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蟠龙山长城风景区位于具有燕京门户之称的密云古北口镇,建于1680年的古御道镇域内长城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司马台长城组成。</p> <p class="ql-block">蟠龙山长城地势险要,素有“南控幽燕、北悍肃漠”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全长5公里的长城上密布着19座敌楼,将军楼和24眼楼是这段长城的建筑精华。</p> <p class="ql-block">田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部分歌词诞生于此地。据史料记载,蟠龙山长城是迄今为止中国长城中战争发生次数最多的长城,中国军队在这儿用生命谱写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慷慨悲歌。</p> <p class="ql-block">1933年3月,田汉随当时的上海800人慰问团来到古北口抗战前线慰问,在古北口住了23天,感动于爱国将士奋勇杀敌的事迹,他写下一首《古北口长城诗》,随后发表在上海《申报》上。此后田汉为《风云儿女》所作“万里长城诗”,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义勇军进行曲”,其内容正是这首“古北口长城诗”的后半部分。”</p> <p class="ql-block">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有"京师锁钥"之称。自古以来古北口因其蟠龙山,卧虎山两山双峰壁立,潮河,汤河穿镇而过被誉为"地扼襟喉通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辽、金、元、明、清这五朝,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因此长城的作用突显得尤为重要。1933年,当日本侵略者把魔爪由东北伸向华北的时候,中国军队进行了著名的长城抗战,为古老的长城谱写了新的悲壮篇章。素有"京师锁钥"之称的长城要塞古北口,成为长城抗战的主要战场。1933年3月10日到5月14日,古北口抗战在此进行。据说国军伤亡了4000余人,其中360余名阵亡将士遗体合葬于古北口长城脚下,现建有古北口阵亡将士墓。</p> <p class="ql-block">将军楼地处蟠龙山的制高点,是设置指挥机关的地方,楼呈正方形,宽10.10米,南北各有四个箭窗;东西各有三个箭窗;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在著名的长城抗战中,敌我双方争夺的最激烈的就是将军楼。</p> <p class="ql-block">蟠龙山长城在所有开放的长城中,是唯一未经人工修缮而保持历史原貌的古长城。</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眼楼是蟠龙山长城东面最后一座敌楼,与将军楼遥相呼应。二十四眼楼共有三层,一、二层四周各有三个箭窗,顶层周围是垛口。它一共有24个瞭望口,在长城建筑史上并不多见,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眼楼也是古北口长城段的尽头。二十四眼楼是一座建筑奇特的敌楼,它的西北部已塌毁,只有东部和西南向的墙还在那里坚固的挺立着。因为原来四面共有二十四个箭窗而得名。此楼地势高耸,东接金山岭,西望卧虎山,由于战略地位重要,因此修得特别高大独特。</p> <p class="ql-block">蟠龙山长城是一个保留原貌的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充分体现修旧如旧的保护理念,残垣断壁,展示出了历史的沧桑,抚摸古老的长城,迸发心灵的触动,深感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时光穿越,仿佛回到六百年前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蟠龙山长城在古北口长城的中段,与卧虎山长城、铁门关、水关长城同时构成了古北口长城防御的核心。在戚继光修建的明代万里长城中,这段长城敌楼和城墙的形成最富有变化,景观也最为壮美。这里敌楼林立,顺山脊走向,连绵起伏,好像几条巨龙环绕盘踞在山顶。无论在军事学、建筑学和艺术等方面,蟠龙山长城都有着很高的考察价值。</p> <p class="ql-block">而长城城墙连接的烽火台,也失去了往日的雄伟,城砖风化得很厉害,烽火台有的地方已经残缺不全。</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段古朴的长城上眺望远方,景色壮观辉煌,令人感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比起其它长城,蟠龙山长城则如长龙游走于群山之巅,吞云吐雾,一直连到金山岭长城。这里的长城登着轻松多了,可以用漫步走长城。脚下的蟠龙山长城,已经没有了巍峨的城墙,留下的只是山顶上仅供两人对面通行的土坡,偶尔在土坡上露出高低不平的长城砖。</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长城不再是蓄势待发的武士,而更像是饱经风霜的老人,卧在群山间,讲述陈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南控幽燕,拱卫京城,北悍肃漠,镇虏护民。 </p> <p class="ql-block">这里风景优美,雄关漫道的蟠龙山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盘于高山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