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专题:4.山西省(二)

在路上

<p class="ql-block">山西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西侯度遗址”证明,远在一百万年前,华夏民族的祖先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目前,山西省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9家,世界遗产类4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超过530处,拥有数量排列全国第一。</p> <p class="ql-block">123.榆次城隍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老城景区内,是山西省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城隍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榆次县令曹显觉得旧城隍庙狭小简陋、便拆掉就旧庙在现在的地方营建了正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山门一间,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后经过多次维修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庙内主殿建筑结构精巧细致,主殿前有玄鉴一座,高达25米,颇为壮观。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榆次城隍庙主要建筑有正殿五间、寝殿五间、东西厢房各十四间,二层四重檐玄鉴楼、酬神乐楼,山门、钟鼓楼等。其中最具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是乐楼(戏台),它分前后两重,背依玄鉴楼,与玄鉴楼顶呼应,形成由低到高三重波浪式形状,吻合自然;东西各有14间廊坊环绕,与显佑殿、玄鉴楼相衔而建,浑然一体。乐楼之下的八字琉璃麒麟影壁斜插院中,形成屏障,构成一个回音极佳的院落。</p> <p class="ql-block">124.什贴墓群~为南北朝时期墓葬群,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什贴村西北。现存地面六座封土堆,当地人俗称“王墓”。墓葬散布在黄土高原的塬峁之上,面积约8万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古墓中其一为北齐中书令韩轨之墓。该六座封土墓和已探明的另1座无封土墓,同为韩轨家族墓葬。墓葬均为带天井、过洞、斜坡墓道的土洞墓。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25.祆神楼~据考证为中国唯一仅存的祆教建筑,位于晋中市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端。是三结义庙前的乐楼,明万历年间改建,清康熙、乾隆间重修,规模不大,另有殿和献亭,均为清建。玄神楼是一个三重檐歇山顶转顶结构的古代建筑物,楼平面“凸”字形,总深度20米,突出于廊外的过街楼面宽三间,进深也是三间,街心部分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周设回廊,下层为庙门,上层为乐楼,中心为神龛。楼高二层,约25米,腰间设平座色栏,上部覆盖重檐,实为四层。四根通柱直承上层梁架,山门戏台上下叠构,楼顶十字歇山式,檐下四向凸出山花,瓦件脊饰全为琉璃制品,瑰丽壮观。这座高层古建筑物,楼内深度、广度的比例都很协调,因而显出十分雄壮与稳定的外观格局,为我国建筑中的精品。1996年11月20日,祆神楼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26.洪山窑址~位于晋中市介休市城东洪山镇洪山、磨沟村一带,遗址以喊车沟为中心,周围依地势分布有众多的瓷片和厚厚的匣钵堆积层,形成东西约250米,南北100米的分布区,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在洪山镇的喊车沟、磁窑沟、龙王沟、琉璃窑村、采皮沟等地均有古窑址发现。洪山窑址窑场创烧于北宋初年,历经金、元盛烧,明清走向衰败。洪山窑品种丰富,有细白瓷、粗白瓷、黑釉瓷及黄釉瓷、彩釉瓷、青釉瓷等,以细胎白瓷的烧造量较大。2006年5月25日,洪山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27.回銮寺~位于晋中市介休市东南20公里的绵山脚下,兴地村西北隅,因唐太宗登绵山礼佛未成在此处回銮得名,寺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五代毁于兵火。北宋建隆三年(962)重建,后又毁。金天会、大定年间又重建。现存寺院保存完整,为元代建制,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依次有山门、天王殿、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垛殿等50间。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现在寺院建筑保持元代风格,殿内的壁画栩栩如生,再现历史的辉煌;殿外石碑成林,传承著善男信女的慈悲。庭院内的两颗大龙槐蜿蜒扭辒、闸相奇特,似乎在说著承载当年唐王李世民龙冠、龙袍的荣耀。一颗大柏树枝干挺拔,高耸入云。</p> <p class="ql-block">128.介休城隍庙~位于晋中市介休市北关街道东大街275号,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弘治八年(1495年)大修。现存建筑有山门、戏台、钟鼓楼、正殿、东西跺殿及东西廊庑等。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29.介休东岳庙~位于晋中市介休市绵山镇小靳村东北,始建年代不详。庙院坐北向南,二进院落布局,占地3146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山门、戏台、献亭、正殿和后寝殿,两侧为钟楼、鼓楼及东西厢房。庙内现存明清彩塑39尊,碑碣17通。山门、正殿、寝殿内皆有完整、精美的壁画。2005年5月25日,介休后土庙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130.介休后土庙~位于晋中市介休市庙底街145号,现存建筑多为明洪武至清道光年间历代修葺,占地面积9196平方米。据《重修后土庙碑记》记载,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及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由此可以推测,早在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就有了后土庙,看到的这个格局是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时所置,而后不断重修扩建,形成今日格局。