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并享受新生活 共情且讴歌小人物

刘宁生

<p class="ql-block">《小冯的故事》主角小冯</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读小娟同学的文字,是近几年自媒体兴盛后开始的。虽然大学毕业后作了一辈子的文学编辑,并且作为作者,她自己也写过不少东西,以前的,我还真没读过。</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小娟同学的文字不是“高大上”的那种,不涉及重大题材恢弘叙事;全是身边见闻生活琐事,会吃的会喝的会玩的会睡的主,都是她作品中的角儿。连她自己父母关于党龄荣誉身份的互相嫉妒心理和因此产生的有趣纠葛,也巧合得恰到好处读来可爱可乐。小娟同学行文四分随意,三分趣味,二分幽默,一分轻松,全凭语言的功夫。有几次我试图向别人口头转述她的文章写得如何好看好玩,结果未见对方出现我期待的反应,就才知道故事情节可以转述,文章是不可以转述的。只好说 “还是你自己看吧,文学是文字的学问”。</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其实这样说是狭隘的,至少很不周延。文学还真不只是文字的学问。文字的学问,咱老祖宗称“小学”,与 “经学” 相对。成于先秦的古代诗歌总集《诗经》被列入 “十三经”,但被认为重要学术文献的《说文》《尔雅》历来不在经学范畴。原因在于文学反映了对生活观察体验的过程和结果。尔后记录下来的文字,只是书面文学的最后一道工序。小娟同学用她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并以她个性的感觉体验生活,过滤出来的已经不是我们常人眼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七色生活要素折射出来的人性的光华:纯真,质朴,善良,自信,积极,可爱,还有趣。</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小娟同学近作《小冯的故事》,写的是当代中国的 “小人物”,她家雇佣的钟点工小冯。十九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普希金、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契柯夫笔下的 “小人物”,虽有爱心和人格正义,多数卑微可怜,令人同情。小人物的故事不同,读起来都一样很沉重。睡眠不好以后,睡前时段我是断不敢读这类作品的。</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时忽发奇想,文学批评史里似乎没有 “大人物” 的概念,是因为 “大人物” 在文学作品中是正常现象还是必然现象?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西方文学的源头都是大人物文学,即史诗里的各种神。华夏也不例外。前面提到的《诗经》应该是后来的事。文学一旦从神转为人,似乎就偏爱小人物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小冯的故事》我是清晨醒来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里读到的,仿佛正在与太阳一道升起的人们所沐浴的温暖阳光。她以短短的篇幅展示了一位热爱生活、幸福快乐的普通人,或者说,在世俗的眼光里并不算普通的普通人,因为是来自大西北讨生活的 “钟点工”。我能体会 “钟点工” 和 “住家保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家请了一位安徽小保姆看了四年女儿。刚到美国的那几年我自己当过别人的 “钟点工”。最近这七八年,因为父母的需要,也接触过不少于十个钟点工、住家保姆或护工。</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一个侧面看,在现代都市南京,与我们这些自称 “南京人” 的人相比,小冯拥有的其实很少。在西安城三百公里以外的那个叫做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的小山村,她更为清贫。而另一方面,她显得非常富有,她有 “不是见了你以后突然冒出来的,不是一笔带过的敷衍笑”,有 “像是山里来的黄莺” 般 “清亮的” 歌声,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将来我老了,就回到村里去,我有了养老的钱,还有萨克斯”。我有时觉得,我们这些物质生活胜于小冯的人们,精神上倒不那么充实。我们有时显得猥琐、懈怠、自卑,甚至非常的失望。虽然我们可能有小楼,至少有大楼的一部分,小楼大楼里可能也有萨克斯,但可能更多的是名贵钢琴。所以,我由衷的敬佩与羡慕小冯,似乎值得同情的是我自己,不管我是否可以在任何一种文学范畴里定位为 “小人物”。</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一切,都是我从小娟同学的字里行间读出来悟出来的,源于小冯的人格魅力,也源于小娟同学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诠释生活的作品魅力。就连小冯10岁时独自进大雾弥漫,连一条牛都能摔死的凶险的大山里割草,通常被描写为“水深火热”的生活环境,也被小娟同学写得如诗如画:“她顺着鸟叫的声音走,顺着牛粪的气息走。” 不像是艰难地去割草,倒像在悠闲地踏青。</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有人较真儿说:能量是标量而非矢量,故能量只有高低与大小,没有正负之分。所以小娟同学很少涉及所谓“正/负能量”的内容。这一篇我倒是读出了一丝淡淡的“励志”感受,但没有一丁点儿鸡血的腥气味儿。小冯不是传说中的“成功”典型,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却被她演绎的纯真可爱,丝毫没有戾气。文学中若真是要用“正/负能量”的概念术语,也大可不必介意物理学家怎么说。正能量无非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人性中光明的一面,与物理学无关。</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因为阅读后舒服,照我的标准,《小冯的故事》睡前时段也可以读,读了以后心安气缓。</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据说法国作曲家柏辽兹这样评价萨克斯🎷:“萨克斯的主要特点是音色美妙变化,深沉而平静,富有感情,轻柔而忧伤,好像回声中的回声、在寂静无声的时刻,没有任何别的乐器能发出这种奇妙的声响。”如此说来,小冯独具慧眼地选择萨克斯作为中年钟点工的高起点乐器,学习识见简朴演奏最基础的曲目,应该不全是为了宣泄快乐和自信,还应该有淡淡的忧伤。只不过表达得深沉而平静。</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小娟同学在私聊时说到创作动机:“我没见过珍惜这样一份我所不能承受的幸苦工作,许多人做这个都是处于无奈。所以感动”。我接着她的话补充:“热爱生活才是励志的本质,只有热爱了才会珍惜。也许我们这些俗人只热爱舒适珍惜舒适,或者权力、金钱别的什么,但肯定不是生活”。200天以前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物件儿叫 “萨克斯” ,就敢上台表演萨克斯独奏曲《这条路我们一起走》,不是为了高考加分,也不是为了考萨克斯十级,更不是为挣演出费,就是喜爱吹萨克斯!人活到这份儿上,如何能不珍惜这个意义上的生活?!</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一为小冯</p> <p class="ql-block">点击阅读鄒小娟作品《小冯的故事》<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4lQ6FS7a7scUzpORb-Mr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小冯的故事》</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