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山下乡 五十五载 如今老矣 深刻回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光阴似箭弹指挥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今天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b><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九六八年六月二十五日———二零二三年六月二十五日,文革后老三届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五周年纪念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运动,这个人生路途有所经历的生活片段。历经半个世纪的时光流逝,真情回顾精彩回忆,印象怡然记忆犹新。值得追忆往昔思念,喜怒哀乐思绪万千。回忆起来感慨万分,知青年华岁月静好。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记叙青春时代的美好印记吧。</span></p><p class="ql-block"> 知青上山下乡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毛主席发出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span>的指示,城市初高中应届毕业生离开城市,去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57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已成为历史,55年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成为了社会历史和我们的深刻回忆。</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轨迹。蕴涵着一代人的酸甜苦辣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无限的遐想忘却不掉的悠悠岁月。在那里留下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的一抹记忆。塞北坝上草原曾是我当时上山下乡,从事农业劳作、生活劳动、迁徙居住过的地方。春花秋月,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岁月流逝。但自己户口曾经所在地的那些情景,还会让人动情感怀,更会让人勾起难忘的遐想。那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这难以忘怀的青春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 在我人生旅途中的青年时代最难忘的日子:[一九六八年六月二十五日,文革后期,中学毕业,学校统一分配上山下乡。]记得这一天的早晨,实际上是凌晨。一夜没有睡觉的爸爸,送我乘坐四点十六分的515次铁路通勤火车,从南站出发。当时得知消息和被惊动了的邻居们,都出来眼含热泪为我送行。有的送我一条毛巾,有的送我一套《毛选》,有的送我一个脸盆,有的送我一个日记本。我当时是不知所措,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一个家里的历史悠久很有年代感,多年以前家中具有沧桑痕迹的旧式精致红木小柜,洗涑用具和随身行李。爸爸陪着我到了火车北站下车,找到集合指定地点。同学们陆续按照学校班级顺序,依照《上山下乡通知书》自己具体下乡指定地点,分别上了各自带有编号的老式解放牌带拖挂的大卡车。统一去市里体育广场会合。集中参加全市第一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大会。</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被推选为知青代表,在声势浩大的体育广场,庄严盛大的誓师大会主席台上发言表决心。那个时刻的我真的是有志青年,踌躇满志,慷慨激昂,感慨万千。心潮澎湃,满怀豪情,激情亢奋,斗志昂扬。当时觉得无比的幸福和荣幸。现在回想起来也还感到有趣和自豪。会后,随同全市广大知青,乘坐的大汽车排队顺序离开广场,奔赴各方。</p> <p class="ql-block"> 整个城市街道两旁市民自发的拥挤在大街上夹道欢送。分布在城内四面八方的高楼房顶上,一组一组的大分贝高音喇叭反复播放着,“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歌曲和口号。大张旗鼓,热闹非凡。喊的哭的,叫的笑的。轰轰烈烈,不亦乐乎。人山人海,全市沸腾。</p><p class="ql-block"> 全市大街小巷沉浸在热烈欢送,高昂欢呼的气氛之中。全城市民几乎是全家出动,尤其是家里有送别的知青下乡的孩子,更是所有亲戚朋友倾巢出动。挤在人群里相互追逐着那辆载着自家孩子,插着红旗,张贴着欢送上山下乡大幅标语,缓缓行进的大卡车。超员超载、客货混装的汽车显得是那样的热情、亲情,可也是那样的无情、绝情。全城沉浸在响应毛主席关于应届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奔赴农村的号召,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政治生命力空前的高涨。