2001年6月25日,介休后土庙入选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131.介休五岳庙~位于晋中市介休市城内东大街草市巷。五岳庙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是一处建筑宏伟的道教古建筑群。庙坐北朝南,总面积为2158平方米。现存建筑有临街影壁、八字影壁、山门、戏楼、钟鼓楼、正殿、献殿、东西配殿、后寝殿等。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明间金柱上有“二龙戏珠”悬塑。献殿平面呈“凸”形,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出单檐歇山顶抱厦。庙的山门、戏楼、钟鼓楼三座建筑屋面结构组合连接,为一座三位一体的建筑。五岳庙的建筑顶部脊饰全部以孔雀蓝为主调的琉璃饰件装饰,色泽纯正,造型优美,均为当地烧造。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32.介休源神庙~位于晋中市介休市洪山镇洪山村狐歧山麓,源神庙因洪山泉源而建,其庙即建在洪山泉之源头之上。洪山源神庙,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池伴古庙,建造精美,历有“华宫”之誉。该庙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为唐初尉迟恭在介休任县令时为纪念大禹治水所建。元至大二年(1309)新建庙殿三楹,并于明洪武十八年重修。据明万历十九年(1591)《新建源神庙碑记》,知县王一魁于万历十六年(1588)曾将源神旧庙东移迁庙于南阜(现庙址),并进行扩建。现存建筑规模即保持了此时期风貌。该庙现存建筑较为完备,占地711平方米,庙向西而立,各组建筑依山势呈阶梯状,层层升级,步步登高。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源神庙现存之20余通碑碣,记录有宋代名相文彦博“始开三河”的功绩,又载有明代王一魁知县治理洪山水利和弊的实迹以及其他名人治水、水利兴修、水规、水法、水管、水事纠纷解决、工程布局、节水防污等方面的历史史实。洪山源神庙以较完善的历史文化遗存保留了中华民族千余年来的水利文化发展的轨迹,有其独特的文物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源神庙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阑额下雀替镂雕及殿前的围栏石刻可谓精雕细刻,赏心悦目。与大殿遥遥相对的是建在五孔窑洞之上的戏台及两旁的钟鼓二楼。戏台又名“鸣玉楼”,卷棚顶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钟鼓二楼为六角攒尖顶结构,下有窑洞五孔,中间的一孔为通道,左右各二孔窑洞为“云房”。清乾隆年间介休文化名士宋廷魁,曾在此著书作画,现存“云卧”匾额为其真迹。整座戏楼气魄雄伟,雍荣华贵,富丽堂皇。庙院设计,精巧别致,雕梁画栋,重檐转角,处处显示着古代工匠们杰出的艺术想象和深厚的艺术创造功底。</p> <p class="ql-block">133.太和岩牌楼~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东北20公里北辛武村。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建造。因它通身包砌精美华丽的琉璃饰件,而被当地人称之为“琉璃牌坊”。此牌楼为四柱三楼歇山顶琉璃砖石结构,坊高8.5米,长9.65米,宽1.55米,台明为长方形,四周设压檐石,中间用方砖斜墁,前檐设四步踏步,两侧垂带处雕石狮一对,柱基座为石制须弥座,圭脚四角雕角兽,中间用缠枝花瓣相连。整个建筑绚丽、高贵、庄重而典雅,通身包砌琉璃饰件,色泽鲜丽,造型传神,柱头、柱底均用琉璃烧造了各种不同的花卉、卷草龙、寿山、瑞兽及八卦等。2006年5月,太和岩牌楼作为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134.张壁古堡~位于晋中市介休市城区东南10公里龙凤乡张壁村,背靠绵山,整座古堡顺塬势建造,南高北低。从堡北向下俯视,左、中、右各有一条深沟向下延伸。堡南则有三条向外通道,堡西为窑湾沟,峭壁陡坡,深达数十丈。堡东居高临下,有沟堑阻隔,可谓“易守难攻,退进有路”。堡墙用土夯筑而成,高约10米。堡有南北二门,中间是一条长300米的街道。街东3条小巷,街西4条小巷,由街中向上延伸。北堡门筑有瓮城,南堡门用石块砌成,堡门上建门楼。街道两侧有典雅的店铺和古朴的民居;几座庙宇琉璃覆顶,金碧辉煌,点缀在堡内;还有抱柳的古槐和罕见的琉璃碑。到处是古迹胜景,古香古色。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35.云峰寺石佛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介体市绵山镇绵山抱腹岩。据碑载,云峰寺又称灵官仙窟、大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占地3932平方米。坐北朝南,建筑分上、下两层布局,并以石梯栈道相连,上层寺院现存建筑石佛殿为明代遗构。云峰寺石佛殿坐北朝南,石木混合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一间,歇山顶。两山与后檐包砌石墙,前檐明间施两扇小板门,次间施槛墙与直棂窗。檐下柱头科三踩单昂斗栱,斗栱与梁架不对位。2013年5月,云峰寺石佛殿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36.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7月,平遥古城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中心描述称: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p> <p class="ql-block">平遥旧称“古陶”,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一直是县治所在地。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十次的补修和修葺,更新城楼,增设敌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经平遥,而筑了四面大城楼,使城池更加壮观。</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的交通脉络由纵横交错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整座城市非常周正,街道横竖交织,街巷排列有致。市楼位于城市中央,明清街位于南北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平遥古城建筑分为两部分:城隍庙居左,县衙居右,文庙居左,关帝庙居右。道教清虚观居左,佛教寺院居右。