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公元前 475年~前 221 年,历史上称为战国时期。战国早期,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公元前 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 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 481年,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但战国初期,齐的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掠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于公元前 306 年,被楚国灭亡。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战国七雄 变法图强</b></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 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p> <p class="ql-block"> 战国初期,魏文侯当政期间(公元前445 年~前396年),任用李悝为相,主持变法。在经济上,推行 “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加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抑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科粮食作物,以防灾荒。在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按“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选拔官吏;又制定《法经》,分《盗经》《賊经》《囚经》《捕经》《杂经》《具经》六篇,以加强法制。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李悝变法。李悝变法增加了魏国国力,使之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变法同时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各国纷纷变法强国,最终汇成了一股时代潮流,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楚国在</span>战国初期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楚声王竟然被 “盗” 所杀。而此时北方三晋正在兴起,国力强大,对楚步步进逼,楚国处于一种十分困窘的境地。在这忧外困之时,中原的政治家吴起从魏国来到楚国。楚悼王素听说吴起贤能,于公元前 382 年,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吴起变法,旨在富国强兵,从打击大贵族入手,消灭世卿世禄制,任用贤能。这项打击世袭贵族政治、经济特权的运动,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遭遇挫折。吴起变法虽然没有成功,却在楚国贵族中激起了巨大波澜,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楚国政治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 356 年秦孝公在位期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商鞅</span>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实施改革。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上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变革。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封建经济;统一度量衡。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包括奖历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以增强军队战斗力;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并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焚烧儒家的书籍(以《诗经》,《尚书》为代表),放弃儒家的以仁治国的思想,采用法家思想,明确法令,以严刑管治国家,有功者重赏,有过者则重罚。</p><p class="ql-block"> 商鞅变法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权,壮大了秦国国力,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就连<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span>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的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因此,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但遭到遭到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戎狄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王带头穿着胡服,并让将士们学习胡人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赵国逐步建立起<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支</span>以骑兵为主体的军队,它在战争中的作用即刻显示出威力来。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很快成为当时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齐国邹忌改革、韩国申不害变法、燕国乐毅改革等。战国七雄为了自身的强大和确保不被其他国家所吞并,都实行了各自的变法与改革。纵观七国的变法图强,除了魏国的李悝变法,其他变法要么不够彻底,要么没有长期执行下去,但最为成功的非商鞅变法莫属。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和历代君主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天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魏国率先称霸 两败于齐转衰</b></p> <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率先称霸的魏国在最少100年的时间里都是战国七雄中的强国,综合实力遥遥领先于其他诸侯国。</p><p class="ql-block"> 在三家分晋之后,李悝变法图强,魏氏迅速强盛。在此基础上,魏国又拜吴起为将,全面夺取秦国的河西之地,以此窥视秦国的关中地区。对此,秦国的秦简公、秦惠公屡屡攻魏,意欲夺回,却都被吴起所败。魏国在河西之地实现了对秦国的长期压制,也迫使秦孝公大胆启用商鞅,以期变法图强。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位君主努力,魏惠王在位时,带领十二诸侯朝见周天子。这场史称“逢泽之会”的朝会,是魏国走到历史巅峰、成为新一代霸主的标志。