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阳关归来已是晚上八点来钟,朋友早在敦煌富国大酒店为我们摆下一桌丰盛的晚餐。酒足饭饱后,入住早就预定好的太阳宾馆。许是大漠太过苍茫,许是历史太过沉重,一想起明天就要去莫高窟,心情竟一时难以平静,辗转反侧,好久才得以入睡!</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用过宾馆的早餐,就打的前往莫高窟。此时的我,心中不由唱起含笑的那首《飞天》: 大漠的落日下, 那吹箫的人是谁? 任岁月剥去红装, 无奈伤痕累累! 荒凉的古堡中 ,谁在反弹着琵琶? 只等我来去匆匆 ,今生的相会 !</p><p class="ql-block">由于每天游客很多,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对壁画,塑像有相当的破环性,所以洞窟只是有限开放,参观游客也必须限定人数分批进入。我们分到2批次,先去影视厅。在第一播放厅,影片从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说起,到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期,一代圣僧乐尊路过鸣沙山,忽见对面断崖金光万丈,如现万佛。于是他认为这是佛祖给他的旨意,便在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石窟。由此便开启了敦煌辉煌的丝路文明,为后人留下了一座世界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很值得体验的是在第二播放厅,它是高科技的产物,整个屏幕是球形的,可三百六十度观看影像。影片一开始,人就如穿越了一般,置身于一千多年前的莫高窟。只觉天似穹庐,星转斗移,断崖上众多僧人与匠人不分寒暑日夜在开凿石窟,塑造佛像,绘制壁画。一会儿影片将我们带入各朝代的石窟内参观佛像,壁画,这时人就如坐上飞船一般,可远可近,可升可降,可左可右,多角度多方位转动着。虽然知道这只是电影画面的移动造成人的一种错觉,但仍觉得神妙无比!</p><p class="ql-block">看过电影,然后排队上车去参观真正的莫高窟了。八月的敦煌,骄阳似火。一条干涸的河,裸露着粗大的砂砾,横在莫高窟的前面。想必以前也应是碧水荡漾,鱼虾浅游吧。河两岸种满高大的白杨,绿荫婆娑,给人带来一丝清凉。过桥抬头仰望,断崖上的洞窟,像蜂窝一样,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我们戴好导游发的耳机,跟着导游的步伐,轻轻叩开一个个千年古窟。循着导游微弱的手电光,我们默默地看着佛像,壁画,静静地听导游讲着佛国动人的故事。莫高窟悠久的历史似乎就在眼前一一展开。一千多年来,从北魏到元代,洞窟外是风起云涌的朝代更迭,有战乱纷飞也有歌舞升平,有狂风暴雪也有和风细雨,而洞窟内却似乎一直保持着一种安宁,怀着对佛教无限信仰的无数艺术家们,置身纷扰的世事之外,在这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才华,一层一层的艺术在这里累加,一片一片的色彩在这里流淌,一段一段的历史在这里浮现……看,那些疏离奔放、硬而有力的线条该是北魏时期的吧,画上人物还明显留有外族人的特征;那些色彩明丽,时尚开放,线条唯美的,那肯定就是唐代的了。看这些飞天造型,就是汉族的美少女,体态丰腴匀称,身披薄纱,婀娜多姿。特别是有一幅画上,一个一寸来长的飞天,半裸上身,手持琵琶,边奏边舞,裙裾飘飘。突然,她一举足一顿地,一个出胯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于是时间定格,定格于刹那惊艳。这刹那惊艳,便惊艳了上千年,甚至将来上万年。盛极而衰,接下来的宋元,虽有开窟重刻,但已逐渐没落。至明,敦煌被弃置于嘉峪关外,于是延续了千年的莫高窟文明便淹于茫茫流沙之下。直到几百年后的清末,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重新把这个属于佛教的文明,以一种不太光彩的形式展现在世界面前,由此打开了莫高窟另外一种形式的文明。</p><p class="ql-block">在莫高窟的展馆里,看了王圆箓的生平,对于他低价卖掉莫高窟的千年文明,我并没有像余秋雨先生那样那么难过和愤慨。王圆箓作为一个小小的道士,虽毫无义务却也曾以卑微之躯尽自己最大努力保护着莫高窟。当他发现藏经洞时,也曾千里迢迢寻找各方官员,也曾向当时最高的统治者老佛爷慈禧写过信,以寻求好好保护,却都没有得到回应。当局者如此,叫一个小小出家人情何以堪!故真正让人悲愤的是当时落后的中国和无能的清政府!然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画家张大千的破坏,作为一代大师,艺术修为和见识不可谓不高,然竟视莫高窟为其私有财产,随意将壁画层层剥落,临摹各朝代画风以提高自己的画艺,还美其名曰保护,临走还带走许多藏于莫高窟内的珍贵文物。目前张大千的画作听说已是无价之宝,然观其德却是不敢恭维。新中国成立后,莫高窟终于得以妥善保护,此国之幸,世界之幸也!</p><p class="ql-block">壮哉,莫高窟!悲哉,莫高窟!喜哉,莫高窟,又逢盛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