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要建设需求,随时出差到鲁北到通辽。记得有一次去鲁北出差,住在莫图姐姐所在的招待所,姐姐很能干,每天都要将招待所的床照被罩洗一遍,对我们也很热情。和我一起去出差的两名拖拉机司机,我们三个人去站前饭店吃饭,吃的是馅饼,那个时候馅饼一毛钱一张,我们三个人每次每人吃十张,三个人轮流花钱,正好出差补助每天一元钱,够我们三个人顿顿吃馅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照片是2019年7月10号集体户成立40周年在村里的留影,照片中的道尔吉已经不在了。</span></p> <p class="ql-block">在基建上工作还是比较自由的,没事了,我就到集体户和胡日查在一起。这一年冬天,我和胡日查两个人赶着牛车去牧铺看放羊的丽娜,给她送去了肉和粮食,但是她对这件事已经忘记了,她说只记着老特去过。每个人的记忆都不可能是完整的,只能记住印象深的或者是有特殊意义的,我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有一次是和几个女生一起炒炒米,有王秀兰,王宗岭等人,我们把在集体户煮好的炒米带到新农村碾房,和村民借了一条驴开始制作炒米。把煮熟的炒米放在被火烧红的细沙子上,瞬间迷子一个一个全部爆裂,用特制的筛子捞出来后放在碾子上碾压,炒米就生产出来了,非常香。我到现在还保持着吃炒米的习惯,昨天还收到了图门寄过来的炒米奶皮和奶豆腐。这几年我吃的炒米一直是他们两口子负责供应,感谢你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张照片是我们在村里蒙古包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被任命为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参加了五区林业工作会议,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区的管理体制,当年扎鲁特旗东南三个公社道老杜公社,白音忙哈公社公社,前德门公社通称为五区,道老杜是中心,道老杜中学是三个公社中的唯一一所中学。现在这种区的体制可能已经没有了。</p><p class="ql-block">跟随会会议到三个公社各个大队考察林业种植,每到一地都要讨论当地的树木种植情况,我们大队在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也有的代表对我们对树木种植提出的批评,我还进行了反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张照片是我们下一届的知青同学集体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草原地区根本就不适合栽树,在我们村南面沙窝里,有很多古老的老榆树,每到冬天的时候,我们都到里面去砍这些老榆树,集体户用来取暖。当地的村民永远都是用牛粪来取暖,现在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70年代,在内蒙古草原基本处于原生态草原时期,马羊骆驼牛都处在自然放牧和轮牧状态,根本没有任何的人工饲养。我们村里的村民世世代代用牛粪取暖,牛吃的全部是青草,排泄出来的粪便也是青草消化后排泄的,特别是冬天草都是干的,牛排泄出来的也是成块的一坨子,因为寒冷排泄物瞬间就结冻了,我们用牛车把结冻的排泄物拉回到村里,堆成高大的锥子状,经过春天的风化,使排泄物彻底干枯,就可以用来取暖和做饭的用了。</p><p class="ql-block">牛粪取暖火很旺,瞬间可以烧红炉筒子,热得快,凉的也快,村民都习惯坐在炕头上点燃牛粪熬奶茶,我们是用来烧炕取暖。有时候牛粪不够了,就需要去南面的沙陀里砍松木树枝,拉回来取暖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我们集体户成立40周年在村里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去之前,集体户还有大约十名天津知识青年,到1975年的时候,他们大多数都回家不来了。天津知青年来自大城市,他们的生活比较散懒,也不愿意出工劳动,有时候他们也去老百姓家偷鸡摸狗,所以和村民以及生产队矛盾很大。实际上天津知青年很值得同情,他们远离亲人,远离城市,来到了草原深处,语言不通,再加上生活习惯的格格不入,他们自暴自弃,有的就干脆不来了。我们去的时候老鄂和王姐已经结婚,新农村还给他们分了一套两间房子。还有刘姐和赵哥两个人正在谈恋爱,后来王姐有个指标去天津上中专,刘哥分配到了旗粮库,两个人因此分手了。</p><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打听天津知青那些人的情况,始终没有他们的消息,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