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一)

青砖小楼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篇十来年前的老文,记录了我小学参加拍摄电影《宝葫芦的秘密》的一点花絮,如今翻出来看看,觉得挺有意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网络上下载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影片中的截图,后排高个子女生是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昨天《金陵晚报》B12版登了一篇《南京娃儿参演老版“宝葫芦”》,看了这篇文章,还真勾起了许多我童年的回忆 -----那是1963年,我正在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上三年级,快放暑假的前两天,同学们正忙着领学校为我们订的假期电影票呢。忽然班主任老师从外面进来叫大家安静,说要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暑假在我们学校拍电影,名叫《宝葫芦的秘密》,还要在我们学校选群众演员。听了这个消息我们可高兴啦!教室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似的,怎么也安静不下来。我们都在期盼老师赶紧宣读参加拍摄的名单时,忽然听见老师喊我的名字,我一下愣住了,半天才回过神来,原来我被选为群众演员了!当时那个开心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放学后,各班的群众演员又一次被大队辅导员集中留下来,着重强调一些有关事项,特别嘱咐我们假期里要以拍电影为主,遇到和假期活动冲突的,一律要放弃。那时的我们可听话了,记得那个暑假我既没有看电影,也没有游泳,整个“投身到电影事业”了。本来老师的意思是一切听导演的,如果当天有镜头那是非来不可,没有则可以不来。但那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拍摄行当,对他们带来的主角、道具、设备都兴趣浓厚,十分好奇,恨不得样样都弄明白。所以尽管天气炎热,我们还是每天都去看热闹。记得为拍这部电影,妈妈专门在华侨商店用侨汇券买了一段当时流行的人棉布料,给我做了条连衣裙。我得意地每天晚上洗早上穿,一个暑假过来,好好的一条裙子,生生地晒褪色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还让我刻骨铭心、搁在现在孩子们怎么也不能相信和理解的是,那时候一天的片酬竟然是两块烧饼!而烧饼也不是所有来的人都有,只有当天上镜的同学才能领到。现在说来有点可笑,但当时丝毫没有那种感觉。用现在的话说----辛苦并快乐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经过一个暑假的拍摄,再经过制片厂叔叔们的剪辑,很快这部电影就在全国放映了,我们鼓楼区一中心小学的全体师生被免费招待看了第一场,搁现在的说法叫“首映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天的电影院不同以往,从开始到结束,场内尖叫声不断,欢笑声绕梁,关键是在银幕上看到了熟悉的校园和亲近的同学,尤其是看到自己的身影时,更是有种妙不可言的感觉,那份开心在每个观众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8.8.4</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