但自魏惠王之后,魏国也开始走向衰落,不过即使是衰落的魏国,依然在战国七雄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孙膑认为,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增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装败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伤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这就是军事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p><p class="ql-block"> 魏国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遭受重创后,军事实力从根本上被削弱,又被秦国乘虚而入,从此丧失了独霸中原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苏秦合纵张仪连横 齐秦争强东西称帝</b></p> <p class="ql-block">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这时,东方的齐国与秦国旗鼓相当,双方在不断兼并周围弱国、扩大势力范围的同时,又进行着所谓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合纵就是指苏秦使弱国联合起来,阻止强国进行兼并。连横就是张仪破坏联盟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帮助</span>强国对弱国进行兼并。实际上合纵、连横都是争取暂时同盟者的外交手腕,其目的是进一步兼并土地,扩张领土。</p> <p class="ql-block"> 苏秦,战国时期韩国人,出身农家,素有大志,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主张联合其他国家对抗强大的秦国,为此他四处游说。苏秦多处游说碰壁,直到公元前334年,苏秦到燕国,游说燕文侯,建议燕文侯合纵赵国,结为一体。燕文侯认为苏秦说得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燕文候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苏秦来到赵国游说赵肃侯,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苏秦详细分析了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关系,指出赵对韩魏的战略相依关系,进而说明了自己的合纵主张:韩、魏、齐、楚、燕、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并建议赵国组建六国联盟并力抗秦。苏秦强调,六国一体,秦国一定不敢从函谷关出兵侵犯,赵国的霸主事业也就成功了。赵肃侯采纳了苏秦的“合纵”主张,资助他去游说各诸侯国加盟,以订立合纵盟约。</p><p class="ql-block"> 于是,苏秦的奔走游说,终于促成了六国的联合。苏秦当仁不让,成为六国联盟的纵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兼任六国的国相。合纵成功后,苏秦自楚北上,向赵王复命,途经洛阳。车马行李、各诸侯送行的使者颇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便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人到郊外犒劳。苏秦的家人也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苏秦感慨万千,说:“同样的一个人,富贵了,亲戚敬畏;贫贱时,连亲戚都轻视,更不必说一般人了。假使我当初在洛阳有二顷良田,现在又怎能佩带六国相印呢!”于是散发千金,赏赐给亲戚和朋友。</p><p class="ql-block"> 苏秦合纵六国后,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后来,秦国派使臣欺骗齐国和魏国,和它们联合攻打赵国,打算破坏合纵联盟。齐国、魏国攻打赵国,赵王责备苏秦。苏秦害怕,请求出使燕国,发誓一定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以后,合纵盟约就瓦解了。</p> <p class="ql-block"> 张仪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颇有权变之术、雄辩之才。出山之后,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曾游历楚、赵,不被重用。苏秦得到赵肃侯支持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的时候,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苏秦考虑再三,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但是,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还当众羞辱张仪。他一气之下,前往秦国。</p><p class="ql-block"> 张仪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国,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任命为秦国相国。<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让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span>当时,六国正在组织 “合纵”,秦国面临危机。六国中齐国和楚国的实力最强大。张仪认为,要破坏六国的“合纵”,必须拆散齐国和楚国的联盟。公元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于是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张仪劝楚怀王: “大王如果听从我的意见,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六百里土地,让秦国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楚怀王高兴地应允了张仪。于是,楚国和齐国断绝关系,废除盟约,楚怀王还馈赠张仪大量财物,派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怀王听后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人到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愤怒,和楚彻底绝交。秦国、齐国建立邦交之后,张仪才上朝。张仪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结果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缔结和约,结束战争状态。</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1年,秦惠王想用秦武关以外的地方,换楚国黔中之地,于是派人通知楚怀王。楚怀王嫉恨张仪曾蒙骗楚国,说:“我不想换地,但黔中之地可以给你,我要用张仪交换。”张仪并不害怕,主动请求秦王同意他出使楚国。张仪刚到楚国就被楚王下到狱中,准备处死。张仪巧妙地利用楚王宠姬郑袖,安全脱险,被赦免后还得到了丰厚的赠礼。张仪劝说楚王道:秦国强如猛虎,现在各国要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简直就是把羊赶到一起去进攻猛虎,羊再多也不是猛虎的对手。现在大王您不肯向秦国屈服,如果秦国一怒之下,逼迫韩、魏两国联合攻楚,楚国就岌岌可危了。如果秦国在西部巴蜀两地,准备战船,征用粮草,沿岷江顺流而下,战船可日行五百里,十天之内就会兵临武关。惊动了武关,人人自危,由此以东的各城都要修护城墙,准备防守,黔中、巫郡就不再受大王您控制了。如果秦国兴师动众攻出武关,楚国就会失去北部屏障,秦兵再南攻楚国,三个月内就能决定楚国存亡,而各国要来救援,楚国至少要等半年。无视强秦的威胁,只期盼着那些弱国危难之时的救援,大王的做法很让人担心啊!如果大王能真心诚意听我劝告,我可以说服秦国与楚国结为永久兄弟之邦,绝不互相攻掠。