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阵惊寒》序

王铁军

《雁阵惊寒》是《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的第三辑。《丛编》的第一辑《雪泥花黄》和第二辑《云涛千帆》都已于三年多以前就完成了。<div>  我参与了这套《丛编》的编选,其中的故事可参见以下《序言》。</div><div> 文中“金校长”名为金继昌,是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的军官,曾任我下乡所在农场的中学校长,故此称他校长。后来他做过农场副场长,是我回城之后的事了。</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雁阵惊寒》序</b></p><p class="ql-block"> 2016年夏,我去看望了金校长,地点在北兴农场(原三十二团)。这是我们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面。</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是连队知青,金校长在场部,相互间没有交集。在我们都离开农场几十年后,却同时回到黑土地并见了面,这不能不说是缘分。然而真正促成了我们见面的,是北大荒的“复员转业官兵”。</p><p class="ql-block"> 此前金校长表达了编一套《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的愿望;而我因连队博客中有合适的文章,表示可以提供;特别是我们共同认可了如下的“想法”:“在北大荒,留下极重印记的就是转业官兵和知青这两个群体……。编这样一部文集,如果仍入‘慷慨激昂、无私奉献’的旧轨,实无太大意义。若能通过文集揭示两个群体的命运和悲喜交集,进一步折射现代中国更深层的问题,则善莫大焉。”这个“共同”促成了我们的见面,虽然此时编书尚是意向,并未有实际行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见如故,不仅上述几点,在对很多其他事情的看法上也都有共同之处。我能深深感受到金校长希望我参与编这套书的心情,那是他的信任与嘱托。我明白金校长的心情,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一代复转官兵,在“大烟炮”的肆虐下,很多战友已经故去了,能够活到今天的,也已是耄耋老人。他们非常希望能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留给历史。但命运留给他们的机会和时间都已很有限了,因此,他们特别希望知青朋友助其完成这个心愿。现实确是如此,这套书的第一辑送到金校长手中未久,他便与世长辞了。</p><p class="ql-block"> 本套书一、二辑的情况这里不再赘述。第三辑征稿刚刚启动不久便遇上了突如其来的疫情,所有计划都被打乱,拖延了下来。直到2021年,第三辑的征稿编辑工作才重新开始。</p><p class="ql-block"> 按照《北大荒知青眼中的复转官兵丛编》的设计,第三辑是“各团合辑”,收录原兵团各农场范围的稿件。延续前两集的做法,所收录稿件的作者不仅限于“知青”,老兵和老职工的子女,我们视同知青,他们的文章只要适合的,都尽量采用。另外还有个别老兵自撰的回忆文章,因其珍贵,我们也保留了。稿件中还有部分是金校长在世时亲自征集来的,也酌情收入书中。</p><p class="ql-block"> 毋庸讳言,在收到的一百四五十篇稿件中,文字水平、篇幅长短、叙事风格、观点感受等等方面情况各异,参差不齐。我们的同代人受那个年代文风的影响,文字表达也难免带着特有的“套路”。说实话从来稿中选文殊非易事,取舍很困难。但是,通读了来稿之后,一个突出的感觉是“真”,作者们叙述的故事真实,表达的感情真挚,这无疑是本书能够成功的基础。 </p><p class="ql-block"> 现在呈献给读者的,共81篇文章,涉及老兵87位。我们不能说这八十余位老兵就代表了十四万开发北大荒的复员转业军人,但他们确是十万大军中活生生的八十余人!通过他们,可以看到遍布在北大荒数十个农场的老兵们艰辛的人生经历。其中有辉煌也有蹉跎,有业绩也有坎坷。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不能自主命运的屯垦戍边,而自身条件和机缘的不同却使他们的遭际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 同样,书中每位作者都不能说自己代表了北大荒知青,但他们确是知青队伍一员。他们与老兵都经历了北大荒风雪的锤炼,相互间的理解和关爱延续终生。然而代差和文化、经历等等差异,以及与不同的老兵的不同交集,导致了认知和感受的不同。因此各篇文章所描绘出来的复转官兵,都是不同知青眼中添加了自己主观色彩的形象,是典型的“这一个”老兵!</p><p class="ql-block"> 反复阅读和梳理老兵们的故事,就必然要更多地去了解北大荒的军垦史。十万大军开进北大荒,扎下根来屯垦戍边,历经数十年最终融入了面貌一新的“北大仓”,这场事业堪称波澜壮阔。然而金校长明言,他并非想给老兵们“树碑立传”。我的理解是,他更希望我们关注复转官兵们在北大荒艰辛的经历和坎坷的命运,在他心中,对顽强生命和莫测命运的感悟远甚于对军垦功业的赞颂。作为与老兵一代有着类似经历,对屯垦戍边有过切身体验的知青,我们不能随意臧否军垦事业,但我们有责任帮助老兵们为历史留下真实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从开始编选本辑文稿,我的脑子里就不断出现雁阵北飞的景象:整齐的雁阵义无反顾地飞向塞北,惊起荒原冰雪,唤来无限春意。这图景不正像极了开赴北大荒的复转官兵军阵?于是,我们以“雁阵惊寒”命名本辑。</p><p class="ql-block"> 现在,《雁阵惊寒》已编辑完成。我手捧书稿遥祭金校长,希望怹认可我们为实现其嘱托所做的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