</p> <p class="ql-block">平遥也被称作“龟城”,南门是头,北门是尾,东西四座城门为四条腿,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仿佛龟背上的花纹,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八卦。它反映了平遥人经受苦难,渴望和平的朴素本质,人们希望在城墙的护卫下,这里是一个远离战乱的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137.平遥双林寺~原名中都司,位于晋中市平遥县西南6公里桥头村。双林寺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北齐武平二年(571年)重修。后历代也皆有修葺。现存庙宇、彩塑和壁画等多为明清时期。双林寺坐北朝南,寺内分东西两大部分。西部为庙院,有十座殿堂、三进院落。释迦殿、罗汉殿、武圣殿、土地殿、阎罗殿、天王殿组成前院;大雄宝殿和两厢的千佛殿、菩萨殿组成中院;娘娘殿、贞义祠组成后院。东部主要是禅院和经房。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并入平遥古城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138.平遥镇国寺~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城东北15千米的郝洞村,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初名“京城寺”,明嘉靖时改称“镇国寺”,延用至今。寺庙经金、元、明、清多次重修、重建,现存寺院共有两进院落,坐北朝南。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镇国寺的创建,无疑对研究五代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1988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并入平遥古城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镇国寺的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清嘉庆年间修建的乐楼(被拆除)、元代的天王殿、五代时期的万佛殿、明代的三佛楼。寺的东西两侧有钟楼、鼓楼;一进院内有明代的二郎殿、土地殿;有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东西碑亭,有清光绪年间由寺外移入的三灵殿和财福神殿。二进院东廊有重修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观音殿,西廊有重修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地藏殿,有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东西经堂。</p> <p class="ql-block">镇国寺的建筑,以万佛殿为最早,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仍保持了五代时的风貌,是中国佛教寺院中现存的三处五代建筑之一,其中的彩塑,更是全国寺庙殿宇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寺内现存五代、元、明、清各时期古建筑44间,彩绘泥塑62尊,壁画100余幅,碑碣20余通(方)。</p> <p class="ql-block">139.平遥市楼~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城内南大街。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重修,后世多有补葺。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 133.4平方米。市楼为砖木结构两层过街楼建筑,面宽、进深各三间,三重檐歇山顶,孔雀蓝、黄、绿三色琉璃瓦覆顶,并饰琉璃脊饰、宝刹。平遥市楼位处平遥城中心,是古城内唯一的楼阁式高层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是研究平遥城市发展史、建筑史的重要实物。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40.平遥城墙~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始建时间至少可追溯至周宣王时期,相传为当时的重臣尹吉甫驻军时所筑。现存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西周旧城的基础上大规模重修的,此后又经过数十次修补,但仍总体保持了明代初期的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建置的珍贵实物资料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平遥城池呈方形,城墙周长 6163 米。南城墙随中都河蜿蜒而建,其余三面皆直线相围。城墙高 8~10米,底厚 8~12米,顶厚3~6米。墙身素土夯筑,分层铺设稻草为拉筋,外壁城砖白灰包砌,顶部青砖铺墁,内向设泻水渠道。</p> <p class="ql-block">环城墙辟城门 6道,东西各二,有上下门之分;南北各一。各门交错设置,门外筑瓮城,内外皆用条石铺墁,门洞上原建城楼各一。城墙四角设平台,原各建角楼一座,现城门楼角楼失存。城墙东南隅建有魁星楼和文昌阁,亦俱废。东墙城门上尚存尹吉甫点将台。城墙内侧筑马道。城墙外壁分段筑马面 71 堵,上建敌楼各一,中架木板,外设箭孔。城墙上设女墙高 0.6米,堞口高 2米。</p> <p class="ql-block">141.平遥雷履泰故居~位于晋中市平遥城内上西门街11号 。建于清嘉庆末年至道光初年。故居坐北朝南,主体建筑由东院、中院(惯称西院)、东偏院和西偏院等4座自成一体而又相互贯通的院落组成。占地3888平方米。中院是“故居”的主体,属平遥典型的“三截两院过道厅”院式格局。房舍建筑用材硕大,造型粗犷,砖木石构件雕饰别致。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雷履泰(1770-1849年),中国第一家票号日昇昌创始人。票号是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的的一种私人金融组织,主营异地汇兑、存款、放款三大业务,也就是私人银行。雷履泰是日升昌的首任掌柜,中国第一家票号创始人。雷履泰早年在平遥当学徒,后为西裕成颜料铺少东家看中,不久便委任其为汉口分号执事,以后又调其到京都分号领班。雷履泰于道光三年(1823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并担任总经理职务,为日升昌的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p> <p class="ql-block">142.