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静默的日子,少了和友人的见面,有大把时间窝在家里,我重拾了旧时的爱好——朗读。</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前,我在舞台上表演过朗诵。那时,习惯用高音频突出要强调的内容,表演腔十足。如今,听自己的朗诵录音,总觉得哪哪都不对。幸运的是,我得到了广播界资深人士梁辉老师的指导:“要用讲故事的口吻,而不是用尽力气或抬高声音,迫使别人听。”“要放松自然,避免矫揉造作。”“让感情充盈内心,嵌在声音里,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我顿时明白,朗诵,要娓娓道来,让听众随着声音,徜徉在唯美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被打动。</p><p class="ql-block">朗诵,并非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足够。从业余向专业努力的过程中,才知道要让声音圆润——给上颚部位留出尽可能大的空间,使声音有回声感,不单薄;在句和句、段与段之间的极短过渡中,让听者仍有回味,我把它理解成音断意不断;我还初步学会了控制气息。</p><p class="ql-block">原来,朗读还是一项运动呢。为了保持声音的持久和平稳,我每天都要做几分钟口部操——转唇,绕舌,提颧肌以及“狗喘气”。咋一看,每个动作都没啥难度。刚开始做的时候,每个运动着的部位都齐刷刷地感到酸胀,发出“呼救”。坚持一两个月之后,唇舌、颧肌的运动能力和肺活量,都有了明显的改善。</p><p class="ql-block">高品位的朗读,单有好音声也是不完美的。对文字蕴涵之情感的精准把握和恰当的表达,才是朗读的精髓所在。举个例子,《致橡树》是我的同代人耳熟能详的爱情诗。其中那几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这是作者对爱人及爱情的期许,高洁,浪漫,含蓄,甜美又深情。这需要朗诵者透彻地领悟,发自内心地低吟浅唱,表达给听众。要呈现出女性的知性和自立,且不失柔美。不能以说教的心态宣读。否则,就曲解了作者的本意。</p><p class="ql-block">我的好友、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顾永菲大姐对我的朗读给予了很多的指导。她关于“视相——眼睛里要有场景”和“大胆停顿”的经验让我看到了提升的方向;闺蜜敏敏在气息、声线等基本功训练上,也给出了不少建议。这些指点,让我有信心在朗读不同题材的作品之前,调整好发声位置。我的每一个朗读作品,时长5分钟左右,每个作品都要准备5~8遍。开头几次是理解;后面几次,注重将我的理解呈现在声音里;再然后是和着背景音乐朗读,让文字和旋律相得益彰;最后一关,是让自己听起来“过得去”。</p><p class="ql-block">我读过《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我的雨巷》《再别康桥》《林芝的桃花》《我在等你》等23篇诗文,作者分别是海桑、阿紫、徐志摩、碑林路人和余秋雨等,在美篇平台上得到了认识和不认识的听众朋友的鼓励。有朋友说,听着听着,我流泪了;也有人说,我闭着眼睛听,很舒服;还有人称赞我,正在向专业朗诵靠拢;更有热心人指出了我的不足:不够松弛,个别地方缺乏力度。我很享受这种逐步完善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于我,听声情并茂的朗读,像夏日里喝啤酒,沁人心脾,舒畅留香。如果我奉献的朗读,让听众也有这样的感受,我便心满意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