楚王并不是真心想用黔中之地来交换张仪,于是不顾屈原等大臣劝阻,答应张仪,退出抗秦联盟。之后,张仪继续到韩国、齐国、赵国、燕国游说,并取得了成功。 </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前 328 年开始,张仪运用纵横之术,游说于魏、楚、韩等国之间,利用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或为秦国拉拢,使其日附于秦;或拆散其连盟,使其力量削弱。但总的来说,他是以秦国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在整个秦惠王时期,他不仅使秦国在外交上连连取得胜利,而且帮助秦国开拓疆土。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函谷关败秦国割地 五国伐齐燕国强盛</b></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98年,秦国攻打楚国,战于析(今河南西峡),消灭楚军5万,并攻占城邑十余座。齐、韩、魏三国担心秦国继续扩张,对各自不利,于是乘秦军久战疲惫,联合攻秦。经过三年苦战,终于击败秦军,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归还韩之武遂、魏之封陵等地。函谷关之战,意味着第二次合纵攻秦之战取得胜利,这也是商鞅变法后秦国最屈辱的一战,不仅函谷关被攻破,还要割地求和,而齐国却成为关东各国的盟主。</p><p class="ql-block"> 战国中期,秦、齐成为东西二强。当时主要的诸侯国都已称王,秦、齐两国都不愿再与五国平起平坐。公元前288年,秦国宰相魏冉率先提议秦王称帝,秦王为了抬高自己,同时也为了打击邻国,离间齐国与东方各国的关系,接受了这个建议,于同年十月派魏冉去齐国,说服<span style="font-size: 18px;">齐湣王</span>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齐王答应了,于是秦、齐正式称帝。不久,齐王接受苏秦的合纵计策,与各国达成去帝号而攻秦的协议,齐去帝号复称王,秦昭襄王也随之取消帝号。</p><p class="ql-block"> 各诸侯国原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也不能忍受他的暴政。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灭宋国,齐国实力达到巅峰。燕国、秦国等诸侯国坐不住了,选择联手进攻齐国。燕昭王向乐毅询问有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不能轻易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于是燕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人去联合楚国、魏国,又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诱劝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公元前284,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战争开始后楚也加入联军)。因此,五国伐齐之战,几乎将战国七雄都牵涉进来了。这场战役中,五国联军和齐国激战于济西,结果联军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直入齐国都城临淄,烧毁宫庙宗室,抢掠珍宝巨财,尽归燕国。燕昭王非常高兴,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至此达到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连环计离间君臣 火牛阵大败燕军</b></p> <p class="ql-block"> 燕国攻打齐国安平时,田单只是临淄市的一个小官,当时他正在城中。他料到安平将不保,于是计划如何逃跑,预先让族人 用铁把车轴头包好。安平被攻破时,人们争相逃跑,混乱中碰撞,许多人的车轴碰断,使得车辆无法前进,因此被燕军俘虏。可是田单一族因为提前做了准备,从而顺利逃到了即墨。</p><p class="ql-block"> 当时,燕国将军乐毅带领燕军一连攻下齐国数城,占领了齐国大部分地区,仅有莒城、即墨还未攻陷。于是,要集中攻打这两城,他把右军、前军集中起来包围莒城,左军、后军就被集中去包围即墨。即墨大夫为护城阵亡,城中百姓拥立田单为守将,带领人们抵御燕军。</p><p class="ql-block"> 三年过去了,两城还是没有攻下。这时燕昭王去世了。继位的燕惠王从当太子时就和乐毅不和。田单得知后,想出用反间计离间乐毅和燕惠王的主意。于是,他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齐国已经没有君主,现在只差两座城就被完全占领了。乐毅又不被燕国新王宠信,他担心被新王杀害而不敢回国。他现在虽然声称要攻打齐国,实际是想白己在齐国称王。〞 燕惠王本来就不信任乐毅,听了谣言,更加怀疑他,于是将乐毅召回,派骑劫代替他担任大将军。乐毅知道燕王将他换走是别有用心,于是逃奔赵国去了。乐毅战功卓越,又忠于燕国,却被驱逐,燕军将士都愤愤不平,从此军队内部有了分歧。</p> <p class="ql-block"> 离间计成功后,田单一方面想出各种方法来激发城内守军的斗志,另一方面麻痹城外敌军。田单带领士卒用板、锹修筑城墙,把自己的妻妾也编进军队,还把自己全部的食品分发出去,犒劳将士。他下令全副武装的盔甲兵在城下潜伏,只让老弱妇孺登城守卫。同时派人去向燕军投降,燕军听说他们要投降,都欢呼雀跃,放松了戒备。田单却在积极准备回击燕军,他搜罗了一千多头牛,将大红绸衣给它们披上,身上画上五彩天龙花纹,把锋利的尖刀鄉在牛角上,而将灌好油脂的苇草绑在牛尾巴上。当晚,趁着夜色,齐军点燃牛尾,再把牛从预先凿好的几十个城墙洞中赶出去,牛群后面尾随着五千名壮士。牛尾被火燎烧灼痛,千多头牛都疯了一样,奔向燕军大营。燕军完全没有防备,而且天黑混乱,他们看到牛身上有天龙花纹,碰到非死即伤。加上锣鼓齐鸣、呐喊助威、敲击铜器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燕军无从分辨,惊恐万分,早已忘记抵抗,纷纷逃跑。齐军对逃亡的燕军紧追不舍,收复了那些曾经被燕国占领的城邑。田单乘胜追击,军队日益壮大,所到之处,燕军望风而逃。一直把燕军打退到黄河边,齐国失去的七十几座城都失而复得。</p><p class="ql-block"> 于是田单到莒城把齐襄王迎回国都临淄,田单被封为安平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蔺相如完璧归赵 将相和赵国势强</b></p> <p class="ql-block"> 赵惠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壁。公元前 283年,秦昭襄王写了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交换那块宝玉。赵王拿不定主意,跟大臣们商量。蔺相如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壁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壁完整地带回来。”</p><p class="ql-block">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官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薄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他想出了个计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壁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赶紧叫人把宝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拿着和氏壁往后退了几步,靠近柱子,气冲冲地对秦王说:“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交换十五座城池的事情。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壁对着柱子,就要撞过去。