平遥城隍庙~位于山西平遥城隍庙街中段,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初,成化中重修,清代郑板桥宰潍县,重修城隍庙并撰有《创修城隍庙碑记》。它以城隍正殿为中心,集六曹府、土地堂、灶君庙、财神庙(附真武楼)四大部分组成,建筑规模宏大,殿宇建筑保存完好,在国内县级城隍庙中当属珍品。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厚,传统儒教、道教、民俗文化相融为一体。这些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泥塑、壁画之中,就连殿宇建筑形式、月台乐楼、木刻砖雕等各个方面,也颇有情趣。</p> <p class="ql-block">143.平遥文庙~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东南隅隍庙街67号,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代重建,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是全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中国1300多年科举史上硕果仅存的平遥文庙有“小故宫”之称,规模宏大,规制齐全,也有一条类似的中轴线。现存建筑大成殿为金代原构,余皆明清所建。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平遥文庙坐北向南。总面积35811平方米,庙区占地8649.6平方米,建筑面积3472.3平方米。现存四进院落,中轴线上排列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为文庙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建在高1米的砖砌台基上,前有宽广的月台,周围施以石栏板。前檐明次间用隔扇门,稍间置窗。檐下斗栱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栱偷心造。昂为批竹昂,耍头蚂蚱形。梁架分草栿和明栿两种,草栿隐在天花之下,天花板下露明处用明栿。梁架结构为十架椽,前后槽用搭牵乳栿联接,内柱之间,以复梁拼成的草栿承重,草栿以上,用四椽栿、平梁、叉手、侏儒柱、驼峰等层层支叠,梁枋断面高宽之比大多为三比二,基本采用了宋金时期作法。中央置藻井,用小型斗栱叠架而成,形制规整,工艺精巧。</p> <p class="ql-block">144.平遥清虚观~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东大街东段路北,坐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总占地面积5890.9平方米,是平遥古城内最大的道观,按照道东佛西的传统布局安排,坐落于东大街东段路北。原名太平观,始建于唐高宗年间,几经易名,至清代复称“清虚观”。2006年05月25日,清虚观作为元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今存元、明、清三代遗构,山门前有木构木牌坊,二柱式,前后置戗柱,歇山顶,斗拱七踩,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在中轴线上,先后由山门、龙虎殿、献殿、三清殿、玉皇阁形成三进院。主体建筑三清殿之左右有耳殿,东、西有廊殿。献殿两翼有八卦台,甬道两旁有碑亭。三清殿后,由玉皇阁和东、西廊窑组成后院。</p> <p class="ql-block">145.平遥日昇昌旧址~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城西大街路南。1823年,平遥日昇昌旧址由平遥西达蒲村李大全投资白银30万两和细窑村掌柜雷履泰共同创立“日升昌,咸丰年间(1851-1861年)整修,占地近2000平方米。票号铺子坐南朝北,前后三进院落,正院、偏院各三组,并列。前街门面正院和西偏院各为五开间,东偏院为二开间式,高出路面五层石衔。有厅堂铺号共67间。正院铺五间,板门尚存,中间为通道,次梢间为柜台。建筑大部为硬山顶两层木结构式。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我国最早的票号建筑当属地处山西省平遥县的日升昌。历史上山西晋中一带的平遥、祁县、太谷是素有三大商族之一的晋商之乡。日升昌的前身系西裕成颜料铺,早在清嘉庆年间资财就已十分雄厚,总号设在平遥,分号设在北京、天津、汉口、成都等地,兼有汇兑业务。道光四年(1824年)西裕成颜料铺改为专营汇兑业务的票号,字号取日升昌,并在平遥县城择址创建。票号以汇兑、存银、放银为主。汇兑采用票汇、信汇、电汇三种形式。存银分为定期和活期两种,主要对象是民间商号和官僚贵族。放银主要对象是钱庄、银号和殷实商号。日升昌票号的经济收入依靠汇费和存放银两的利息。创办初期设分号码头四、五处,鼎盛时期多达三十余处,遍布大半个中国,并与英、俄、日、蒙等国均有业务往来。</p> <p class="ql-block">146.平遥清凉寺~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卜宜乡永城村北,因文殊菩萨设道场于清凉宝山(五台山)而得名。据清光绪八年(1882)《平遥县志》载,清凉寺初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后在明成化十一年(1475)、嘉靖十六年(1537)、隆庆五年(1571)重修或葺新,清雍正十三年(1735)又重妆佛像。清凉寺山门为砖拱窑洞五间,再往两旁为钟鼓楼残址,山门顶上原有关公阁。穿过中殿即达清凉寺正院,正殿称“七佛殿”,东西殿是观音殿和地藏殿,早年供有“十八罗汉朝观音”和“十殿阎王拜地藏”,由此可推知中殿原为“四大天王拜弥勒”,显然是明清代佛教祀奉格局。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清凉寺仅存的塑像塑,成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出自本县达蒲村民间艺人段仲能之手,是他带领儿子段哲、孙子段添花,创作了这组千古罕见的艺术珍品。从中也使我们感悟到,明清时期平遥商帮在经济上的突飞猛进,成为推动杰出文化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雄厚的经济基础。</p> <p class="ql-block">147.平遥利应侯庙~位于晋中市平遥县襄垣乡郝洞村。金泰和六年(1206年)建成,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修葺。庙坐北朝南,占地2325.96平方米,现仅存正殿,其余建筑己毁。正殿为元代建筑,建在高1米余的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抄单昂。殿内有彩塑11尊,均为元代作品。东、西、南三壁有清代壁画。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48.平遥惠济桥~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古陶镇东城村。横跨于惠济河下游,九孔联拱石桥,俗称九眼桥。