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游览完位于西安易俗文化艺术街区的东邦哥怀旧情景式街区,又来到旁边楼上的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网上预约,扫码测温,免费参观。</p> <p class="ql-block">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简介</p><p class="ql-block"> 秦腔以其特有的地域风格和艺术魅力,卓立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历史上,它曾影响了很多地方剧种的产生。</p><p class="ql-block"> 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以保护、弘扬秦腔艺术为宗旨,以收藏、保护、陈列、宣传为主要工作内容。以翔实珍贵的戏曲文献、文物、图片和音像资料,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古今结合,向世人展示作为梆子戏鼻祖的秦腔艺术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其具有的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秦腔艺术。</p> <p class="ql-block">大秦之腔华夏正声一一秦腔历史文化展</p><p class="ql-block">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远古时期,长安(今西安)就是我们民族繁衍生息的沃土。原始先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创造出丰厚灿烂的民族文化。伴随着先民劳动和生活的乐舞活动,在周秦汉唐等各个时期的陕西地区得以流传。其中形成的秦腔,最终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戏曲艺术苑地中的一支瑰丽之花。</p> <p class="ql-block">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作为秦腔文化和秦腔艺术为核心的陕西戏曲集结地,是以弘扬和传承古老秦腔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区建筑面积约3300m²,共分为三层,馆内藏品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民国时期,时间跨度长达5000年。</p><p class="ql-block">秦腔艺术博物馆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秦腔篇》为准则,以保护、弘扬秦腔艺术为宗旨,以收藏、保护、陈列、宣传为主要工作内容,以翔实珍贵的戏曲文献、文物、图片和音像资料,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古今结合,向世人展示作为梆子戏鼻祖—秦腔艺术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其具有的极高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也是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内的一大特色,将数字手段与秦腔展品相结合,让参观者通过互动音视频,欣赏秦腔名家名段。拿起耳机,沉浸在浑厚的声音、粗犷的呐喊、震撼人心的气势中,深受触动,声临其境。另外,馆内互动式的装置让人爱不释手,趣味十足,可以沉浸式地感受秦腔文化!</p><p class="ql-block">秦腔,声振林术,响遏行云,唱得是古今故事,吼得是三秦大地真性情,提袖吼唱一两句,便是无拘无束之姿,有秦腔的地方一定有秦人,有秦人的地方就不能没有秦腔。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陕西人对于秦腔的热爱和情怀是渗透在骨子里的,通过出土文物展现戏曲发展的演化过程、通过模型展示各种各样的古代戏台建筑,乐器、道具实物展览,几十个蜡像戏剧人物经典造型,还有经典戏剧的资料库试听让参观者大饱耳福,多种科技手段让秦腔历史“活灵活现”,成为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课堂。</p>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秦腔,即乱弹。发祥于古秦地陕西,即今陕西、甘肃一带,由民间流行的弦索调演变而来。因演出时采用梆子击节,又名梆子腔,系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在中国戏曲音乐的两种体制曲牌体和板腔体中,秦腔最早创用了板腔体,也称板式变化体。</p><p class="ql-block">秦腔艺术兴于明而盛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其孕育发展过程中,深受周秦歌舞、汉代百戏、唐代梨园乐舞以及参军戏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是经过长期交流、融合而形成的戏曲剧种。</p><p class="ql-block">秦腔形成后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亦曾流行于山西、内蒙古、西藏等地。在陕西境内,因各地方言不同而形成了四路:同州梆子即东路秦腔、西安乱弹即中路秦腔、西府秦腔即西路秦腔、汉调桄桄即南路秦腔。在甘肃境内,因表演风格的部分差异而形成东、南、中三路。2006 年 5 月 20 日,经国务院批准,秦腔入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边玩边涨知识。</p> <p class="ql-block">边参观就可以听戏看戏。</p> <p class="ql-block">更适合小朋友玩!</p> <p class="ql-block">各地的戏楼各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功夫深的很呀!</p> <p class="ql-block">走近的时候才发现唱片在动,到跟前一听还有声音,播放着一部部秦腔戏剧,声音控制的刚刚好,只有走到跟前才能听到,这样也不会吵到其他正常参观的观众。</p> <p class="ql-block">西安现有三家秦腔艺术团体,分别是:</p><p class="ql-block">西安易俗社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1912 年由李桐轩、孙仁玉倡导,当时陕西各界名流及同盟会员 163 人共同发起成立。