轰轰烈烈的掀起了送孩子们去下乡的热潮。</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那一刻,全家人那种悲欢离合、难舍难分的情感,无奈的融入到欢送人群的队伍里。激动的心情使亲人们不停的哭着喊着,大声的叫着。可是大卡车上我们的感受,似乎与送别我们的亲人们不太一样。我们都是涉世不深、懵懂无知的少男少女,知之甚少。大部分同学都是沉浸在那种激动兴奋的状态里,没有伤心,没有难过,没有落泪,没有难舍。只是傻傻的声嘶力竭的高呼喊叫着口号,唱着革命歌曲。那个场面真的是前所未有,震撼人心的时刻,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坐在“客货混装”的,带拖挂的,大卡车的行李上,与欢送的人群遥相呼应,车队是走走停停缓慢的向城外行进。我们非常激动,很是兴奋,兴高采烈,激情满怀。我们也是壮志未酬,傻傻的跟着送行群众高呼着,大喊口号,吟唱革命歌曲。我们根本不懂,也不知道,拉着我们去什么地方。什么叫插队落户?迁走户口意味着什么?农村是个什么样子?以后我们吃饭怎么办?懵懵懂懂的,稀里糊涂的,傻啦吧唧的,什么也搞不清楚。记得当时有个同学开玩笑的说,咱们是脚踩西瓜皮,滑哪算哪吧。</p><p class="ql-block"> 汽车缓缓的驶出了城中心,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外环的说法。大约是中午十二点左右,在城乡结合部。司机们驾驶着各自的汽车。疯了一样,突然快速行驶。车队也分别拉开了距离。我们的心随着车速的加快,感觉自己的心跳也在加快。心情不爽,稀里糊涂,越来越凉,随风飘荡。</p><p class="ql-block"> 一种凄凉感油然而生。汽车是从各单位抽调,分配来承担运输任务的。每个车都是有计划的按照运输地点分别运送知青。各自完成分配的运送任务后当然是,路途遥远,目标明确,各走各的,快速前进。各有行程,地点不一,早去早回,相互分离。车与车也就没有队列关系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的大卡车快速的一直驶向西北方向。道路曲折,蜿蜒崎岖,坎坷不平,坑坑洼洼。一路颠簸,时快时慢,不停穿梭,不知所措。大约是在晚上七点左右,太阳夕下已经接近日落西山,汽车终于停下了。得知停车地点是叫“三号地”。是大卡车运送我们到达的终点站。是河北省沽源县九连城公社所在地。后来得知,这个地方是沽源县最西边的村落。西南方向靠近康保县土城子地域,西北方向紧邻内蒙古太仆寺旗。</p><p class="ql-block"> 随即,公社负责人(武装部长王绪同志),召集开会,讲话致辞。表示欢迎城市知青来到本公社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会上宣读了分配到各生产大队、各自然村的知青人员名单。随后,各大队有序的分别接走分配的知青人员。我们同一个学校的男女同学,共计八男四女,十二名同学被分配到一个大队四个小队。(大队民兵连长牛旺岐)领队迎接我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们分别乘坐四辆马车,从三号地再次出发。每套马车,一匹骡马驾辕,三匹骏马拖着长长的缰绳,拉车在前奔跑。车倌兴奋地甩着长杆鞭子,挥动着鞭稍连续不断的发出咔咔、嘎嘎、啪啪、啾啾、嗖嗖,各种悦耳动听的鸣响。满怀喜悦,迎着晚霞,策马扬鞭,快速奔驰。车梆,车把,鞭绳,马头鼻梁分别栓挂着红绳彩穗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马匹的脖颈上全部栓挂着大小不一的铜铃铛。一路叮叮当当清脆悦耳的铃声,回荡在草原田野之中。回味无穷,以示喜庆。道路前后还有多辆其他同样运送知青去往另外村落的马车。乡间马路上沿着车辙,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现在我还能清楚的记得,当时那四位车倌同志的名字,他们分别是:张凯、张德、马玺、张占春。他们是生产队里选派出的最优秀的车把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年就是这一张黄纸〔贺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就上山下乡到农村去了</b></p><p class="ql-block"> 我们有说有笑的坐在颠簸起伏的马车上,伴随着夕下的晚霞。初次看到,塞外坝上,内蒙临边,一望无际的田地,草滩,山丘,湖淖,蓝天,白云。我们从来没有坐过马车,也没有见过幅员辽阔,望不到边的大草原。那是我们第一次远离城市,亲眼看到幅员辽阔的大草原,大面积的农田海洋。那个年代农村的滩涂草原、水淖湖泊,没有任何污染。空气格外清新,浓浓的青草气息。农田地垅与大草原交织在一起,奔跑的牧马、缓慢的羊群,清澈的淖池湖水,整坨的牛粪与散落的马粪蛋,完全是天然呈现,草原气息,自然风光。</p><p class="ql-block"> 随处可见,天上成队盘旋,低空飞着大雁、天鹅、黄鸟、喜鹊。地上跑着野鸡、野兔,田鼠、黄鼠、松鼠、鼹鼠。百灵鸟儿叽叽喳喳不停的鸣叫,清脆婉转,悦耳动听。一群群的牛啊羊啊,各种颜色的高头骏马。形成了一副艳丽多彩的画卷,如同组合在一起的映像画面一般。特别像一副高水平的彩色油画一样。真是那些专业油画家采风的好场景啊。现在回想起来最遗憾的是,那个时期贫穷的知青们根本没有照相机,没有留存下来当时的天然美景?</p><p class="ql-block"> 城里的孩子们初次看到这样的场景,真的是高兴极了。自然是美不胜收,赞不绝口,大开眼界,不亦乐乎。高兴的我们忘却了一天的困乏。一路欢笑,一路高歌。