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丽的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内陆湖泊,是国际重要湿地,是一个像海一样的湖、一个会唱情歌的浪漫之湖、一个可以感知历史沧桑的湖、一个色彩丰富迷幻的湖、一个像鸟一样可以放飞心灵的湖、是一个富有情调,可以让游人浪漫云游的景区,这里是湟鱼的世界、鸟类的天堂、歌舞的海洋。它让许多游客留下了“青海湖归来不看湖”的感慨。青海湖,距离省会西宁市136公里,湖面海拔3196.62米,监测显示,青湖湖水体面积及水位连续15年呈递增趋势,2020年水体面积达4588.81平方公里,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344.31平方公里,水位上升3.65米,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平均水深约18米,最大水深约28米,东西最长约106公里,南北最宽约63公里,略呈椭圆形,湖岸线约长360公里。它就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上。青海湖是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的典型代表,是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被称为我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p> <p class="ql-block">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处我国西部干旱区,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三大区域的交汇地带,环青海湖地区地域辽阔,水草丰美,河流众多,湖的四周被祁连山系和昆仑山系的四座高山所环抱,是一封闭的内陆湖泊。是我省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地公约组织》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他作为世界著名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的场所,也是世界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唯一的栖息地,具有极其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鱼鸟共生系统。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已查明的鸟类225种、兽类4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二类保护动物36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有38种。分布有种子植物754种,表现为温性植被与高寒植被共存的分布格局。其高原生物多样性、代表性和特有性是其它湿地所无法替代的。现在,各位看到的红色建筑是中国鱼雷发射试验基地观测台。为了适应海军装备急需,1955在山西省侯马市兴建了我国第一个生产鱼雷的专业工厂--874厂,1965年,中央做出了在青海湖建设鱼雷试验靶场的重大决策,从此,新中国第一个鱼雷试验基地--874分厂,又称山鹰机械厂,军事代号“151”,矗立在了美丽的青海湖畔。巍巍日月山,碧碧青海湖,青海湖见证着热血儿女立足海防建设,奉献青春的艰苦创业历程。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的鱼雷事业,扎根高原,施展他们强军报国的才华。在20多个春秋交替中,党中央、地方政府给予了</p> <p class="ql-block">切的关怀与期望,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山鹰人圆满的完成了多型鱼雷数千条次的试验任务,他们的历史功绩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为海防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将永载我国海军发展的史册。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青海湖水位条件变化和鱼雷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八十年代中期,国家决定撤销874分厂。1984年,中国第一个鱼雷试验基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光荣退役,在服役的20年间成功试爆了4300多枚鱼雷,为海军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湖面上这座二层小楼依然诉说着基地曾经的光辉风貌,我们以它为基础建立“中国青海湖鱼雷试验基地博物馆”,见证中国国防不断强大的光荣历程,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经过青海湖人对展馆的不断打造与开发,它已成为高原明珠上一个闪亮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海湖中有一种特有的生物--“青海湖裸鲤”,也叫湟鱼,被称为青海湖的精灵,是中国五大名鱼之一。青海湖是高寒微咸的湖,湖中饵料较少,所以它的生长期非常缓慢,长成一斤,需要十年的时间,每年的5-8月份,成千上万的湟鱼会集中在青海湖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带,为繁衍后代,为延续生命,他们要走过一条非常艰辛的路,这条路长达上百公里,他们要逆流而上,回到自己曾经出生的那条河流去产卵,形成了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独特壮观的自然景象,这就是非常著名的湟鱼回游,中央电视台连续四年推出《湟鱼洄游季--探秘青海湖》大型新闻直播节目,将全国观众视角带入了青海湖,湟鱼资源日显珍贵,省委省政府</p> <p class="ql-block">了保护这一珍贵资源,从1994年底开始对青海湖实行“封湖育鱼”措施,10年一期,通过加大土著鱼类增殖放流力度、人工孵化技术攻关、产卵场地的建设、人工增殖放流、渔政管理设施的投入以增加湟鱼资源。今年年初,青海省政府启动了青海湖第六次封湖育鱼,青海湖裸鲤资源量较80年代封湖之处增长了38倍,从2002年的2592吨增加到2021年的10.85万吨,裸鲤资源量逐步恢复,这为青海湖保持水鸟鱼生物链的完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青海湖流域共有鸟类271种,国际I、II级重点保护鸟类37种(I级7种,如黑鹳、金雕),每年有近46.2万只鸟在这里栖息繁殖,是中亚至印度,东亚至澳大利亚国际水鸟迁徙的重要节点和青藏高原水鸟的越冬池,每年在青海湖繁殖的斑头雁种群达到全球繁殖种群的30%。青海湖流域共有兽类6目15科30属39种,占全国兽类总种数(461种)的8.46%。(中国特有7种:普氏原羚、白唇鹿、野牦牛、荒漠猫、松田鼠、红耳鼠兔、狭颅鼠兔,国家I级6种:雪豹、普氏原羚、野牦牛、白唇鹿、藏野驴、马麝)在青海湖畔生活着一种世界极度濒危的偶蹄类动物——青海湖的旗舰物种,普氏原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04年成立普氏原羚保护站,该站是我国唯一一个普氏原羚救助、人工驯养繁殖的保护站,数量由2004年的257只增加到了2020年的2700余只。这与我省生态环境改善、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措施是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的,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青海湖生态保护是以青海湖自然保护区为主要载体,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是1975年我省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2007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全国示范自然保护区,同年,为进一步保护青海生态环境,解决保护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立“青海省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负责青海湖景区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全面建设生态青海湖。国家相继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草还牧”等工程,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青海湖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青海湖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体面积逐年上升,植被逐渐恢复,许多萎缩的湿地又恢复了生机。2007年启动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规划》,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效果,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青海湖景区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以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建设和绿色发展为重点,推进青海湖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构建青海湖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优秀生态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平台(即“一屏六区一平台”战略),争当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的“头雁”和典范,为建设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础。青海湖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交汇于此,历史文化璀璨夺目,这里是昆仑神话中西王母和穆天子相会的地方,文成公主在这里留下了汉藏和亲的动人画卷,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这里留下了最后的身影和脍炙人口的诗作,《在那遥远的地方》和《金瓶似的小山》从青海湖畔唱响世界,这里连续18年成功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亚洲级别最高和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保护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义务和责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生存基础,为传递和践行青海湖生态环保理念,青海湖景区启动了“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我在青海湖畔有棵树”、“与爱同行”青海湖迎新年徒步活动、“环青海湖超级马拉松极限赛”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多形式、多角度、多维度的传播了青海湖生态保护理念,带动了以社会团体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保护青海湖的宣传和实践中来,引导社会大众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营造了生态保护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呵护的良好社会风尚。2021年6月8号,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青海人民亲切关怀和深切厚爱,再次踏上青海高原,来到了青海湖西北岸的大天鹅和黑颈鹤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仙女湾,仙女湾是青海湖最大的湿地之一,距离刚察县16公里,距离西宁205公里,在那里,总书记强调,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不断拓展。因此,作为环湖儿女,我们将保护青海湖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全面加强青海湖水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讲好“青海湖故事”,展现“青海湖风采”,依托青海湖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精心打造青海湖这张金名片,努力实现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青海湖永远碧波荡漾,让“大、美、净、好”成为青海湖永久的靓丽名片,让美丽的青海湖成为我们永久享受的财富和宝藏,让青海湖在绿水青山间绽放出新的姿态。最后,在这里代表青海湖景区的所有工作人员祝各位贵宾身体健康、吉祥如意、扎西德勒!(文:由靑海湖景区提供的,谢谢合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