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是一位极富传奇的美国旅华作家,她因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于1932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又在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第一位美国女作家,也是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赛珍珠八十一年的生命中,近一半时间在中国生活,其中有18年左右时间在位于长江边的镇江居住和工作,她称镇江为她的"中国故乡",在这里,她度过了幼年,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她是个喝长江水长大的美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周前,在南加州Carlsbad, 我偶然进到一家旧书店,发现了几本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赛珍珠的著作,今年6月26日是赛珍珠诞辰130周年纪念日,翻看这几本近百年的书,收集整理了这篇小文,纪念这位故乡女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几本赛珍珠的书,有大地,分家,爱国者,异乡客。</b></p> <p class="ql-block">1892年6月26日,赛珍珠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取名Pearl Comfort Sydenstricker。</p><p class="ql-block">她是赛家的第五个孩子,父亲赛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母亲卡罗琳(Caroline Stulting)结婚后不久就作为基督教长老会的传教士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去古老的东方之国宣扬他们的基督教信仰。她之前的四个孩子都出生在中国,除了长子埃德加,后面三个孩子都死于当时无法救治的"热病"。这个孩子平安到来是夫妇的安慰,所以父母为她取了中间名是Comfort(安慰)。</p><p class="ql-block">Pearl出生五个月后,父母又带她一起踏上去中国的旅程,因为Pearl 是珍珠的意思,她便有了中文名叫赛珍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文世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赛珍珠是在中国开始认识世界的,她接触的第一语言是汉语,为了让女儿长大后也能继承在中国传教的使命,赛兆祥特意先让她学中文,去农村传教时也经常把赛珍珠带在身边,赛珍珠从小就生活在中国人之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家里的保姆那里,小珍珠知道了灶王爷等各路神仙,妖魔鬼怪的传说故事,十岁时,赛兆祥请来一位前清秀才孔先生,给她教授《史记》和《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经典名著,中文教育使赛珍珠的思想打上了中华文化深深的烙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虽然是金发碧眼,在家中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依然是美式教育,日常生活里上午是她母亲的英语课,平时她的母亲尽量做美式饭菜,过美国节日,但中国的古典文学和风土人情让她产生浓厚的兴趣,她看起了《野叟曝言》、《镜花缘》和《太平广记》这些传奇志怪小说,不仅对梁山好汉如数家珍,还能背诵《红楼梦》里的诗词。言谈举止和江南乡村土生土长的孩子并无太大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赛珍珠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后来在她的自传《My Several Worlds》(我的几个世界)中,她回忆自己仿佛同时生活在“我父母的小,白,而清洁的长老会世界”和“大的、不太卫生的,但充满爱的、快乐的中文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0年,中国北方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因扶清灭洋的危险,她与妈妈和妹妹被疏散到相对安全的上海,在那里度过了几个月的难民生活,义和团运动对赛珍珠的思维观念改变非常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赛珍珠意识到自己在普通中国人的眼中是一个美国人,而不是一个中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0年7月,赛家回到美国,在美国呆了几个月,这是赛珍珠第一次回美国,她看到了与中国不同的世界。她开始认识到东西方之间的分歧不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01年,Sydenstricker全家照。从左至右分别是赛珍珠、赛兆祥、保姆王妈,妹妹格蕾丝和卡罗琳</b></p> <p class="ql-block">全家由美国回到镇江不久,赛珍珠被父母送到离家不远的教会学校Chinkiang Girls' school (后也称为崇实女子学校,1923年后曾名为Olivet Memorial Girls' High School)读中文课程,同时还兼教低年级英文及生理卫生,崇实女中被称为为赛珍珠的母校。</p><p class="ql-block">她的母亲用英语教育她,中国学者孔先生用文言文教育她,小伙伴用当地方言与她交流游戏。赛珍珠从小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她精通英文和中文,也精通中国风俗习惯,在未来的岁月里,她用她的文字和叙述,为西方人了解中国打开了窗口,在不知不觉中,担起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使者的重担,成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类桥梁"(尼克松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2岁的赛珍珠(后排右),在女校给一群中国女孩教卫生和英语。</b></p> <p class="ql-block">1909年,赛珍珠被位于弗吉尼亚州的林奇堡的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录取,并获得了奖学金,第二年赛珍珠回美国入学。