这座桥在清康熙、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几经修补,一向贯通南北。平遥惠济桥全长80米,宽7.4米,桥面呈弧形,石板铺墁,左右筑栏板,望柱。分别雕刻石狮子、花卉等珍禽异兽。惠济桥是平遥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跨度长,设计合理,结构精良,砌法稳固,是北方清代石拱桥中的重要实物。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49.平遥慈相寺~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城10公里处的冀郭村东北隅,古名“圣俱寺”。慈相寺之创建年代,至迟在唐肃宗时期(756—763)。宋仁宗庆历年间始建麓台塔,皇祐三年(1051)改为慈相寺。宋末寺焚塔毁,金天会年间在旧塔址起塔,又修殿宇、楼亭十多座。慈相寺,现存除正殿与砖塔为金代遗物外,余者是清代重建之物。2001年06月25日,慈相寺作为北宋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150.北依涧永福寺过殿~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城东19千米处朱坑乡北依涧村北,寺院历史悠久,具有元代建筑遗风,明、清两代曾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寺院占地总面积4652.5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1302.3平方米。寺院依据土台而建,坐北向南,前后两进院。2013年5月,北依涧永福寺过殿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即寺院之前殿,面阔5间,进深5椽,悬山式,通面阔21米,明间为通道;中殿屹立于高台基上,面阔5间,进深6椽,殿内双槽,单檐歇山顶。柱础素面覆盆式,柱头卷刹,有侧脚生起。殿内尚存明代壁画,脊檩题记有“大明成化五年岁次己丑重建”字样。中殿前之两厢有硬山顶。配殿各3间,为二郎殿及土地祠。中殿之后,原有正殿和东西配殿,于战争年代拆毁。全寺所有彩塑以及山门外的戏台,一概不存。唯古佛殿地下西段埋藏有废除的石雕佛数尊。寺院之西,为永福寺的禅院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151.干坑南神庙~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古陶镇干坑村,原名耶输神祠。南神庙的始建年代已无准确记载,但据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耶输神祠钟楼碑记》所载,当时该寺“次建两庑,东侧三大士菩萨,二八罗汉;西则子孙圣母,侍列诸神”。中国佛教在唐代末期已将十六罗汉演变为十八罗汉,而南神庙在初建时使用“十六罗汉”规制,说明该寺的初建时间,最晚也应在唐代中期。2013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神庙正殿主祀耶输陀罗,法名“具足千光明菩萨”,在俗时为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多王子的王妃,共同生有唯一的男孩罗怙罗。大殿正南和乐楼相对,东西两庑过去也曾圣像林立,东庑为菩萨殿,供有文殊、普贤、观世音三大士,两旁分列十六罗汉。西庑是三霄殿,供奉三霄娘娘及张仙、痘神等侍列诸神。先后被毁,仅有正殿佛像幸存。后院正殿为砖拱窑三间加前廊,内供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二尊者的石雕像,故名石佛殿。此组石佛应为隋唐以前的作品,原存于寺内前院侧室,清嘉庆十九年(1814)增修石佛殿后,才移于殿内。</p> <p class="ql-block">152.金庄文庙~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城东5公里岳壁乡金庄村西。元延祐二年(1315年)创建,明万历、清乾隆、嘉庆、咸丰年间几经重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补修。庙坐北朝南,前后共二进院落,现存殿堂6座,占地1056.4平方米,建筑面积406.4平方米。中轴线上建筑有大成殿、明伦堂、泮池等。东西两侧为舍房。前后院之间有泮池,上建状元桥,池西有厢房4间,池东有“五爪柏”1株。大成殿为清嘉庆七年(1802年)遗物,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殿内有孔子及“四配”、“十哲”彩绘泥塑像15尊,为元代作品。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53.梁家滩白云寺~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卜宜乡梁家滩村西。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文记载,重修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乾隆、嘉庆、道光及民国年间增修补葺。坐北向南,四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 7792.6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弥陀殿、观音阁、大雄宝殿、七佛殿、观音殿、地藏殿等。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白云寺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南殿、正殿、禅堂和古佛殿,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配殿、耳房等。山门为二层结构,底层为砖券窑洞三孔,明间辟拱券门洞,二层建春秋楼三间,四檩硬山加前廊。南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七檩硬山前廊式,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殿内有画轴式壁画8幅。正殿为二层结构,底层为砖券窑洞七孔,殿后设八字形台阶至二层观音阁,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建,面宽三间,卷棚硬山顶,六檩前后廊式结构。禅堂建于高台基上,为三孔窑洞,设前廊。古佛殿为十字型窑洞五孔,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1930年重修,砖砌前檐墙带西方古典建筑装饰手法。</p> <p class="ql-block">154.平遥南政隆福寺~位于晋中市平遥县南政乡南政村,元大德二年(1298年)建,明代重修,清嘉庆五年(1800年)补修。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东西宽30米,南北长99米,占地2927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影壁、山门、关公殿、韦驮殿、弥陀殿、正殿。