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游览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区

虫娘

<p class="ql-block">一大早起来就赶到四院,给华民复查眼睛后,便乘公交车去往钟楼方向,今天的打算是去易俗社文化街区走走。</p> <p class="ql-block">公交车从东大街驶过,经过炭市街口,两边高楼林立,哪还有一点炭市街的原样,只有顶头的那幢已显低矮的那座楼才是我们熟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端履门,原来东北角的中山百货大楼已被这幢体量很大的楼宇替代,西北角的水果店等早多少年就已不见了踪影。</p> <p class="ql-block">钟楼邮局位置没变,但外观已翻修,既保留了原来的个性,又与周围建筑多了一些协调。</p> <p class="ql-block">北大街,这会儿已过上班高峰,街道很是通畅。</p> <p class="ql-block">世纪金花下沉广场,今天才知道,这家店已关门大吉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钟楼西下车,顺便在钟鼓楼广场转转……</p> <p class="ql-block">宜必思尚品酒店</p> <p class="ql-block">西安饮食界的老字号:同盛祥,清雅斋</p> <p class="ql-block">德发长饺子馆和东亚饭店</p> <p class="ql-block">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建于今西大街北广济街东侧,明万历十年(1582年)移于现址。钟楼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阁楼式建筑,面积1377 64平方米,建在用青砖、白灰砌成的方形基座上。基座下有高与宽均为6米的十字形券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陕西巡抚龚懋贤主持迁建西安钟楼,并写《钟楼歌》刊石嵌于钟楼内。</p> <p class="ql-block">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的建造时间稍早。鼓楼建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台基下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南北向券洞。西安鼓楼前后檐下分别悬挂两块匾额,匾长八米,宽三米六,蓝底金字。南为“文武盛地”,相传由清代陕西巡抚张楷仿乾隆御笔所书,北为“声闻于天", 由咸宁学士允宽所书。</p> <p class="ql-block">公安部门正在路边小广场举办“禁毒宣传进万家"主题活动。</p> <p class="ql-block">钟楼东南角的开元商城</p> <p class="ql-block">从钟楼向东走一点便看到位于方汇大厦一层的易俗文化街区南门,但十点才开放,保安小伙提示东门开的早,于是……</p> <p class="ql-block">钟楼书店正在整修,和钟楼邮局一样,它也属于文化街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钟楼书店简介:西安市新华书店钟楼书店位于西安市东大街西段,由原西北行政委员会建筑工程设计公司设计,建于1954年。西安新华书店1955年建成,设计师为沈元恺。建筑设计四层,外立面设计融合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典雅建筑风格于一体,设计有祥云、五星、和平鸽等浮雕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1955年书店开业时为全国较大规模的书店之一。钟楼书店于2007年确定为西安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确定为陕西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来到文化街区东门,果然稍等一会儿便让我们进入了……</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酒店,看这位置和外观,应该是四星级以上吧</p> <p class="ql-block">易俗社文化街区位于西安钟楼西北,东起案板街、南至东大街、西至北大街、北至西一路, 整个街区以西安古秦腔剧社-易俗社剧场为核心,由最外围的钟楼书店、钟楼邮局、中间的开放式美食街区、开放式方言广场、包括剧场在内的秦腔文化展示区组成。街区开辟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多个出入口。其他商业配套设施包含老字号商业街、开放式美食街区等,涵盖文化、餐饮、网红潮牌等多种业态。</p> <p class="ql-block">一层是西安五一饭店,那里包子的名气经久不衰,直至现在。二层三层是西安烤鸭店。</p> <p class="ql-block">同盛祥</p> <p class="ql-block">新中华甜食店,想起了那里的元宵。</p> <p class="ql-block">白云章饺子馆,原来在炭市街口东边,当年经常到那里去买羊肉饺子馅。</p> <p class="ql-block">白云章二楼是大香港酒楼,三楼上是西安饭庄。</p> <p class="ql-block">这家店名不熟悉,想必是后来火起来的,不算老字号!</p> <p class="ql-block">聚丰园饭店</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里走便来到方言广场,是这个文化街区的中心。