我们热情奔放,欢快豪迈的大声唱着:<b>“我们年轻人,有颗火热的心…………”,“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b>用口琴合音吹奏着,那个时期的流行歌曲。车倌喜笑颜开,幽默风趣。对我们非常热情,一路说笑。快马扬鞭,山丘坡地,弯曲土路,径直向西。大鞭子甩的那个响啊!坐在马车上那个颠啊!…………。</p> <p class="ql-block"> 大约是二十公里的车程。在接近晚间十点左右,安全到达了目的地。从村边围墙上隐隐约约的看到,地名叫“张油坊村”,是东风大队。村民们黑灯瞎火的围拢在路口,高低不平的台阶上等待着欢迎。举着毛主席语录“小红本(红宝书)”,是当地方言,不整齐的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男女老少,大家追逐着这四套马车,簇拥着来到大队部院内。村内没有电灯,院子里点着几个比较大的煤油玻璃罩气灯,屋里点着小煤油灯。当时那个黑暗破落的场景略显冷落与凄凉。</p><p class="ql-block"> 村民们非常纯朴,穿着破旧,面带笑容,特别热情。现场的情景是:道路泥泞,破屋烂院,杂乱不堪,灰暗破旧,凄凉无比。可是我们那颗火热的心,壮志未酬的思想境界,激情燃烧的心里状态,驱使着我们激动的接受着这残酷的现实。让我们突然有着一种到了生疏的“家”一样。好像是这里的广阔天地即将与我们拥抱,我们即将在这里奋发图强,大展宏图,开发作为。我们大家面面相觑,内心深处似乎也踏实下来。立刻呈现出些许的无奈和快乐。有自豪感,有安全感,有依靠感,有亲切感。</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站在村民人群当中,代表知青同学们表态发言。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发言内容是随机有感而言。热情洋溢,满怀激情,壮志豪迈,真情实感。社员们喜笑颜开,热烈鼓掌,表示欢迎,场面感人。当时觉得今后这些村民们就是我们的同事了。我们也认识到今后就要在这个村子里,接受这里的贫下中农再教育了。他们是榜样,入乡随俗,我们要很快的融入到这个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环境中去,开始我们的单身孤独,贫穷艰苦,农业劳作,思想改造。</p> <p class="ql-block">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充分体现着,一些城市人里少有的优良品质。道德观念,行为操守,思想本质,意识差异。非常值得我们尊崇敬仰,学习效仿。这是我作为知青,上山下乡最大的收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和记忆。至今难忘,终身享用。所以多少年来,无论是工作中,社会上,生活里,朋友圈。我从不贬低,从不小看,从不嫌弃,从不欺负农民朋友。 </p><p class="ql-block"> 当天晚上,把我们安排在原大队部旧址。我们八个男同学被安排在两间屋子里,每间屋子就是一盘通边大土炕,分别住下。四个女同学住在隔壁一间屋子里。那一夜,我们围坐在一起都哭了。痛哭流涕,伤感至极。煤油灯点的火苗也大,熏的我们每个人的鼻孔都是黢黑的。脸也都是黑眉画胡的。</p><p class="ql-block"> 刚下乡的日子,非常艰难。我们本来还都是孩子,没有离开过家。让我们一下子独立生活。尤其是在人生地不熟,贫穷落后的困难农村,更是难上加难了。生活条件极为落后,煤水电全无。做饭烧火,使用头一年的庄稼柴草和晒干的牛粪。水去很远的村头无辘轳深井,使用绳子拴上水桶往上提,扁担挑水。没有电,晚上点小煤油灯照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刚下乡的那些日子里,连续很长时间,我们根本无法入睡。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相约到村边的野地土垅上。相聚一起,相拥哭泣。互诉衷肠,交流体会,寂寞无助,伤感悲观。说着哭着,整夜无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记得,老人常教育我们说,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实践证明还真是这样。时间长了也就接受了现实。与当地社员打成一片,融为一体。随便吃不讲究,地头卧随便躺,抽烟叶喝凉水,卷裤腿歪戴帽,没形象不要样。哇塞!接受再教育还真的就成功了。哈哈!</span></p> <p class="ql-block"> 大队书记(姜如满同志)讲话致辞,宣布分配到各小队的人员名单。我被分配到第一生产队一组。大队书记拿着我们的户口迁移证说,从此以后,我们就是这个村里的村民了,就是一家人了。会后,大家一起吃了当天的第一顿饭。路途中我们是吃的各自带的干粮。这顿饭也是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第一顿农家大院晚饭。是吃的莜面份儿饭,黑乎乎的咸菜汤。大队长(潘德富同志)告诉大家,从明天开始,到各自的生产小队,上工地点,报到集合。</p><p class="ql-block"> 第一小队长(趙玉田同志)每天负责分配活计组织下地劳动。小队会计、考勤员(闫富、趙录旺同志)开始记录出勤,每晚组织社员政治学习和考评工分。赵玉田队长是一位年近五十岁的老同志。他憨厚老实,善良真诚。对我们几个知青特别关心照顾,总是尽可能的给我们分派一些比较干净,也轻松一点的劳动项目,至今还让我们心存一份感激。大队为了照顾我们每日三顿饭,解决做饭的实际困难,各小队先暂时轮流指派两名村里妇女给大伙临时做饭。十天之后,知青自由组合,各己分灶做饭。