山门两翼有拱券窑洞,上建钟鼓二楼。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南政隆福寺布局规整,清代格局保存完好,存有多幅清代精美壁画,正殿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155.平遥襄垣慈胜寺~位于晋中市平遥县襄垣乡襄垣村。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重修,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重修禅院。慈胜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现存正殿、东西配殿、西小殿、东西禅院正房、西禅院东西厢房、戏台等建筑。正殿为明代遗构,面宽三间,进深六椽,殿内梁架彩画保存尚好,壁画大部分为白灰覆盖。东、西配殿各五间,六檩前廊悬山式。东配殿廊心墙和梁架上均有彩画。寺院内还有元代、清代维修碑各一通,古柏四株,襄垣慈胜寺格局基本完整。2013年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56.平遥长则普明寺~位于山西省平遥县襄垣乡长则村。长则普明寺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一进院落,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正殿,院内两侧为东西配殿、东西厢房,院落整体呈四合院形式,现存建筑全部为明代建筑。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梁架彩画依稀可辨,均为明代之作;正殿建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之上,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殿内两山墙满布明代壁画,保存基本完好。梁架旋子彩画,保存基本完好,均为明代遗作;寺内有明正德六年(1511)铁钟1口、明万历年石碣1方,石碑2通。长则普明寺在晋中地区现存的明代寺庙中极为少见,是晋中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寺院之一。2019年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57.灵石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58.灵石晋祠庙~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马和乡马和村。创建于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至1368年),明世宗、明穆宗、明神宗年间先后三次补修。现存建筑有正殿、献亭、戏台及钟鼓楼、配殿等。正殿称“昭济圣母殿”,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为132平方米。献殿为元代所建,平面正方形,单檐歇山顶。整体建筑物由四角柱加八辅柱支撑,柱子顶端设五铺作双下昂斗栱。戏台,建于清宣宗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筑面积为80平方米。祠内保存石碑数通,最早为明万历十七年(1619年)所镌。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59.灵石旌介遗址~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东,绵山西坡,汾河东岸。除商代文化遗址外,还分布有新石器、东周及汉代以后的文化堆积。1976年发现商代晚期墓葬一座,出土有鼎、爵、觚、觥等铜器30余件。1985年1月,在村东取土场又发现两座商代墓和一座车马坑,经考古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青铜器等。两座商代墓均为土坑竖穴墓,葬具有棺、椁。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0.灵石静升文庙~位于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兴建于元惠宗至元二年(1336年),经明清及民国年间多次维修,现存为元明建筑。庙址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现存戟门、大成殿,两厢建奎星楼、配殿,占地面积2237平方米。庙前照壁,元代修建。大成殿建于高0.95米砖砌台基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六檩前廊式结构,外檐斗栱三踩单翘,单檐悬山布灰瓦顶。文庙现存两进三路院。中轴线上有影壁(万仞宫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寝殿和尊经阁。文庙建筑以元明为主,门口的鲤鱼跃龙门影壁是元代遗物之一。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1.灵石后土庙~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据正殿悬梁记载, 元大德八年(1304年)重修,现仅存献殿和正殿为元代建筑。该庙总占地面积1088平方米,坐北朝南,单进院落布局。现存殿堂多为明、清建筑,庙为五进院落,包括影壁、山门、过殿、东西廊房、三清楼、钟鼓楼、后殿等。布局紧凑,结构合理,屋顶多用重檐,气势雄伟,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寺庙建筑。庙内现存明正德五年(1510年)碑、清乾隆四十六年(1718年)碑各一通,字迹多已漫漶。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2.灵石资寿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公里处的苏溪村西侧。寺院创建于唐代咸通11年(870),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资寿寺”。现存的建筑,均为明代重修,总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古刹建筑群体,均为砖木结构。寺院坐北朝南,背后青山连绵,寺前溪流漏漏,山环水绕,水秀山青,为三晋古刹群中不可多得的一处胜景。2001年6月25日资寿寺作为明代古建筑,载入了《中国名胜辞典》,并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古刹殿宇巍峨,飞檐四挑,楼阁高耸,亭台林立。顶部三色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壮观。主体建筑 896平方米,以仪门的屏蔽砖雕壁墙(即照壁)为中轴。入门有一条长达 20余米的砖砌围廊引道,由低而高渐次伸往院落。妙在这仪门的设置也颇有几分气势,其建制为两层楼式构造,主要精工于上层。