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军营文化(1)——拉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七、八十的军营文化生活,虽然单调却也不枯燥,拉歌就是军营文化生活中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一直传承下来,内涵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当过兵的人都有体验,拉歌时那种激情燃烧、汹涌澎湃的场面,是军人浩然正气的具体体现。每逢部队大型集合时,利用大会、电影播映、事迹报告或文艺演出前的空挡时间,拉歌蔚然成风,形式灵活多样,为鼓舞士气、活跃气氛、增进友谊发挥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军营文化特有的一道亮丽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唱的歌都是经典老歌,歌词朗朗上口,曲调刚劲有力,满满都是正能量。军歌有《打靶归来》、《战友之歌》、《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解放军进行曲》以及后来的电影插曲《送战友》、《红星照我去战斗》等等,歌唱党和祖国的歌有《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红》、《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团结就是力量》、《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等。</p> <p class="ql-block"> 军营拉歌活动中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指挥”,之所以加个引号,是因为指挥者没有指挥杆,更没有乐队,严格地讲不能称为指挥(俗语叫打拍子),但实际上却起到了指挥的作用。“拉歌”首先是——拉,指挥者挥动双臂,指向被拉单位方向或座位,扯开噪子:“一中队呀——”,大家随着指挥者节奏:“来一个呀——”指:“一二三”,大家:“快!快!快!”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大家:“我们等得正着急”。随后掌声随着指挥者节拍鼓起,齐刷刷的一片。那边刚唱完一首,这边指挥者又振臂一挥:“他们唱得好不好”?大家齐声呼应:“好”.!指:“再来一首要不要”?大家:“要”!如此循环,歌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说一个团队的指挥很重要,首先要善于拉,尽量让兄弟单位多唱;其次是会选歌,优秀的指挥很会选歌,且起调稳定准确,拍子刚劲有力;再就是善于鼓动团队的情绪和士气,使歌声整齐嘹亮,唱出排山倒海般的雄壮气势!</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当时的141团里,机务大队各中队涌现出一批文艺骨干和活跃人物,周晓星、金瑞欣、李田喜和林瑶璋等就是其中的几位,他们后来都成为部队优秀的政工干部。尤以李田喜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他河南兰考人,个子不高,精神十足,指挥时对歌词和曲子的理解掌握精准到位,拍子迎节奏而起伏,手臂随曲调而挥洒。拉歌时噪门大,并夹带着河南开封口音,利用诙谐幽默的方言指挥团队拉歌,无论“拉”或是“唱”,在当时都抢占上风,先胜一筹。后来他被提升为中队副指导员,再调到团政治处当宣传干事。</p><p class="ql-block"> 关于拉歌以及联想到的人和事,就写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附记:在网上搜寻多次,未找到相应的图片,无奈只好挑了几幅比较接近的图片替代,敬请读者朋友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