在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赛珍珠是一名优秀且受欢迎的学生。她的见识,经历与沟通能力使她可以活跃于学生团体和学生管理机构,并常为大学杂志写诗和故事,三年级时,她担任了班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The Randolph-Macon Women’s College</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赛珍珠在伦道夫-梅肯女子学院的毕业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摄于1914年</b></p> <p class="ql-block">1914年毕业后,赛珍珠在学院呆了一个学期,还担任了心理学讲师,她开始考虑长期在大学工作,这时,赛珍珠收到了父亲写来的信,信中告诉她,她的母亲卡罗琳病了,赛珍珠遂回到中国接替生病母亲的工作,同时照顾她的母亲。</p><p class="ql-block">在回到镇江的最初3年里,赛珍珠接替了母亲卡罗琳在风车山崇实女子中学和润州山润州中学校英语教师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第一次婚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赛珍珠回到中国一年后,遇到了她未来的丈夫绛·洛辛·巴克(John Lossing Buck,1890-1975)。巴克出生在农场,1914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在大学期间,他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并成为中国研究俱乐部的会员。1915年,他向长老会外国使团申请,成为了农业传教士的一员,1915年12月抵达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于1917年5月30日在镇江结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后来的发展情况来看,赛珍珠的这次婚姻是一个失败的婚姻。因为两人自幼生活环境不同,两人对社会认识有许多偏差,以至于两人始终格格不入。对于赛珍珠而言,在美国时大家都认为她是中国人,而在中国时大家又觉得她是美国人。交际圈子的狭窄,使赛珍珠没有太多可以选择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绛·洛辛·巴克和赛珍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摄于1917年5月30日婚礼当天。</b></p> <p class="ql-block">婚后不久,巴克夫妇搬到了安徽省的贫困农村宿州,巴克主要工作是农业改良试验和推广工作。</p><p class="ql-block">在宿州生活的五年时间里,赛珍珠对中国农村的社会有了深入了解,熟知中国最贫困民众的生活方式。在此期间的生活经历使赛珍珠获得灵感并为她后来广受好评的小说《大地》等故事积累了素材与资料。</p><p class="ql-block">1920年,巴克接受了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康奈尔大学的校友芮思娄(J·H·Reisner)的邀请,担任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教授,主讲农业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农场管理学等课程,并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利用暑假开展农村调查。</p><p class="ql-block">赛珍珠则在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和金陵学院教授英语文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绛·洛辛·巴克(John Lossing Buck) (1890—1975),美国纽约州人。 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和教育家,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研究以及为中国近代经济学科的建立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巴克1914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毕业之后,随即来华从事农业实验和推广工作。他1920年开始任教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主讲农业经济、农场经营等课程,1925年担任金陵大学农业经济学系的首任主任。巴克在中国近30年,一直致力于中国农业经济学的教学和调查研究工作,发表了多部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农业经济学著作。其中,《中国农家经济》和《中国土地利用》两书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以后,在学术界“不仅划时代地建立起了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一套最完善的调查资料,并且他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看法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学者”,他本人也“广泛被尊为世界上关于中国农业经济最优秀、最权威的学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巴克于1933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1935年,他被聘为美国财政部驻中国代表,暂时离开了金陵大学。巴克在与赛珍珠离婚后决定继续留在中国。1940年,贝克又重新回到金陵大学任教,并于1941年与张洛梅女士结婚。1944年初夏偕夫人和未满周岁的孩子返回美国,他们育有两个孩子,他们的第一个女儿罗莎琳德出生在中国,儿子保罗出生在美国。巴克于1975年9月25日在纽约州德彻斯县逝世。</b></p> <p class="ql-block">在接下来的几年,赛珍珠遭受了一系列痛苦,她一直希望有孩子,但先是久未怀孕,后来终于如愿,1920年3月4日,他们终于迎来了女儿卡罗尔(Carol),但快乐如此短暂,在分娩过程中,医生发现赛珍珠的子宫有肿瘤,不得不手术切除了子宫,这使赛珍珠再无可能生育更多的亲生孩子。</p><p class="ql-block">不久他们又得知卡罗尔有智力发育障碍问题,几乎同时,她敬爱的母亲去世,她与绛的婚姻也有了明显的裂痕,一部分原因是两人性格不合。