明确提出:“本社以编演各种戏曲,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该社创建伊始即以资产阶级民主制建立领导机构,设立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训练部。学生文化课归省教育厅管理,按同等学校统一考核。聘请秦腔、京剧名家任教练,培养了 13 期学员,约 600 余人。是一个将文化学习、戏曲教育及演出实践融为一体的秦腔艺术团体。易俗社以演出自己编写的剧目为主,成立 37 年间,共编写大小剧目 500 余本,享誉全国戏曲界。曾赴汉口、北平等地演出,影响极大。</p><p class="ql-block">1949 年后,第一次吸收女演员入社,并在第十四期招生中开始招收女生。1958 年,与兄弟剧团联合拍摄秦腔电影《火焰驹》。1959 年参加陕西省戏曲演出团进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演出之后,曾巡回全国 13 个省市演出。1960 年独立拍摄秦腔电影《三滴血》。1960 年,曾改为西安秦腔剧院一团。1979 年创作演出秦腔《西安事变》,在全国第一次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搬上地方戏舞台。</p><p class="ql-block">100 多年来,创作、改编、移植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和荣获国家级大奖的优秀剧目。该社由历届学生组成阵容十分强大的演出队伍,在西北乃至全国影响极大。部分毕业生分布于西北各地,成为各剧团的骨干力量。文化体制改革中改为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易俗社分公司,现为西安演艺集团易俗社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西安三意社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1915 年由民间艺人苏长泰创建,初名长庆班,1921 年改名为西安三意社。创建之初,除招收培养学生外,大量聘请秦腔名家搭班演出,深受欢迎,成为西安当时最上座的班社之一。随着第一期学生出科,与成年演员同台演出,逐渐采用“师兄教师弟”的传艺方式,从此代代相传。苏长泰病逝后,善于经营的耶金山继任社长,该社进一步兴盛。1938 年发生分社风波,大学生自组成立集义社。1940 年又分化出光义社。</p><p class="ql-block">该社除演出秦腔传统剧目之外,还积极创排新剧目,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1951 年,部分演员支援西藏秦腔剧团。1956 年, 63 人支援组建白水县剧团。1958 年部分演职员参加拍摄秦腔电影《火焰驹》。1960年,改称西安秦腔剧院二团。</p><p class="ql-block">三意社在演出风格上注重保持秦腔传统特色,这不仅体现在其演出的传统剧目上,还体现在其新编、移植的剧目中。百年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享誉西北的优秀人才。文化体制改革中改为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三意社分公司。现为西安演艺集团三意社有限公司。</p> <p class="ql-block">陕西省戏曲研究院</p><p class="ql-block">前身为 1938 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该团以秦腔等形式创作演出大量现代剧目,发挥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历史作用,被陕甘宁边区政府评为“文艺工作特等模范”。1952 年该团扩建为西北戏曲研究院。1955 年与陕西省眉户剧团、秦腔实验剧团合并组成陕西省戏曲剧院。1980 年改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p><p class="ql-block">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西北地区唯一所集研究改革、创新实验、示范演出、戏曲教育于一体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下设秦腔团、青年团、眉户碗碗腔团、小梅花秦腔团及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演员演奏员培训基地。该院一方面吸纳西北地区著名演员加盟,一方面积极培养新的各类戏曲人才。演出阵容强大,拥有一大批秦腔名家以及“梅花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p><p class="ql-block">建院 83 年来,积累了一大批具有深远影响和荣获国家级大奖的优秀剧目。自 2007 年 10 月推出以“经典性剧目,高水平演出,公益性票价”定位的“西安天天有秦腔”活动。曾出访德、法、美、日等数十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在国内外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可以真敲哦!</p> <p class="ql-block">展馆的三层、四层是国剧正源艺术大成一一秦腔艺术展</p><p class="ql-block">深受汉代百戏、唐代梨园以及歌舞戏、参军戏等的影响,又吸收、借鉴了杂剧、弋阳腔、昆曲的艺术表现手段,经一代又一代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人的艺术实践,秦腔艺术形成并迅速向外发展,成为其他地区梆子声腔剧种产生的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之后,秦腔艺术得以迅猛发展,以丰富多彩的剧目,独具魅力的音乐唱腔及表演,深受海内外观众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三层是行当和表演介绍,用数十个腊像将秦腔的行当形象展示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生行包括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等。</p><p class="ql-block">须生:又称胡子生,是最能体现传统秦腔艺术特色的一类行当。大多扮演中年、挂黑髯口的男性角色。既重唱功,又重做表,且有时还扮演扎靠的角色(靠把须生)。表演要求庄重、洒脱,唱念做并重。