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段时间,木堤周边村子盖房时,房顶上大都会用苇席棚房顶。建房的主户,知道东木堤人人都是编席的好把式。所以就到东木堤请回一位编席子的高手到自己家里编席子。编好一张席子,能挣上几十元的工钱。还能管顿中午饭吃,在那时也是挺让人羡慕的。</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型编织机逐渐能代替人工手编,席子的用途也越来越少了。这种传统工艺也就不知不觉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了村民们永恒的记忆了。</p> <p class="ql-block">张永晖,字佩兰,号墨尘。出生于卯兔年桂月,从事幼儿教育。惯以明月为琴,诗书为侣。识而不达故蓄之,师从北方山趣、南方小乌二位先生。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聊城诗人协会会员、冠县诗词楹联学会秘书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