广场北边是一座戏楼,大屏幕正在循环播放着一首陕西方言歌《长安夜》,不停地重复播,耳朵👂都听起茧子了。</p><p class="ql-block">易俗社文化街区,以百年易俗社为核心的秦腔文化展示区,包含有易俗大剧院、易俗社剧场、易俗社百年博物馆、室外戏台等建筑,融合秦腔艺术展演、秦腔博物馆群落、戏曲文化创意为一体,通过“馆、展、演、商”四位一体的展现方式,更好地展现了古老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现代文化街区的时尚气派;游客可以在博物馆里游览,看珍藏的原创剧本手稿如何讲述文化剧社的厚重历史;也可以步入易俗社剧场内,观看经典剧目,感受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紧靠易俗社剧场的是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陕西人对于秦腔的热爱和情怀是渗透在骨子里的。这里是新建的秦腔博物馆,以翔实珍贵的戏曲文献、文物、图片和音像资料,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古今结合,向世人展示作为梆子戏鼻祖的秦腔艺术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通过出土文物展现戏曲发展的演化过程、通过模型展示各种各样的古代戏台建筑,乐器、道具实物展览,几十个蜡像戏剧人物经典造型,还有经典戏剧的资料库试听让参观者大饱耳福,多种科技手段让秦腔历史“活灵活现”,成为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一个课堂。</p> <p class="ql-block">街区内商铺酒店十点才正式营业,博物馆也是十点才开放,我们便在广场周围转起来了,耳畔不停迴响着《长安夜》旋律……</p> <p class="ql-block">调皮滴华民跟街区每个卡通娃娃都要来一张,童心未泯哦,……</p> <p class="ql-block">这座楼二层是青曲社,三层是福星剧场。青曲社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一个相声社团,成立于2007年。主要成员为相声演员苗阜、王声。社团以西北五省资历最深的老艺人(郑文喜、郑小山、张常泰、张常锁)为首,以收纳的年轻力量为主体,在老曲艺精髓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已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社团成员有专业的曲艺演员,也有在校大学生。大家都有感于喜爱的传统曲艺渐渐走向没落,绵延百年之久的宝贵艺术已和大众的生活渐行渐远,专属于我们的韵味和旋律,正一点一点的在时间中消磨殆尽。作为曲艺的爱好者,想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继承,传播,发扬,为我们所喜爱的艺术尽一份绵薄之力。顾名思义,青曲社取“青云直上、曲故情长”之意。对于传统曲艺,这些人在继承、传播、发扬的前提下,希望能发挥年轻的优势,努力让相声、曲艺这些传统的艺术在年轻人中流散开来,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受众人群各方面让曲艺年轻化,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通过这些努力,让这流传百年的艺术形式在新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结合点,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方言广场边楼上的大彩旦造型,甚是醒目,走到哪里都看得见。</p> <p class="ql-block">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1912年辛亥革命之际为唤醒当时民众的民主革命精神,由李桐轩、孙仁玉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创立的秦腔科班。1924年,鲁迅受邀赴西安讲学,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五次在易俗社剧场观看秦腔,并赠匾题字“古调独弹”。</p><p class="ql-block">百年易俗社,与莫斯科大剧院、英国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易俗社是秦腔文化的特有品牌,也是西安乃至陕西的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转到易俗社剧场。今天是中国秦腔艺术节的最后一天,各地秦腔界人士齐聚一堂,正在举行高峰论坛。原想进剧场看看,因为不是人家邀请的嘉宾,被礼让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转到青曲社负一层,无奈还不到营业时间,只能在外围先看看。</p> <p class="ql-block">青曲社一层一进门是很宽敞的门厅,走到里面是小易造物,外面看了一下,应该是卖儿童玩具之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三D打印巧克力机,第一次见到</p> <p class="ql-block">制作花样棉花糖机,也是第一次见到</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十点了,一层大厅有滚梯直下负一层……</p> <p class="ql-block">摘一段关于东邦哥情景式文化街区的介绍:</p><p class="ql-block">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毫无疑问,西安东大街留有很多老西安的文化记忆,如历史悠久的钟楼书店、代表时尚的唐城大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大街是西安繁华之所在,每一个到西安的人都要到东大街去触摸这座城市的脉搏。