</p><p class="ql-block">老生:多指年纪高迈,挂白、麻髯口的男性角色。表演要求突出老态龙钟、练达持重,对髯口功夫有较高的要求。有时虽挂白三,但因扎靠,做派则不过分强调人物的老迈,要求动作稳健利落,善用各种把子功。</p><p class="ql-block">红生:勾红脸挂黑三绺须(个别挂白三绺须)为其重要标志,唱、念、做、打并重。表演讲究威武庄严,兼具儒将风度和武将气质。</p><p class="ql-block">小生:扮演年轻男性角色。包括文小生、武小生、雉尾生、贫生等。文小生有道袍生、官衣生等,主要扮演儒生、公子、年轻官吏等。武小生主要扮演青年武将或有武功的青年男子。雉尾生戴翎子,多扮演文武双全的青年男子,尤重翎子功。贫生,又称穷生,多扮演穷困潦倒的书生,表演上讲究突出其贫而有志的神态。还有一类戏份较少的娃娃生,扮演的多是未成年的男性儿童。</p><p class="ql-block">武生:擅长扮演身怀特技、武艺高强的人物,包括靠把、短打两大类。</p> <p class="ql-block">旦行包括正旦、小旦、花旦、老旦、武旦、彩旦等。</p><p class="ql-block">正旦:又称青衣旦,多扮演正面的中青年妇女。有青衣、花衫之分。青衣穿素褶,重唱功,表演要求端庄、稳重;花衫则多穿绣花对帔或凤冠霞帔,表演上突出人物富贵、大方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小旦:多扮演年轻女子。唱做并重,动作含蓄,神态温柔。</p><p class="ql-block">花旦:多扮演性格开朗明快或泼辣放荡的少女或少妇。唱腔花哨俏丽,表演妩媚艳丽。</p><p class="ql-block">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因身份、气质的不同在表演上或动作稳重,气度高雅,或动作迟缓、腰塌步小,强调历经沧桑、年老体弱的神态。</p><p class="ql-block">武旦:多指武艺高强的中、青年妇女。有刀马旦和武旦之分。刀马旦身扎大靠,戴七星额子,大多插翎子,表演重身段工架,舒展酒脱;武旦重翻打扑跌,要求敏捷矫健。</p><p class="ql-block">彩旦:多扮演言谈举止滑稽可笑的妇女。</p> <p class="ql-block">丑行以脸部勾画一块豆腐干似的白粉为标志。表演上突出幽默感,不重唱功,要求口齿伶俐,动作简洁。按照人物身份、年龄、性格等有大丑、小丑、老丑、武丑之分。</p><p class="ql-block">大丑:多扮演有一定身份、举止文雅、足智多谋的人物。</p><p class="ql-block">小丑:多扮演身世卑微或品格低下的人物。老丑:扮演心地善良或性格狡诈的老人。武丑:扮演机警、幽默又身怀绝技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秦腔脸谱起源于面具,是一种装饰性绘画艺术,是直接涂抹于演员脸部的图案,故称脸谱,是中国戏曲表演行当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尤以净角应用为多,生、旦、末、丑兼而有之。秦腔脸谱随剧种的兴起、发展而不断丰富演变,也随着秦腔的传播与流布影响了众多剧种。</p><p class="ql-block">秦腔脸谱内涵丰富,变化无穷,多为神话剧和朝代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秦腔脸谱是根据剧中人物性格特点而设计的,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和外在物体代表其内心和性格的表面化,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一眼便能识别出是哪类人。秦腔脸谱的构图分为整脸、碎脸、十字脸、川字脸、半截脸.三块瓦脸、四块瓦脸、旋脸等,绘制着色是在黑、白、红三色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成的,各种色彩代表了一定的人物性格与心理。</p><p class="ql-block">秦腔脸谱随着戏曲的繁荣保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以适应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情趣。</p> <p class="ql-block">四层展示的是秦腔剧目。秦腔剧目数量难以准确统计,传统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加工锤炼,很多成为流传广泛、深受欢迎的经典之作;现代题材作品贴近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反映时代风云与人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均能满足不同观众的欣赏需求。</p> <p class="ql-block">沿墙一溜台子上是存入剧目的一个个平板和耳机,墙面上是这几部剧的剧照和介绍。我试了一下,真能边看边听,非常棒!</p> <p class="ql-block">四层中间场地都是这种装置,装置一共有4面,每一面都有一副耳机和一个人名,拿耳机就可以视听到这个人的专辑。还有一个凳子供观众休息听戏 ,一举两得。这个多媒体是带视频的,清晰度不太高,但是屏幕小,差不多就可以了。</p> <p class="ql-block">秦腔名家。秦腔艺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艺术家。他们既是秦腔辉煌历史的创造者,也承担着传承、发展、繁荣秦腔艺术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秦腔音乐家</p> <p class="ql-block">著名剧作家</p> <p class="ql-block">剧本创作</p> <p class="ql-block">亲自体验视听效果,还真不错!</p> <p class="ql-block">整个展厅看完了,让人感概万千。因为博物馆是新开的,所以在展陈方面可以说是在全西安都能排上号,以后西安新开的博物馆都是这个水平就可以了,喜欢戏曲和秦腔的可以来感受一下,非常值得!</p> <p class="ql-block">走出秦腔博物馆,广场北端便是易俗百年博物馆外墙,上面是一组易俗社百年历史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从北口出来,右手边就是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同样是预约免费参观,只是有点累,且手机没电了,改天再来。</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东隔壁是历史悠久的西安易俗社剧场,再向东便是新建的易俗大剧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