另外她的不再能生育,卡罗尔的情况,加之母亲卡罗琳的去世带来的巨大的压力,让赛珍珠几年里沉浸在痛苦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赛珍珠夫妇和女儿卡罗尔</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开始写作</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1922年,赛珍珠开始写作,为《华人记录报》、《大西洋月刊》、《亚洲》《国家》等杂志撰写有关中国人生活的文章。</p><p class="ql-block">赛珍珠也开始与社会各界名流交往,梅兰芳、胡适、林语堂等社会名人,都曾是赛珍珠家里的座上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赛珍珠与林语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赛珍珠还是林语堂的“文学伯乐”,帮助他实现了《吾国与吾民》在美国的出版与畅销。</b></p> <p class="ql-block">1925年孙中山去世后,中国大地上军阀混战,1927年3月,中国军阀之间的混战达到了高潮,3月24日,南京发生了著名的南京事变,忽然掀起了一股排外风潮,南京城内和下关的外国领事馆、教堂、学校、商社、医院、外侨住宅均遭到侵犯和洗劫。金陵大学副校长美国人文怀恩和震旦大学预科校长意大利人遇害,此外英国侨民死亡2人,日本侨民死亡1人,法国侨民死亡1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事件扑朔迷离,各方态度也不一,而时隔一个月后,蒋介石的四一二政变,南京事件也是一个理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很不幸的是,以赛珍珠为首的这样一些人,首当其冲受到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赛珍珠家里遭到了洗劫,丢失了一半的财产,他们全家都躲进一个没有窗户的屋子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后,巴克一家被救了出来。一家人乘船前往日本,在那里呆了几个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赛珍珠很害怕,却也感到委屈,因为在过去历史上,伤害中国人的那些外国人,并不是他们。“我们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只因为我们是中国土地上的外国人……今天,我们代人受过,代那些侵略者、帝国主义者,那些欧洲的、英国的白人受过,他们发动战争,抢夺战利品,索取领土,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要求治外法权,而我们从来都不认识这些帝国的缔造者。我一直都害怕这些人,因为正是他们,才使我们在亚洲遭到仇视。现在,历史的报应竟落在我们身上,落在了我那善良的老父亲身上,而他对自己遇见的每一个中国人那样友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底,尽管当地情况仍然很危急,巴克夫妇还是决定返回南京,并终于与在危机期间四处避难的赛兆祥牧师重聚。</p> <p class="ql-block">1929年,为了让残疾的女儿得到更好的照顾,赛珍珠把卡罗尔送进了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维恩兰培训学校(The Training School at Vineland)。这个培训学校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其使命是培训发育障碍患者,使他们能够独立生活。</p><p class="ql-block">直到多年后的1950年代,卡罗尔才被诊断出患有苯丙酮尿症(PKU),现在这种情况可以在出生后不久通过改变饮食来逆转。然而,那时由于卡罗尔已经成年,任何采取纠正措施为时已晚。1950 年,赛珍珠写了一本关于她照顾卡罗尔的经历和个人感受的书,名为《从未长大的孩子》(The Child Who Never Grew),希望能帮助到其他面临类似情况的父母。</p><p class="ql-block">卡罗尔1992年9月30日因肺癌在睡梦中去世,终年72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赛珍珠和她的女儿卡罗尔·格蕾丝</b></p> <p class="ql-block">在这次美国之行中,赛珍珠遇到了纽约约翰·戴出版社(John Day Company)的编辑理查德·沃尔什(Richard J.Walsh),后者决定出版她的处女作。在他之前的许多出版商都拒绝出版她这部关于新旧中国冲突的小说,赛珍珠的第一部小说《东风,西风》于1930年出版。</p><p class="ql-block">回到中国的赛珍珠大部分时间都在写她的下一部小说《大地》,她化了一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小说。</p><p class="ql-block">这部原名为《王龙》的小说,讲述的是农民王龙和他老婆的普通生活。勤劳朴实的王龙长年累月地忙于农作,来养活一家老小。他虽然穷却很有骨气。王龙同样有着底层老百姓的陋习,他看不起女人,喜欢打老婆。在他偶然富裕起来后,温饱思淫欲,甚至嫌弃发妻平庸的外貌,迷恋上妓女的小脚。老去时,他才认识到土地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女主人公阿兰是王龙的老婆,她吃苦耐劳,全心全意操持家务,她坚韧顽强、勤奋能干,有着中国妇女的种种美德。可是她同样有着旧传统下的缺陷和弱点。这些源自赛珍珠亲身经历的有血有肉的鲜活描写,让外国读者得以透过她的文字,生动地了解遥远的东方大地上发生的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在之前的美国文学作品中,中国人的形象往往受到极大的歪曲。他们总是拖着辫子,挂着鼻涕,形象佝偻猥琐。而且总是与盗窃、强奸和暗杀这些邪恶的事情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装帧精美的《大地》问世了。一经上架顿时好评如潮,销量飙升,《大地》成了美国1931年和1932年最畅销的书籍。</p><p class="ql-block">《大地》被译为145种语言在全球传播,使她成为历年来最受读者欢迎、翻译语种最多的美国女作家。</p><p class="ql-block">当时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称,《大地》是“一部非常优美的小说。我们终于从一部小说的字里行间读到真实的中国人民,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不是人们经常描述的荒诞无稽的中国,我们看到的是诚实的农民、忠诚的妻子,富饶的大地、农民的泥土房,贝克夫人的小说是如此感人,如此真实”。