</p><p class="ql-block"> 大队统一按量分给粮食、土豆、麻油。咸菜,烧柴(柴草或牛粪)临时由村内各户轮流摊派给予,按量送到知青点。要求知青每天下地劳动返回途中,沿途主动捡拾一些柴草、牛粪,烧柴今后自行解决。粮食就是麦子,莜麦,自行到大队机磨坊磨面。村里不种菜,全体村民均没有蔬菜。基本是无菜可吃。只有当地产的土豆和淖盐。(好在我们从家来时,各自都带了一些炸酱、咸菜、专门腌制的齁咸韭菜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这是我们当年的【学生证】、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通知书》</b></p><p class="ql-block"> 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详细地点是: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沽源县三号地九连城公社东风大队张油坊村第一小队一组。(附近方圆百里,临近自然村,生产队均有北京市各学校的知青。)</p><p class="ql-block"> 下乡落户时间为:1968.06.25——1971.03.16 累计时间约为1000天。我是比较幸运的,在下乡期间,经大队、公社推荐,曾分别借调到县乡有关单位各部门以农代干。公社知青办,县办公室、宣传部,县商业局宣教组,闪电河水库工程指挥部,京张公路老龙背工程指挥部。都是从事知青管理和政治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还没有知青返城形势时,随着承建水库、公路建设工程指挥部工作的机遇,直接被所在城市知青办招工录用转为正式工。户口,粮食关系随之迁入城市落户。本是农民身份的知青,转而变成城市单位的职工了。在当时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大好事。不敢想象,不可思议,如此喜讯,奔走相告。再后来,随着国家落实知青返城政策之后,按政策规定又纳入知青返城有关安置待遇。</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我回城的两年后,我的下乡同学陆续抽调回城。全部安排了比较好的单位工作。提干升级,升官发财。自学深造,参军入伍。成家立业,结婚生子。功成名就,各有千秋。</p> <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运动谁也没有料到,几年之后竟然掀起了知青返城回城的高潮。农民户口身份的知青,转眼之间又迁回户口回大城市去了。家长单位组织抽调,知青可以征兵上大学,公社按照知青表现评定推荐安排选调回城。真是政治性的变化,戏剧性的大迁徙。回想起来整列整车的知青下乡去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继而又陆陆续续的离开了农村,再见了贫下中农,结束了再教育。知青的身份转而变成城里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啊!</p><p class="ql-block"> 在下乡的日子里,我间接间断地从事了各种农活劳动。在当时也是受了很多很大的苦和累。现在想来还真是收获了很大的学习和锻炼。某种程度上也还是一笔生活经验积累。<b>例如:平整土地,扶犁耕地,播种撒粪,压垅打滚,间苗锄地,秋收割麦,麦秸打捆,装车运输,场上打麦,背粮入仓,送交公粮,挖圈积肥,修建房舍,和泥拓坯,养牛放马,农田打井,锡盟搂草,修筑水库,开山放炮,凿石背运,盐场挑土,国道筑路,挖淖清淤,跟车装卸,打楔榨油,…………,等等农活。</b></p><p class="ql-block"> 下乡期间,孤独寂寞。历经艰难,劳苦锻炼。虽然经常抽调去县乡办公室工作,但也要自行安排,定时回村务农。以便记录个人的劳动时间和所得工分。抽调外出,或吃食堂,或吃派饭。每日补助三角钱,一斤粮票。当时是最好的收入,可以维持每天的费用支出,还略有盈余,买盒烟抽。那时候出差往返基本都是公派马匹,骑马出行,驻地饲养,特有意思。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能有此机遇和生活处境不仅是自己得到满足,也会使他人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羡慕嫉妒恨。</p> <p class="ql-block"> 我每年做工出勤率百分之百。年度累计所得工分,大约为4500分。等同村中单身男人壮劳力一样评为最高工分。深得全体社员村民们的一致好评。那个年代很时兴精神鼓励。各种名堂的荣誉,吸引和鞭策着我的积极努力,奋斗追求。我曾经获得过很多县、乡、村各级政府组织,各种内容的奖状、奖牌、荣誉证书。………………。<b>旁人看来,时过境迁。无谓付出,得不赏识。自我感悟,无怨无悔。自得其乐,得道多助</b>。</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艰苦的环境里。我发现,我看到,我认识,我感受到了农民朋友们的很多优良品质。他们辛勤劳作,苦无怨言。朴实善良,平易近人。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知识甚少,聪慧过人。头脑清楚,思维睿智。思想健康,意识单纯。不怕困难,积极肯干。农民所处的环境困苦落后,可是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品质,举止行为却是那样的真诚,令人惊叹,令人尊敬。</p><p class="ql-block"> 在他们的世界观里充分体现着,一些城市人里少有的优良品质。