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氏作述祠,位于陆川县滩面镇上旺村李旺自然村,创建于清朝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祠堂,是陆川活桃族九世新圃公提议,八世黄溪公修建而成。子述父作,取其义,得名李氏作述祠。</p><p class="ql-block"> 本是述前作后,何不是“述作”而是“作述”?是长幼有序,尊重长辈,还是强调“作”的重要,告诉后人空谈无益,实干方能成事的道理?似乎都是。要不,不会起一个既直白又不直白的祠名。</p><p class="ql-block"> 祠堂大门对联以祠名作述冠首“作逑延世德,述继衍宗风”,告诫子孙不忘祖德,传承和发扬传统优良宗风。对联言简意赅,字字珠玑。</p><p class="ql-block"> 祠名和大门、大厅对联以及门额题字,均出自族中十四世裔孙金荣(字)石汉(号)品珊之手。时年,其承蒙“钦点候补县令”殊荣,正处功成名遂,踌躇满志之时。县令官阶七品,清朝时期全国县令数以千计,可其中钦点者,凤毛麟角,寥若晨星。据说钦点县令需具“三头”,缺一不可。即一是笔头(文章好书法好),二是口头(表达能力强),三是唛头(形象好、气质佳)。 学识超群、才华横溢的他,不仅为祠堂名起得好,对联拟得好,且书法也好。对联字体楷书,稳重端庄、雄浑大度。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其真迹未能保留下来。但其激励、教育、启迪后人的作用,并没有因为其真迹的湮没而消失,通过口口相传,反而更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供奉祖宗,是祠堂的一大功能。每年的除夕、大年初一是祠堂最为热闹的日子。一拨拨携老带幼的人群,纷至沓来,进门槛,过地坪,上台阶,经二厅再上台阶进入大厅,一种春风得意、步步高升的感觉伴随一路。万事德为本,百善孝当先。崇祖敬宗,不忘根本,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岂有“福神”不眷顾之理?这是因果,是天道,而不是感觉。</p><p class="ql-block"> 摆上供品,点烛、燃香,斟酒、倒茶过后,面对列祖列宗的牌位肃然而立。此刻,肃穆的大厅宝烛生辉,炉香氤氲,淡淡的烟雾伴随着人们浓浓的情思,默默地与祖宗穿越历史时空的心灵对话……</p><p class="ql-block"> 供奉祖宗,有人认为是一种形式。其实不然,它是崇祖敬宗,不忘根本,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珍惜身边人的教育课,是心灵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青砖黛瓦,流檐翘角,质朴无华,肃穆庄重的李氏作述祠,还是村上的“最高学府”。民初,族老在祠堂两厢创办了“合群小学”,聘请优秀教师培养后代。当年,不少异姓乡邻慕名将自己的子弟送来该校就读。由此说明先辈对教育的重视和“以邻为善”,“以和为贵”的包容友善的博大胸怀。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李旺分校,继续为国家培养人才作贡献。从合群小学到李旺分校的百余年里,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p><p class="ql-block"> 2016年分校迁移新址,完满完成了其文化教育的历史使命。然而,其“祭祀祖先,理法规范得以实现和族人议事”的功能与作用仍在。</p><p class="ql-block"> 李氏作述祠,宗亲心中永远的圣殿,它象一位巨人,从历史深处走来,静静地伫立在村子的中央,见证着黄溪公后裔的发展与辉煌。悠悠岁月,凝重了他的气质,也沧桑了他的容颜。</p><p class="ql-block"> 宗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地方,一个宗族形象标志的集中体现,保护好宗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