</p><p class="ql-block">后来赛珍珠又写了是另外两本书,作为其续集,分别是1932年出版的 《Sons》(儿子们)和1935年出版的《A House Divided》(分家),组成了著名的《大地三部曲》(The House of Earth)。</p><p class="ql-block">《大地》使赛珍珠于1932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大地》也被拍成电影,女主角还因此获奥斯卡金奖。</p> <p class="ql-block">1931 年8 月31 日,赛珍珠的父亲赛兆祥在庐山牯岭中去世,享年八十岁。从1880 年登船去国,赛兆祥来华服务五十一年。和他一起长眠中国的,还有他的太太卡罗琳、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家人把他安葬在山上,陪他的是一本希腊文的《圣经·新约全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回美定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 年,赛珍珠回到美国长久居留,可以离她的女儿卡罗尔更近些,一年后她与贝克办理了离婚,又在1935年6月11日与她的出版商理查德·沃尔什(Richard J.Walsh)结婚。在他们的整个婚姻过程中,直到他在1960年去世,这对夫妇陆续收养了六个孩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赛珍珠,理查德·沃尔什和他们收养的双胞胎男孩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理查德·沃尔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886年11月20日-1960年5月28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诺贝尔文学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 年,赛珍珠的文学成就使她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性。 斯德哥尔摩天文台台长Bertil Lindblad博士在将诺贝尔奖授予赛珍珠时说:</p><p class="ql-block">“赛珍珠女士,你的文学作品具有最高的艺术品质,推动了西方世界对人类伟大而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人民的理解和欣赏。你通过你的作品教会了我们如何看待那一大群人中的个体。您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的兴衰,以及作为建立家庭基础的土地。在这方面,您教会我们看到那些将我们作为地球上的人类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和感觉的品质,并且您给了我们西方人一些中国灵魂的东西。当由于技术发明的发展,地球上的人民被拉近彼此时,地球表面缩小,因此东方和西方不再被几乎无法逾越的距离空隙隔开,而另一方面,当作为这种现象的自然结果,民族性格和野心的差异相互冲突,形成危险的不连续性,最重要的是地球上的人民学会跨越距离和国界相互理解。当文学作品在这方面取得成功时,它们肯定是以非常直接的方式理想主义的,就像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这个词所指的那样。”</p><p class="ql-block">赛珍珠在瑞典学院发表了题为《中国小说》的诺贝尔奖演讲中解释说,尽管她“在出生和血统上都是美国人”,但她的中国成长经历影响了她的写作:“我对故事的最早认识,关于如何讲故事和写故事的知识,是在中国得到的。如果我今天不承认这一点,那将是忘恩负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向赛珍珠颁发诺贝尔文学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b></p> <p class="ql-block">后来,赛珍珠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爱国者》、剧本《光明飞到中国》、散文集《中国的小说》等作品。并最早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出版。才华横溢的赛珍珠一生创作了100多部作品。</p><p class="ql-block">尽管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赞誉,但赛珍珠并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就。她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了解对西方对中国和亚洲的看法和态度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她的后半生都在写作、发声并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她就移民、收养、人类冲突、亚洲人和妇女权利等许多其他话题写下了自己的经历和观察。通过她的著作和同样通过她的行动,赛珍珠促进了和平、社会正义和文化理解。为了继续促进亚洲和西方之间的了解,赛珍珠和沃尔什创立了东西方协会,还出版杂志《亚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摄于1932年,《大地》出版前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援华抗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她离开中国返美,就在仅仅两年后,1937年日本在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对中国的感情让赛珍珠不能沉默,她与丈夫理查德努力让美国人了解在亚洲正在发生的战争灾难,她先后创作出版了诸多中国人民抗日题材的小说和剧本如《爱国者》、 《龙种》、 《中国的天空》、 《缅甸公路的故事》、 《游击队的母亲》、 《金花》、 《老魔鬼》、 《一个人的仇敌》、 《老虎!老虎!》和《生命的旅途》等,还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演说来支持抗战并谴责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许许多多美国人正是通过赛珍珠的小说了解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囊相助。</p><p class="ql-block">她在美国各地发动募集活动声援中国,她发表演讲:“中国绝对不会屈服日本!