顶部灰色脊兽.瓦挂青兽,四面飞檐,周围八柱支撑,形成回廊式样。登临鸟瞰,可一览全寺景观。寺院殿宇分设前后两院。</p> <p class="ql-block">前院亦称外院,主要建有天王殿,殿宇两侧设有四尊天王塑像,其身高均在 3米左右。后院坐落着大雄雷音宝殿,殿阁 3间,内设佛主释迎牟尼的三身塑像。殿内两端配有弥勒佛殿和药师殿各 3间,平台下面的东西两厢廊分别配有弥陀佛殿、三大士殿和地藏王殿、二廊殿,殿阔各为3间。其次,在两院间隔的左右上方,立有钟、鼓二楼。后院各殿宇的彩塑、绘雕、构制,各有其妙,且较为完善。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比较它们,以主殿、药师殿、三大士殿的珍藏最具魅力。</p> <p class="ql-block">163.和顺懿济圣母庙~位于晋中市和顺县平松乡合山村东南的卧虎岗下,寺庙占地面积为2600平方米。懿济圣母庙始建于宋,元至治元年(1321年)、至元四年(1338年)重修。庙依山而建,坐南朝北,由上下二院及显泽侯神祠组成,占地8400平方米。上院有圣母殿、献殿、眼光殿、痘疹殿、白龙殿、药王殿,下院有牌楼、山门、戏台、东西廊房及禅院,显泽侯神祠有大王殿、虫王殿、阎王殿、财神殿、土地庙、山门。其中圣母殿为元代建筑,余为明清建筑。2006年5月 25 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4.祁县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式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28日,乔家大院入选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乔家大院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群体,设计之精巧,工艺之精细,体现了中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被称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乔家大院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乔全美和他的两个兄长分家后,买下了十字口东北角的几处宅地,起建楼房。主楼为硬山顶砖瓦房,砖木结构,有窗棂而无门户,在室内筑楼梯上楼。特点是墙壁厚,窗户小,坚实牢固,为里五外三院。主楼的东面是原先的宅院,也进行了翻修,作为偏院。还把偏院中的二进门改建为书塾,这是乔家大院最早的院落,也就是老院。乔致庸当家后,为光大门庭,继续大兴土木。他在老院西侧隔小巷置买了一大片宅基地,又盖了一座楼房院,也是里五外三,形成两楼对峙,主楼为悬山顶露明柱结构。明楼竣工后,乔致庸又在与两楼隔街相望的地方建筑了两个横五竖五的四合斗院,使四座院落正好位于街巷交叉的四角,奠定了后来连成一体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乔家人口增多,住房显得不足,因而又购买地皮,向西扩张延伸。民国十年后,乔映霞、乔映奎又在紧靠西南院建起新院,格局和东南院相似。窗户全部刻上大格玻璃,西洋式装饰,采光效果很好,在式样上有了改观。就是院内迎门掩壁雕刻也十分细致。与此同时,西北院也由乔映霞设计改建,把和老院相通的外院之敞廊堵塞,连同原来的灶房,改建为客厅。还在客厅旁建了浴室,修了“洋茅厕”。靠西北院,原来有一小院,为乔家的家塾,故把此院叫做书房院。</p> <p class="ql-block">165.祁县渠家大院~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13271平方米。渠家大院现存主体为清同治光绪时期的建筑,整座大院由8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组成,大院为城堡式建筑。2006年5月25日,渠家大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渠家大院院落组成丰富,栏杆院、明楼院、统楼院、戏台院等巧妙的组合在一起,错落有致。屋顶形态各异,有歇山顶、悬山顶、卷棚顶、硬山顶等。高大的拱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落之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形成丰富过渡的空间形态。渠家大院是整个晋商文化的缩影,它保存了大量民俗的、历史的、艺术的信息,体现出深刻的文化特质,蕴涵着深广而复杂的文化积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期间曾多次修葺,现存主体为清同治光绪时期的建筑。当年渠氏家族在祁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祁县古城东半城的东大街新道街、高园圪道、段家巷等处,大多是渠氏家族的居户。现存仅是历史上渠氏家族建筑的一部分,为渠源潮和渠源淦宅第。</p> <p class="ql-block">166.祁县梁村洪福寺~位于晋中市祁县古县镇梁村南。寺为元代建筑,占地面积4242平方米,坐北朝南,由东西并列的两座院落组成,中轴线上建有山门、倒座殿和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洪福寺西院中轴线仅存过殿,两侧仅存有西配殿。洪福寺是祁县现存比较完整,外观最庞大的寺庙之一,周围13米的夯土高墙,象城堡一样雄伟壮观,总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始建于唐代,明清时期进行过重大修缮,现存的主体建筑均为明清形制,大殿仍保留元代风格。2019年10月,洪福寺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7.祁县梁村遗址~位于晋中市祁县城东南10公里的果村村西。遗址面积约2平方公里,该区域到处可见古代陶片。村西北高崖头断面上,露出明显的烧灰层和灰坑,含有丰富的遗存物。梁村遗址是祁县境内迄今为止所发现的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人类新石器时代。2013年5月,梁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8.祁县镇河楼~俗名回门楼,位于晋中市祁县城东北的贾令镇。楼正好建在五里长街的南端,历史上“川陕通衢”的必经之地,为古“昭馀胜景”之一。镇河楼是为镇煞昌源河“河灾”而修建,故称“镇河楼”。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嘉靖、清乾隆年间屡有修葺。镇河楼为两层四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通高15米。台基为砖石结构,中间拱券门洞通南北。2019年10月,镇河楼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69.祁县兴梵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东观镇东观中学校园内。