道德观念,行为操守,思想本质,意识差异。非常值得我们尊崇敬仰,学习效仿。这是我作为知青,上山下乡最大的收益,受到的深刻的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永恒的烙印和记忆。至今难忘,终身享用。所以多少年来,无论是工作中,社会上,生活里,朋友圈。我从不贬低,从不小看,从不嫌弃,从不欺负任何一位农民朋友。</p> <p class="ql-block"> 五十五年前,我曾下乡的农村,贫穷落后,难以想象,无法述说。近几年,我特意几度回村探望。很是遗憾,一穷二白,旧貌仍在,没有新颜。现在仍然是国家级的贫困村。这么多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从村中占地开通了一条连接张石G207、X460高速公路。村中大部分人都已外出打工。今年开始将逐步落实国家对贫困没落的村庄,整体迁移规划的相关政策,实施有计划的合并村子。现有留守老人全部外迁。看来今后这个村子就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是一场伟大的运动。是我们国家那个年代的历史产物。那个年龄段的人们大部分都有这个经历。本是学生,变了称谓,社会冠名,知识青年。毅然决然,响应号召,心怀理想,满怀抱负。背起行囊,告别家人,各奔东西,奔赴农村。啊!激情燃烧的岁月,记录着我们,美好的青春,心酸的往事,不堪的经历,痛苦的回忆。五十年过去了,知识青年的光荣称号和辉煌历史始终伴随着我的成长历程。非常庆幸这段历史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很多影视作品真实详细地记叙和描述着,上山下乡运动特殊的历史篇章。记录着广大知青的学习、娱乐、劳作、爱情、家庭、生活,喜怒哀乐的故事片段。我们这一代人,非常关注。作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一员,我们是那个时期的见证人,是具体运动的实践者,更是一种骄傲自豪的知青人。身临其境,深有体会,感同身受,记忆犹新。曾经下过乡是我们谈资论辈的资本,更是人们生活中从不间断聊天的中心话题。哈哈!都过去了,这是历史,挺有意思,记住他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是我们班从小一起长大家住在一起,非常要好的几位同学,当时班里大部分同学陆续分批被分配到各地农村,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只有个别独生子女的学生可以留城安排工作。同学之间毫无选择的等待着、面临着命运的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几张照片正是六十年代英姿飒爽、朝气蓬勃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下乡后的合影留念)的真实写照。现在看着不帅,土里土气的很呆板,可在那个年代只有在照相馆才能实现的合影照还是萌萌哒,蛮酷的呦。</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岁月中走出苦难,铸造辉煌。我们从岁月中增长见识,厚积薄发。我们从岁月中获得磨练,知足长乐。我们奉献的青春岁月,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代人辉煌的岁月,他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上永载史册。知青的经历,使我们浴火重生。不折不挠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无坚不摧的勇气、奋发向上的斗志,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因为我们的血液里,融入的是家国情怀,心中装着是万里山河。</p><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这一骄傲响亮的名称,在我们身上有着及其深刻的体现。从我们身上能触摸到共和国的脉搏。我们这一生曾在年轻的时候,为祖国做出了贡献。凡是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都会永远记住那段跌宕起伏艰苦卓绝,难以忘怀的生活岁月。我们现己满头白发年近古稀。知青历史虽己远去,但知青精神万古流长。让我们搭上新时代的快车,拥抱今天美好的生活,享乐晚年感恩社会。留下知青的足音,刻下岁月的泪痕,反思难忘的年代,警醒我们的后人。</p> <p class="ql-block"> “知青”,这个特殊年代造就的社会专用名称,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他代表了一个由千百万青年人组成的在那特定年代、有着特殊经历的群体。这场运动给全社会形成了及其重大的影响,牵动了亿万人的心。我们知青曾用青春的岁月,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震撼社会的一段史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篇章,留给了我无限的深思遐想。<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曾在同一个村子里插队下乡,同命运共患难的同学: 张振水、李光明、王书景、许春森、胡景财、张义秀、范良秀、周淑珍、陈景章。