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港街道关工委——传承农耕文化,创新劳动教育

【蠙城传习】

<p class="ql-block">  近日,掘港街道关工委、教育关工委、校外辅导总站召开青少年劳动教育研讨会。总站部分辅导员、村、居、学校关工委负责任人代表参加。</p> <p class="ql-block">  街道关工委副主任、教育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高世强主持座谈会并传达县关工委、教体局召开的“老少心向党,喜迎二十大”主题推进会议精神。</p> <p class="ql-block">  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姜扣琳就“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目标要求和实施方法等发表意见。</p> <p class="ql-block">  银杏村关工委负责人顾新彦、孙仁燕代表村、居、学校校外辅导站发言。</p><p class="ql-block"> 比翼红木校外辅导站负责人高爱华、港南剪纸工作室秦小定、农耕园民间艺术工作坊曹振华、公益辅导员陆翠萍等发言。充分表达了他们对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关心、重视、建议和践行计划。</p> <p class="ql-block">  姜扣琳在“劳动教育研讨活动”的发言</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以劳动者的身份来与大家谈谈劳动教育的传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现状</p><p class="ql-block"> 劳动是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劳动的意义表现在:</p><p class="ql-block">1.劳动创造了人类。如果没有劳动,人类至今还是爬行动物。</p><p class="ql-block">2.劳动创造了文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连绵不断主要是源于农耕文明。</p><p class="ql-block">3.劳动永远是人生的第一需求。在商品发达的经济社会,劳动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马克思指出,即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仍然是人的精神(健康)需求之一。</p><p class="ql-block">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p><p class="ql-block">1.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伟大的,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人才是全面发展、人格完整、德才兼备的人。</p><p class="ql-block">2.亲近自然、重视实践。劳动就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知识(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常进橱房岂能“善烹小鲜”?不上山下乡何以“能治大国”?</p><p class="ql-block">3.感恩社会、勇于担当。为什么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大多数源于山下乡?因为劳动才能锻造勤劳勇敢。如今有些年轻人崇尚“一个人一间房一部电脑一张床,不晒太阳不下橱房”的生活。这让我想起老家邻居的两个事例:一个男人年轻时说:讨老婆是为了享福的,她不帮我烧饭洗衣要了干什么?现在他己50多岁疾病缠身光棍一条,这就是一个男人不愿为女人和家庭担当的结果。还有一例女性,小时侯患上小儿麻痹症,什么都不懂,姐姐一直教她劳动,现在50多岁还能生活自理。说明劳动教育对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塑造有着决定性作用。</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劳动教育的现状也是十分堪忧:</p><p class="ql-block">1.家庭无视劳动教育</p><p class="ql-block">2.社会缺乏劳动教育</p><p class="ql-block">3.学校偏离劳动教育</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不展开讲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自己追求“分数至上”造成的,但是更有西方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收买上层公知渗透西方文化事实。短短几十年,传统文化的根基就动摇了,也应证了一句老话“学好几十年,学坏一两天”。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认为劳动是下等人,传统是折磨人,不劳而获是幸福人,我行我素是自由人。而多数人是惯于随大流,在这样的潮流和环境下,象我们今天在座的老师来研讨如何搞好劳动教育,真的是“铁肩担道义”!</p> <p class="ql-block">  二.如何深化劳动教育</p><p class="ql-block"> 深化劳动教育的重点是传承与创新。 </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讲传承:</p><p class="ql-block">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天下为公,担当道义”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春秋战国教育家曾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到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北宋教育家张载的《横渠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之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之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和传承推广。 </p><p class="ql-block"> 我今天带来四件(套)古物,让大家看看近几百年来古人是如何传承农耕文明,弘杨耕读传家的: </p><p class="ql-block"> 第一件瓷器,“乾隆年制”青花渔樵耕读纹茶碗…… </p><p class="ql-block">第二套瓷器,清光绪青花渔樵耕读汤勺…… </p><p class="ql-block">第三件瓷器,民国年间刘顺太绘新粉彩人物“渔樵会”瓷花盆。 </p><p class="ql-block"> 第四件铜墨合,铭文:“工农劳动好,唯有读书高”。</p><p class="ql-block"> 像这种承载文化和文明的古物,就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们真实反映农耕历史、佐证耕读文化。让我更加坚信中华文明5000多年不中断,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以农耕文明为起源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谷物化石和大量的陶片实物也充分证明,我们的祖先在长江流域长期定居、世代延续,积淀了丰厚的农耕文明,蕴育了看似弱小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基因,而西方海洋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人虽然体魄强健,但是他们今天支起帐篷在这里生活,明天拔起帐篷就走了,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也就没有文明的积淀——他们主要靠掠夺时而强大时而哀落甚至灭亡。由此我也坚信马克思的论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必然走向灭亡!所以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千万不要跟着公知、随着潮流!我们教书育人的铁肩担当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再简单地谈谈劳动教育的创新。任何事物的创新不是翻新花样而是提升发展,离开传承的创新都是无源之水。所以创新一是在优良传统基础上,二是必须具有实际效果。劳动教育创新主要是三方面:</p><p class="ql-block">1.管理创新——劳动教育要渗透到各班各科和家庭(劳动教育而非劳动课。校长重视,分管认真,各班配合,家校结合,常抓不懈,象童小童中这样既有持久项目又有创意项目。童店中学沈校长在家长会上说:一个初中生连碗都洗不好将来还能做什么!后来有位学者来童中闻些专门署文“洗碗也是一门劳动课”刊登于《扬子晚报》。</p><p class="ql-block">2.理念创新——劳动教育要在学生和家长思想上打下烙印。帮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家长树立“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理念。要注重在劳动中讲道理,在道理中讲技术。历史上耕读传家、劳动教育做得最好的数晚清半个圣人——曾国藩。他们的传家宝就是“劳动不忘读书,当官不忘农耕”,十几代不变不败!</p><p class="ql-block">3.实践创新——劳动教育要扩大外延创新内涵。按《劳动教育纲要》拓展基础劳动、技能劳动、艺才劳动。将德智体美融合到劳动教育中来——我为学生讲盆景课就是既注重动手实践又创新盆景理论,将修身与盆景融合谓之“修身盆景”,一堂修身盆景课,涵盖德智体美劳。</p> <p class="ql-block">  伟大之民族,因其有伟大之文明;伟大之历史,因其有伟大之奋斗;而伟大之奋斗,就在于一点一滴一事一步都有坚韧不拔的努力和百折不回的进取。我们新时代的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未来竞争之大挑战,当代青年更需要一种志向高远、脚踏实地的时代气质。不要自己瞧不起劳动课,切不可将劳动课当形式和摆设,那就更加害了下一代!我们要真正树立善烹小鲜,争当状元,可治大国的理想 和“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教育理念,真正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铁肩担道义,跑好接力赛!</p> <p class="ql-block">《林艺轩轻风》:</p><p class="ql-block">劳动才是人生的第一粒纽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