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并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说:“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按受宝玉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p><p class="ql-block">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旅店,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好藏在身上,悄悄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秦王发现后,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只好作罢。</p> <p class="ql-block"> 蔺相如因多次为国争誉立功,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 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的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颇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p><p class="ql-block"> 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远交近攻范雎辅助秦王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纸上谈兵赵括兵败长平</b></p> <p class="ql-block"> 范雎,战国时魏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范睢当初想在魏国建立功业,因家贫无法见到魏王,只得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魏昭王让须贾出使齐国,范雎也跟着一同前往,凭雄辦之才深得齐王敬重。齐王欲留他任客卿,并赠黄金十斤、牛、酒等物,但都被范睢谢绝了。须贾回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魏齐将他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范睢装死,才躲过劫难。返家后范睢托好友郑安平将自己藏匿,化名张禄,并让家人发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半年后,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访魏,郑安平设法让范睢暗中同王稽会面。经交谈,王稽发现范睢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将他和郑安平带回秦国。公元前 266年,范睢出任秦相,辅佐秦王。他上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谋略家。</p><p class="ql-block"> 为兼并六国,范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对外,他认为秦国对齐、楚等距秦较远的国家先行交好,稳住他们不干预秦攻打邻近诸国之事。魏韩两国地处中原,有如天下枢组,离秦又近,应首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韩臣服,那么就可以威慑北方的赵国,向南又可以讨伐楚国,最后再攻打齐国。这样由近及远,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扩张,好比蚕食桑叶一样,必能统一天下。对内,范睢主张实行 “固干削枝”的政策,坚决剥夺亲贵手中的大权。通过这些变革,消除了内部隐患,使权力集中于以秦王为首的中央手中,政权更加巩固。</p><p class="ql-block"> 范雎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他提出的远交近攻的谋略在今天依然被政治家推崇。</p> <p class="ql-block"> 秦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国,然后转向韩国。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王十分惊恐,请求献出上党土地以求秦国息兵。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献出上党,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得多。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上党郡,平原君推荐廉颇守城。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的计谋,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赵国接受上党,果然引起秦国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span>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赵军连败,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准备等到秦军疲困时再反击。廉颇坚守三个月不出击,秦军不能进。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怯缩不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传言说,秦军只怕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降秦了等等。赵王中计,于是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兵书是读了一些,但丝毫没有实战经验,是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赵王要任他为将,赵括的母亲不同意,赵王不听赵母和蔺相如的劝阻,坚持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p><p class="ql-block"> 秦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能彻底击败赵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有走漏消息者格杀勿论。</p><p class="ql-block"> 赵括取代廉颇后,全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针,改守为攻,全线出击。秦将白起兵分二路,一方面假装溃败引诱赵军深入,一方面切断赵军退路,使赵军粮道断绝,被困长平。赵括在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失败后,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国军队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剩下的士兵向秦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军全部活埋。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及上党民众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赵国国力大衰。</p><p class="ql-block">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这场战年,由于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使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