分别通过征兵入伍、考入大学、招工抽调相继离开了村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十五年风华岁月时光荏苒弹指挥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昔日青年风华正茂如今两鬂白发暮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旅途风雨花开花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追思往昔感言短语上山下乡半个世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岁月跨越历史长河激情满怀知青运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跌宕起伏旅途人生青春回忆五十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时间承载难忘岁月迷惘徘徊青春热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沸腾使命醇厚香浓知青往事记忆永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66号草原天路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野狐岭路段高山坡顶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66号草原天路张家口市张北县草原天路桦皮岭西行陈家营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66号公路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草原天路野狐岭东口北路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原去往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所在地途径京张~内蒙G道X.C公路 必经区域)</b></p> <p class="ql-block"> 值此上山下乡五十五周年纪念日的时刻,不由得思想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内心感慨万千。从自己的文件柜里找出珍藏了五十五年的《铁路中学毕业证》、《上山下乡通知书》、《同学老师记录名册》翻阅查看特有意思。这张已变黄破旧的毕业证、通知书,勾起了过去以往的深思回忆。这是珍贵的历史文件,每次看到这些留存资料都会感慨激动。它保留着自己对曾就读的铁路中学那一份深刻的情感,保留着青年时期的一份爱。这份爱一直珍藏在心里永远不忘。</p><p class="ql-block"> 历经55年知青生活的峥嵘岁月,留给我们深刻的感触。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愁的过去,记载着我们难以磨灭的记忆。在我们的青春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也正是我们那个时期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人生历程之中最宝贵的青涩年华。我们痛苦的经历了憧憬美好未来的梦想,度过了青春不眠的激情日夜。我们流洒了理想渺茫的泪水,陪伴我们的是无限坎坷的艰辛。五十五年的印记难以磨灭,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回首往事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梦岁月匆匆,人生几何转眼百年。我们从铁路中学毕业,即随着社会的潮流踏入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当年在广阔天地里与当地农民同甘共苦,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现在想来真是难以想象,思绪万千。岁月无情时光流逝,岁月沧桑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光亦老,岁月依然时光静好。现在我们以炙热的情感回顾过去那难以释怀的岁月。蹉跎的青春,是我们终身难以忘却的人生烙印。这是我们人生成长历程的一页,我们会永远记住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b>【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25日是编者上山下乡55周年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回忆往昔的历史,记忆犹新的人生故事,浮想联翩的往事回首。编者选用其中一部分照片,编辑成一篇纪实回忆录。可供关注知青故事的老同学、亲朋好友一阅分享,以飨读者,欢迎收看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b> (资料来源:个人档案、日记、影集、回忆录、网络图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中国·张家口 Keaidelaohu@zjkwww.com</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2023·06·25(重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