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城市时尚中心的南移,东大街改换了面貌,记忆中的繁华渐行渐远。直到易俗社文化街区重新开业,西安饭庄、西安烤鸭店、五一饭店、白云章饺子馆、同盛祥泡馍……老字号的美食陆续亮相,而最热闹的打卡地之一就是东邦哥情景式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易俗社文化街区在地下开设了东邦哥情景式文化街区,以虚拟人物——东邦哥的生活情景为轴线,还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安人的生活场景。一进入街区,一股扑面而来的怀旧气息令人陶醉,小学老教室,供销社式的小卖部,滚轴溜冰场,14寸黄河电视组成的电视墙,还有从西门开往火车站的1路电车,一瞬间把人们带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西安城。</p><p class="ql-block">这里还还原了东邦哥的家,旧式的沙发,旧式的床,旧式的窗帘,旧式的厨房,就连座钟和墙上挂的宣传画都有浓浓的复古味,墙上的挂历是上世纪红极一时的著名演员马兰。东邦哥情景式文化街区力求复原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通家庭生活场景,所以面向社会征集了这些老物件,希望尽最大可能重现当时的普通市民生活。“东邦哥”其实是一个陕西方言,以前人们去东大街不叫“去东大街”而是“东邦哥”(东半个)。这里通过1∶1复原上世纪八十年代老西安各类餐饮、娱乐、百货等60多家有特色的传统店铺、经营场景,打造了复古、怀旧、美学生活、人文风情、休闲娱乐等特性的圈层聚集地。以复古彩色霓虹灯、老式缝纫机等老物件展现老西安繁华街道的最初记忆,成为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地。在这里,供销社内售卖着当时那个年代包装的挂面、肥皂、暖瓶以及小孩的绣花鞋等,就连秤都是当时用的托盘式的“复古秤”;还有钟楼小奶糕、西安人至今都在喝的冰峰以及旧时听歌的收音机、磁带,泛着黄色的老照片,书屋里卖的小人书,怀旧的理发店,古旧的座椅,教室里“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的标语,街头巷尾各家盖上铁盒子、装上一把锁的自来水龙头……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复古街区,更是一个将情感与消费体验融为一体的老西安情怀自留地。</p><p class="ql-block">在整体场景布置中,东邦哥用大量老物件,以无限细节投入,去还原一代西安人的集体记忆。为了保护老物件,延长其观赏及使用期限,所以街区内针对东邦哥的家、八零书屋、西影放映室、音像店四个复古文化点开展售票式参观浏览,票价设计为9.9元一张通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10块钱或许能买两盒磁带,或许能和初恋女生去看场电影还能吃包爆米花,所以9.9元的票价,未尝不是一种记忆。</p> <p class="ql-block">冰峰博物馆,里面有各个时期、各种包装的冰峰汽水产品,勾起了满满的回忆,赶紧买一瓶喝喝!</p> <p class="ql-block">手拿冰峰和大冰峰瓶子造型来一张</p> <p class="ql-block">霍油茶来,一毛钱💰一碗</p> <p class="ql-block">看到搅团就有点走不动了,可惜店家告诉我们舍:刚开门,还么奏对呢!</p> <p class="ql-block">看到小人书摊,华民立即回忆起当年和小伙伴每人攒2分钱,凑够6分钱,一起来到书摊,一次可以看三本书呢!</p> <p class="ql-block">当年最重要、人最多的1路公交车,从西门到火车站,看到这种车型很亲切,但我记得当年1路车是红色的。</p> <p class="ql-block">当年,对于小朋友来说,玩的高兴时能来一瓶冰峰汽水是很奢侈的。</p> <p class="ql-block">灯光球场,水泥乒乓球案子,砖头摆成的网子,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那个年代……</p> <p class="ql-block">这应该是五、六十年代的钟楼俯瞰图吧,全是平房,没有楼房,连钟楼邮局都还没建,钟楼饭店的位置还是卖戏剧家什和戏装的,开元商城还是解放商场,又想起了钟楼食品店的小奶糕,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通道里摆着的一溜游戏机,我们小时候还没有这东西,我女儿应该玩过。</p> <p class="ql-block">裤带面,陕西人的最爱!几天不吃,就会嘟嘟囔囔。</p> <p class="ql-block">电视墙,由八十年代的老电视机组成。</p> <p class="ql-block">西影播放室,那个年代能弄几张那里的票,去看看内部片,还是挺让人兴奋的事呢!</p> <p class="ql-block">竟然还有个辣椒博物馆,各种细度的辣椒面、各种油泼辣子俱全</p> <p class="ql-block">老西安人哪家没有几张底下印着"西安照相馆"字样的全家合影或同学合照呀!</p> <p class="ql-block">街区还不小,把街街巷巷基本上都转到了,看到熟悉的店名或场景,就引发我俩一番感叹!总之,东邦哥文化情景式街区很值得我们这些老西安人一转,怀旧的地方总有数不清的回忆,对我们而言,这是记忆深处的地方,是老西安的味道,真的挺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