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上海吴泾镇附近的浦江,离我住处骑车大约十分钟的路程,是浦江第一湾。我时常来这里散心,看看大江东去,也便宠辱偕忘。 有一次忽然发现塘泗泾河离浦江200米处,有棵枝叶婆娑的垂柳,生长在塘泗泾河里,位于吴泾公园附近。公园附近的居民介绍:这棵柳树已有五十多个年头,潮涨潮落,不惧风吹雨打,不惧洪水袭击,岿然不动。我忽然肃然起敬,它平凡中见伟大,它不羡慕浪奔浪流蜿蜒的浦江汇入大海的壮观,不崇拜这里的闵浦大桥的横跨浦江的庄严,也不在意那条条巨轮穿梭过身边不时地显示它们的高大上,更不在乎和同为植物的松竹梅等在大自然赋予的天地间一比高下。它只活在自己的现实中,战胜和超越自我,展露个性而非随波逐流,追求阳光,扎根深处,藐视困难,即有悲哀也从容。 说起柳,有柔情也有铁骨。唐诗人张籍的“客户门外柳,折尽向南枝”,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每天都在遥望故乡,追忆起当年离别家乡的情景,不如意的时候还喃喃自语,几多乡愁也只有自己知道,离亭门外杨柳青青,朝南那面的柳枝都已经被我折没了。唐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出了戍边将士尽管浓烈的思乡之情但也要戍守好边关的家国情怀,柔情似水同时铁骨铮铮。 我不禁想起我第一次背井离乡时父亲卖掉的家中唯一值点钱的财产——我家门前的那棵大柳树,作为盘缠。它寄托着一种期盼、倾注着爱和作为清贫生活磨练意志的见证。看到柳,我会仿佛耳边再一次听到了第一次离别时父亲的叮咛:无论走到哪、在何处,都要走正道、勤为本…… 这样的柳树的精神不也正是我们今天需要的精神所在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