因为我不能想像到那些健壮实在的农民,那些稳健的中产者,那些勤苦的劳工,以及那些奋勇热心的学界领袖,会为日本降服。我说,中国人是不会投降的!”</p><p class="ql-block">在她的安排下,白宫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日节目,总统和多位美国政要到场观看,并带头为中国抗战捐款。她动员美国名流与民众给经受苦难的中国人民写声援信,声援中国人民的信件雪片般地飞向大洋彼岸,达上万封之多……</p><p class="ql-block">赛珍珠与中国作家文人也往来不断,声援中国抗战,1938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赛珍珠深情发言:“……我对中国的敬仰胜似以往任何时候,因为我看见她空前团结,与威胁她自由的敌人进行斗争。由于有着这种为自由而奋斗的决心,而这在一种极其深刻的意义上又是她的天性中的根本性质,因而我知道她是不可征服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中国记者Jen Ying Yen在《美国对中国说话》(America speak to China)节目中朗读自己的角色,赛珍珠是该节目的创作者。1942/08/21</b></p> <p class="ql-block">1940年,这对夫妇成立了中国紧急救济委员会,该机构负责为中国的战争灾民救灾工作(即衣物、食品和医疗用品)提供资金。赛珍珠担任主席,埃莉诺·罗斯福</p><p class="ql-block">(富兰克林·罗斯福夫人)是名誉主席。</p><p class="ql-block">到1941年7月1日,在全美国就动员筹集到了100万美元,用于救济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人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将支票交给赛珍珠(右),作为对中国救援工作的捐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照片摄于1940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在当时是一笔巨资,要知道赛珍珠买下的宾夕法尼亚州的“绿山庄园”只用了四千多美元。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为支援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赛珍珠可说是奋不顾身、不遗余力。如她所说,“为了帮助他们,我愿意做任何事情”。</p><p class="ql-block">她帮助中国人民的英勇努力得到了认可,1941年,当时的中国驻华盛顿特区大使胡适在中国大使馆向她颁发了翡翠勋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战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赛珍珠是一位选择以勇气和毅力过自己的生活的女士。她是坚定的人道主义者,为公民权利而战的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赛珍珠的生活经历,对东西方文化的了解,基督教传教士家庭对她的人人平等思想的教育造就了她的博爱善良与对生活态度的坚定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她回到美国的那一刻起,赛珍珠就是妇女和少数族裔平等权利的坚定倡导者。她在中国的少数民族经历给了她一种绝大多数人所没有的视角。她利用自己的名气来促进她所珍视的事业, 包括公民、妇女和儿童权利。她建立了美国第一个跨种族收养机构,即欢迎之家,帮助许多流离失所和可怜的儿童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她是新成立的反对种族歧视委员会的领导人。该委员会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的一部分,它以促进结束军队中的种族隔离、颁布联邦反私刑法和平等就业机会为目标。她也是平权运动的坚定支持者,该运动促进每个人的公平权利,无论其性别和种族如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赛珍珠因为她的观点成为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和其他一些政客的目标。从1938年到她生命的尽头,她也一直处于FBI的监视之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一页FBI档案文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很显然,联邦调查局监控和记录了她的一举一动,检查着她的所有出版物。</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欢迎之家的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赛珍珠对孩子充满了爱,在有了1925年的领养Jenise经历后,赛珍珠和她的第二任丈夫理查德沃尔什前后又收养了六个孩子:两个来自名为Cradle的收养机构的男婴,以及四个来自亚洲、欧洲和美国的混血孩子。</p><p class="ql-block">1949年,她创立了美国第一家国际收养机构Welcome House(欢迎之家),安置7000多名儿童。</p><p class="ql-block">1964年,在Welcome House取得成功后,赛珍珠成立了 赛珍珠基金会(The Pearl S. Buck Foundation),以帮助本国的贫困儿童。</p><p class="ql-block">赛珍珠基金会后来更名为Opportunity House基金会,以“解决亚洲国家儿童面临的贫困和歧视问题”为工作目标。同年,她在韩国开设了机会中心和孤儿院,后来扩展到越南、菲律宾和泰国。</p><p class="ql-block">1967年,赛珍珠将自己的700万美元捐赠给赛珍珠基金会。1991年,Opportunity House和 Welcome House Inc.合并形成Pearl S.Buck International(赛珍珠国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赛珍珠与欢迎之家收养的孩子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故乡之情与遗憾</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赛珍珠对中国爱得真诚。