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漫步:《惜字塔》——小镇风物之七

诗礼堂

<h3>撰文:孔繁强</h3> <h3>我爷爷孔宪璋,俗名树馨。孔子七十二世裔孙。<br>爷爷只读过几年私塾,文化也谈不上高深。只是受儒门家风影响,对文字格别敬畏。喜欢读书,乐于练字。他毛笔字写得不错,有颜真卿的味道。<br>他写好一张字总要兀自品咂一番。两只瘦瘦的手指捻着山羊胡子,眯着眼很受用的样子。<br>爷爷很珍惜自己写的字,往往收拾起来放置一旁。写废了的,或者无用的纸张也好好折叠起来另外放置。<br>我六岁时,爷爷便督着我读书写字了。他说,“学而优则仕”,希望我将来谋个一官半职。<br>我生性调皮捣蛋,常趁爷爷不在,胡涂乱划。有时在练习纸的边角上画只猫,有时画条狗。有一次,见爷爷来了,赶忙将纸揉作一团扔在墙角落里。爷爷呵责了几句,捡起那纸团将其抚平说,这字纸是不能乱扔的。想当初,仓颉造字感动得天上下粟米,夜里鬼恸哭,蛟龙也藏起来了。多悲壮啊!所以这文字是不能糟塌的,更何况你写了字,这纸上有你的精血呢!若胡乱丢弃,上天要怪罪你的。吓得我伸长舌头呆在那里。他告诉我写字的废纸要拿到惜字塔去烧的。</h3> <h3>惜字塔,又叫焚字塔,焚书塔,也有叫焚书炉,惜字炉,烧字炉,字库等等。是古时文人书生焚烧字纸的建筑。一般建在文庙、书院、河边码头。基本上都是砖石结构,有的是全石打造,壘叠嵌砌而成。也有用生铁浇铸的。<br>据史料记载,惜字塔始建于宋代,明清更为普及。考究的惜字塔神龛中还供奉着仓颉、孔圣人、文昌王的神像或牌位。湖南长沙望城的惜字塔比较有名,塔顶还长出一棵朴树,成为一道奇景,可见年代有些久远。湖北、四川境内,惜字塔保留颇多,造型也各有风格。南京夫子庙的明远楼置有惜字炉两座,甚为可观。<br>惜字塔最能体现我国人文的神圣地位。将无形文化转变为文化权力和文化信仰。</h3> <h3>航埠小镇的码头也有一座惜字塔。就在旧凉亭右边的大樟树旁。那时年幼,依稀记得是两层四角形砖石结构,比大人高一点,非常简陋。其中有个角残破不堪,那砖雕的翘角歪歪的,好像要塌落下来。<br>有次,爷爷带我把一捆废字纸拿到惜字塔去烧。因为有风,爷爷划了好几根洋火都没点着。他嘟囔着,怎么?还不肯走!奇怪,说完就点着了。爷爷躬身而拜,一脸虔诚。他教我学着拜,左掌在前,右掌在后,目不斜视,抄手而拜。我偷偷的笑,感到滑稽极了。<br>此后,爷爷还带我去烧过两次。后来,爷爷过辈了,我也把惜字塔淡忘了。再后来,读书求学,待二中高中毕业回乡,忽的想起惜字塔,急趋寻之,那里早就夷为平地了。</h3> <h3>这些年,我痴迷于书画,用纸量极大,即使先写小字,翻过来再写大字,仍然是“废纸三千,佳作未得”。待废纸积聚不少,便拿到上社宝殿门前的焚纸塔去烧。守庙的老太太嫌烟火太重,说这塔是烧香纸的,供菩萨的。你这些纸墨迹斑斑,龌龊兮兮的,菩萨可不受用。没办法,后来我与妻便拿到溪边去烧。还要带根长竹竿,用以撩拨纸张。宣纸难烧,需要一个多钟点,还得在一旁守着。但见那浓烟滾动,灰蝶乱飞,每每此时,心中便涌动着悲悯和感伤。</h3> <h3>我是一个俗人,奈因家贫,有时也会有一闪念头掠过:假如我的书作一个字能卖一块钱,那我一年该烧掉多少钱啊?<br>爷爷谢世已经六十多年了。而今我也做爷爷,外公了,而爷爷写字的模样仍在目前。那种对文字如对至尊的虔诚劲令我肃然!<br>航埠码头上的惜字塔尽管与我相关倏忽,但她却是我心中的大纛与丰碑。<br>爷爷说的,你写的字就有你的精血。我想,岂止是我一己之精血呀,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之精血么?<br>(2022.6.24.改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