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记事起,村里就有西场和南场,面积、布置都差不多。西场在村庄的西北角,北面是一队的场院,南面是二队的场院,前面有一个湾叫西湾;南场的北面是三队的场院,南面是四队的场院,东面有一个湾叫南湾。每个场院的北面都是一排北屋,有场院棚、烤烟房(三队的烤烟房是东屋)和少量附房。湾主要是积攒雨水,起到集体防火、各户洗衣浇菜等好多用途。</p> <p class="ql-block">我家属第四生产队,场院在村子的最南面,中间高、三面低。场院的南边是立陡的十多米深的南沟,半崖的树丛里经常有各种的鸟窝。东边是一大片楸树园子,树杆很高,上午在场院里干活时是一个天然的凉篷。北边有两间烟屋、两间三面实墙的棚子和一间临时存放用具的屋子。西边是一个两三米深、长满棉槐的小陡坡。其中在南端有一个石头砌成的氨水池,每年冬天到淄博辛店拉回的氨水都是存放在这里,供春夏时节使用。场院与各家各户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一年四季中都在承担着不同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场院第一用途是用作打麦场。每年的芒种之前,生产队里提前安排劳力先锄一遍,用碌碡压细,再到南井挑水洒一遍水,最后撒上麦糠拉着碌碡压实。场院压好不几天,坡里的麦子开镰。青壮劳力在坡里割麦子、捆麦子,再一车车的推到场院里。每年学校里都会放麦假,组织我们去麦田里捡麦穗,背到场里称重挣工分。一车车合抱粗的麦个子陆续运到场里,社员们一捆捆卸下,麦穗向上挨挨挤挤摆满了场院,并沿场院周边垛成高高的一岭。中老年妇女开始坐在麦垛的周边梳麦秸、割麦穗。麦秸梳干净叶子,再捆扎结实分到各户以备盖屋、存屋时用。麦穗晒干堆好,等到积攒到一定程度,开始排队等着村里的脱粒轮流使用,机器一到不管昼夜立即着手打场。打场的活干的不多但也干过,七八个人一起都有着明确的分工,谁干的稍慢就会影响到脱粒机的进料、除草和收粒,导致脱粒机嗡嗡空转,成为非常丢人的事情。打场很累、很脏、很紧张,特别是到了下半夜,又加上饥饿困乏,有时真的有虚脱的感觉。因此,至今在记忆里最舒服的觉还是在打麦场的草垛里睡。</p><p class="ql-block">脱下的麦粒一葧荠一葧荠扬场,借着自然的风力再一次去除麦糠,在场院摊开晾晒干燥好后,将质量最好的如数运送到公社粮所交爱国粮,有的年景剩余的麦子人均不到60市斤。所以,那时的面粉做成什么面食都好吃,但不过节或来客人没有几家舍得吃白面。</p> <p class="ql-block">场院在秋季<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也是提前整平压实,其</span>用途就多了。</p><p class="ql-block">掰下来玉米棒子一车车的运到场院里,队里组织中老年妇女坐在用玉米皮编制的铺毯上开始剥皮,每个棒子上留下几片皮子再五六个辫成一提以便于搭在墙头上、树上、柱子上晾晒。</p><p class="ql-block">秋天收获的秫秫、<span style="font-size: 18px;">谷子、黍子等都是运到场院,用镰刀取下穗头晒干后,由人拉着碌碡压碎将粒子筛出来。</span>大豆、红豆、绿豆等都是晒干后,直接铺在场院用碌碡压碎筛出豆子。</p> <p class="ql-block">每年的这个时候,黄烟开始烘烤。早上从烟地擗下运回的烟叶,找个阴凉的地方一朵朵的系到烟杆上,再放到烟屋里一排排、一层层架起来装满屋子,先用小火再用大火烘烤三四天,看到烟叶苏粹焦黄就息灭炉火,待屋内温度稍降后,再利用晚上的时间再将烟叶一杆杆的取下来,摆到场院里等下露水让烟叶稍皮后再一杆杆、一朵朵的摘下来,以后分级捆把,验级出售。</p><p class="ql-block">看烟屋是辛苦活,也是个担责的活、技术的活。用煤炭烧炉需要24小时温度掌握到火候,高了低了烘烤出的烟叶成色不好,卖不着好等级、好价钱。同时还要定时的观察烟屋内的情况,防止落下烟叶或烟杆引起里墙火灾没办法施救。我记的有个生产队的烟屋起了火,非常可怕。我爷爷是生产队里老看烟屋的,烟屋烧旺火的时候,24小时不能有打盹儿的时间,不停的盯着炉膛和烟屋内,几天下来眼睛明显抠下许多。每到这个时候,娘总会多亲个鸡蛋给爷爷补补。小时候,常常跟着爷爷在烟屋旁的小棚子里睡觉,从没听到爷爷叫过苦,也没感觉爷爷的辛苦,只记着将腌制的咸菜甚至是老母鸡装在瓷坛子里放到烘烤房里焖一夜,不用放任何作料就非常馋人。</p> <p class="ql-block">场院在秋季最后的用途是夸柿皮、晾柿子、捏柿子。每道工序都是靠手工逐个的完成,每个柿子都是捏拨三次以上,最后捏成柿饼装箱卖到公社收购站出口。记得捏柿子时已到秋末初冬,天气已比较寒冷,不知为什么总是在每天的一早叫起床捏,穿着棉袄,手上又粘又凉,特别不舒服。</p> <p class="ql-block">场院除了用于三夏三秋,其他时间也闲不着,成为村里的文化场所、体育场所。</p><p class="ql-block">每隔一段时间,公社里都会来村里放电影,一般是在三队的场院放。不知是因为我娘做饭公认的比较好还是我家稍微干净点儿,每次来放电影的,总是派着到我家吃饭,时间长了都认识公社放电影的公家人。看到他们戴着手表,穿着整齐的衣服,整天看着电影,好不羡慕。每次来村里放电影,我们就象过节一样兴奋。午饭后就早早搬着凳子或者石头在场院占好位子,放学后晚上顾不上吃就开始到场院玩着等着放电影。不管什么内容,有影看就高兴。</p> <p class="ql-block">麦收过后进入雨多炎热的夏天,场院里会自已生长出一层密密的麦苗,到了晚上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带着凳子、席子聚集到场院里乘凉玩耍,或趟在场院数星星,或听大人们讲故事,有时听着讲鬼啊神啊的故事后都吓得不敢自己回家,特别是马春法二爷爷绘声绘色的说书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到了冬天,孩子们白天不用再到坡里打猪草、兔食,会聚集到场院里滚铁圈、打王八、打木耳、打元宝等自制的游戏,特别起劲卖力,有时会汗流浃背。到了晚上还跑到场院捉迷藏、照家雀,玩得不亦乐乎,一直玩到很晚才恋恋不舍回家。</p> <p class="ql-block">场院还是村里的每个人学习骑自行车的最佳场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和我哥及姐妹骑自行车都是从场里开始。</span>那时自行车特别贵重,车横梁和车座又高,一人学自行车,常常需要好几个人在旁边帮忙。能有一个自行车学用,也是非常骄傲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场院是大队、生产队大集体时的产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家各户独立种收,集体的场院首先消失,随后规划建起了一排排民房。各家各户的临时简陋的小场院也没用几年也已全部消失。</p> <p class="ql-block">场院,伴随我们这些五零后、六零后们度过了一个物质匮乏、精神快乐的孩提时代,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走进了历史,并永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激励我们永远不能忘本,永远珍惜当下、感恩社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