与众多西方人不同,赛珍珠对中国人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更没有不屑与挑剔,有的只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同情和美好的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赛珍珠的角度上来讲,她无疑具有双文化身份,赛珍珠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生为美国人,从我的选择和信仰上来看,我是基督教,但是从我在一个国家生活的长短,从我的同情心和考虑上来看,我是一个中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80岁高龄的赛珍珠激动万分,曾主动申请随行,她还向将要访华的尼克松总统求助,期待得到中国签证,为中美双方的交流做一些事,再去祭奠双亲与四位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信心满满地告诉媒体,她即将返回阔别多年的中国故乡,她甚至满怀希望地说“也许我很快就能吃上镇江黑桥的烧饼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一封公函击碎了她的梦:"因为您的作品对新中国及其领导人采取了扭曲,抹黑和诋毁的态度,我授权通知您,我们不能接受您访问中国的请求。"</p><p class="ql-block">签证被拒几个月后,1973年3月,这位从小喝长江水长大,在中国大地度过一半生命,有六位亲人葬在中国的作家赛珍珠带着未能再踏上故乡之土的遗憾在佛蒙特州丹比城逝世,享年81岁。她在弥留之际穿着一件丝质的中国旗袍,在她的墓碑上仅有她亲手书写的“赛珍珠”三个娟秀的篆体汉字,再无其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墓碑上仅有她亲手书写的“赛珍珠”三个娟秀的篆体汉字,再无其它。</b></p> <p class="ql-block">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赛珍珠的悼词中称她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人类桥梁,她以简练的口才将她个人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热爱转化为丰富的文学遗产,为亚洲人和西方人所珍视。”。</p><p class="ql-block">“IN LIFE Pearl Buck was a human bridge between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East and West. With simple eloquence she translated her personal love for the people and culture of China into a rich literary heritage, treasured by Asians and Westerners alik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7日洛杉矶时报在《镇江的优秀女子:赛珍珠》一文中有如下的句子:</p><p class="ql-block">"赛珍珠是一位女超人,她尽到女儿、妻子、母亲(她有一个女儿,并收养了另外七个孩子)、教师、偶尔的女主人、慈善家、不知疲倦的筹款人、女权主义者和多产作家的职责。她在40岁时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大地》,之后又写了令人震惊的39本书。"</p><p class="ql-block">Pearl S.Buck was a superwoman who did it all as a dutifuldaughter, wife,mother (she had one daughter and adoptedanother seven children), teacher, occasional hostess,philanthropistindefatigable fund-raiser, feminist and prolific writer. She published her first novel, “The Good Earth,” at the age of 40, then went on to write an astounding 39 books.</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6NOV. 17, 1996 Los Angles Time The Good Woman of Chinkiang : PEARL S. BUCK</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视频《Meet Pearl S.Buck》(遇见赛珍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梅尔夫·格里芬对赛珍珠的电视采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西弗吉尼亚大学的电视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些照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摄于1945年11月27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摄于1948年7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摄于1949年4月24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摄于1949年4月24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在欢迎之家与两位孩子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953年6月29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1959年8月3日在书房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摄于1960年12月24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赛珍珠(左)和著名演员路易丝·雷纳正在为中国紧急救援委员会发起的百万美元赈灾行动制定计划。</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赛珍珠与欢迎之家收养的一个孩子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摄于60年代晚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摄于1972年1月16日,一个月后尼克松总统率美国代表团访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