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雷锋塔

弄潮儿

<p class="ql-block">  西湖有新趣,阁下可知否? 随我同逍遥,意下可一游。 </p><p class="ql-block"> 说起西湖新趣,新雷峰塔是绕不开的话题。 雷峰塔原为吴越王妃所建,位于西子湖畔夕照山的雷峰上,依山傍水,1924年突然倒塌。鲁迅先生还为此撰文,在先生看来雷峰塔应该倒掉,还不仅在于它破破烂烂的外观,更主要是在它象征着封建的幽灵。在民间故事中,雷峰塔是法海镇压白娘娘的地方,象征着封建权势对自由心灵无情的摧残。</p><p class="ql-block"> 再过两年,距雷锋塔倒塌整整一百年了,依我所见, 作为封建权势的象征意义渐渐烟消云散,作为文化符号的建筑本身却需要传承甚至重建,2002年杭州市政府本着与时俱进的理念在原址重建雷峰新塔,意为何在?且去探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哇塞!老远就望到了这个大家伙:高71米,由下至上依次为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地下二层,外观五层,飞檐翘角,铜瓦风铃,俨然一座气宇轩昂的大宋佛塔。新塔门票40元,买票入景区,抬头仰望金碧辉煌的新塔雄姿,踏上自动扶梯,直上雷峰,恍若面圣如来“冲天百尺,耸汉凌空”的西天灵鹫,忽儿又置身在现代气派的商厦里,古今轮回稍纵即逝。进入宝塔,只见台基下二层用不锈钢架镶嵌的玻璃框罩住了老塔遗迹,在断墙残垣的废墟堆上到处可见游客扔进去的钱币,是供奉给白娘娘的吗?早已人去楼空,为自己求福的?似乎有些牵强,娘娘不在,何求之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虽然空塔一座,但心中的女神还在,怎能不触景生情呢!这也许是保留遗迹的用意所在,也是蕴含在一堆废墟上的苍桑。地宫的四面屋顶裸露着粗大的钢樑和钢筋水泥立柱,着意的粗矿和不修边幅的结构更容易体现出建筑的张力,“营造法式”里绝对没有先例,也是纯粹古建筑设计者想都不敢想的。踏上由汉白玉做围栏的台基上,使人感到浓重的旷世气派,步入一楼大厅,(对不起只能称其大厅了,因为塔内很宽敞)只见中央两架玻璃观光电梯前排起了长龙,拽着铮亮的不锈钢拉手,如果有爵士乐的节奏熏陶一下,足够摩登。二、三、四层内墙分别展示西湖十景,白蛇传等绣图和雕塑,其用意不言而喻。上得顶层外挑平台,眼前豁然开朗,上下天光里烟波浩渺的西湖奔来眼底,往东看去玉皇山林掩映下端坐着千年古刹净慈寺,“桂殿兰宮,列冈峦之体势”,伴随着南屏晚钟悠远肃穆的回音,身披夕阳更显得苍茫雄浑;在古寺的后面,晚风吹拂下满山遍野的松涛里,忽隐忽现的綉闼雕甍是万松书院,也许真的可以追寻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足迹,至于玉皇山背后的山麓丛林里有着梁祝十八相送到长亭的乡野小径,是无法目及的,只能用心去揣摩;往西南弥望的是“双峰插云”的空灵和壮美;而西北方朦胧的天穹下宝俶塔孑然一身洪荒到老的千年守望;往北远眺的是湖滨后面现代化杭城的影影绰绰,如同脚下的宝塔,不仅代表了历史,还显示了当今,甚至展望着未来 ,不是吗?否则G20峰会怎会落户在此。碧波万顷的西子湖是杭州政府引钱江和西湖对流,告别了发绿呆滞的昨天,越来越清澈可人,正所谓“问湖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离开景区,沿着湖堤一路北上,走走停停,不时回望,期待着雷峰夕照的盛况出现,果然夕阳西下,塔影横空,想起元人尹廷高有诗:“烟光山色淡溟濛,千尺浮屠兀倚空。 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我想,不管新塔如何推陈出新,精髓是永恒的。</p><p class="ql-block"> 鲁迅虽然认为雷锋塔应该倒掉,但时过境迁,如果他还活着,也不会反对重建的 ,因为他历来主张“拿来主义”。他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以为,没有拿来 ,雷锋塔也不能成为新雷锋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