始建于宋天圣三年(1025年),原址在西管村,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迁移今址。尚存的兴梵寺大殿,孤零零地矗立在1.85米砖砌台基上,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屋顶琉璃剪边,三个绿色琉璃麒麟托起的装饰高高耸立于瓴脊之上。大殿建筑面积287.3平方米,斗栱为四铺作出单杪,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后搭牵用四柱,是祁县保存最早的一座寺庙。2006年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0.寿阳福田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平头镇黑水村。始建于唐,元至顺四年(1333年)重建。该寺坐北朝南,现存大小殿宇14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沿中轴对称布局,有正殿、过殿、东西配殿。正殿建筑面积162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间宽相等,悬山顶,坡度较陡,屋脊以琉璃瓦装饰。过殿为寺门入口,面阔三间,明代建筑。东西配殿面阔各四间,较为罕见,根据结构特征推断为明代建筑,琉璃瓦饰屋面。福田寺是有确切纪年的元代建筑,建筑物结构用材上都体现了元代建筑特点,是保存较好的元代建筑。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1.寿阳孟家沟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南燕竹镇孟家沟村。始建于明代,寺依山势上下叠建而起,共有8层,现有砖砌窑洞37眼,砖木结构房舍49间、古戏台一个、凌泾塔一座,总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凌泾塔位于龙泉寺之东约100米处,砖砌笔尖式,高13层,约25米。塔上嵌碑,书有“凌泾塔”,为傅山先生所题。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龙泉寺处于五峰山中心,建于唐宋年间,经历代重修,至明万历年间成规模,距今约有400年历史。龙泉寺内有天然清泉而得名龙池寺,后传成龙泉寺,明末清初名人傅山在这里出家为道,并以此地做依托为乡民诊病疗疾,寺更因人而声名远播,龙泉寺有木厦51间,石窟40孔,依山而建,上下七层,左右三庭,厦窟互补,明暗相通。</p> <p class="ql-block">窑洞式的道教建筑已经令人称奇了,高楼里竟有清泉经年不竭,钟楼里的大钟,每一个撞点都能撞击出不同的音阶。</p> <p class="ql-block">172.寿阳普光寺~位于晋中市寿阳县西洛镇白道村西隅的土岗之上。该寺院坐北向南,一进院落中,大殿与舞楼正对,两侧分列左右山门、钟鼓楼、厢房、配殿及跺殿。始建年代无考,主要建筑包括正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东西耳房等,现存建筑21间,布局规整,中轴线对称,总占地面积约1100多平方米。正殿为宋代早期建筑,东西配殿为明代建筑,其它建筑为清代建筑。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2.9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4.1米,平面近方形。进深大于面阔,这种布局尚属少见。柱头斗栱为四铺作单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后搭牵用四柱。内壁壁画共三层,中间一层为明代所绘,底层尚不知何时代,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结构形制和用材规范上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173.太谷安禅寺~位于山西晋中市太谷县城西南隅。始建年代未详,清光绪三年(1877年)曾重修。藏经殿经鉴定为北宋遗构,深阔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覆盖灰色筒板瓦,柱子梁架尚属宋代建筑形制。此外有大雄宝殿等建筑。大殿坐北向南。前院假山上有石雕罗汉像九尊。寺内还存有石碑两通,详记寺史。宋咸平四年(1001年)再建,元延祐三年(1317年)重修,清光绪年间再次修葺。现仅存藏经殿、后殿。藏经殿为北宋早期建筑,后殿为清代建筑。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4.太谷曹家大院~又称三多堂,是明清两代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位于晋中市太谷县城西南5公里的北洸村。曹家大院是明清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占地10600平方米,整体的布局呈“寿”字型。被誉为“中华民宅之奇葩”。1999年被辟为三多堂博物馆。太谷曹家大院博物馆有房屋277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曹家大院建筑风格独特,是中国北方古代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从远处看曹家大院呈“寿”字型,这座“寿”字院是曹氏家族中一个分支的脘堂,习惯上根据多福、多寿、多子而称为“三多堂”。大院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着三个穿堂大院,上面连接着三座三层高楼,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270多间。</p> <p class="ql-block">175.太谷范村圆智寺~坐落在晋中市太谷县范村镇旧村北。寺建于唐朝贞观年间,金天会九年(1132年)重修,明清两代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寺院占地约9000平方米,现有殿宇七十多间,为二进院落,从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倒座天王殿、钟鼓楼、东西厢房、过殿、东西配殿、大觉殿及东西禅房。2013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正殿千佛殿建筑是国内罕见的无梁大殿,内有保存完整的千佛壁画;东殿是伽篮殿,供奉关公;西是祖师殿,供达摩祖师。内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三世大佛,保存明代佛教水、陆、空、大法会壁画和释、儒、道三圣像;东殿是观音殿,内供樟木所雕千手、千眼观音和文殊、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像;西殿是地藏殿,供道明、闵公和十殿阎君。寺院中枝繁叶茂的唐代古楸树和争相斗艳的宋代牡丹为神奇一景。</p> <p class="ql-block">176.太谷光化寺~位于山西太谷县城西南7公里的白城镇白城村。唐贞观年间创建,原名隆兴寺,宋真宗赵恒寓居这里,偶见龙像,遂敕命重修,改名为"光化圣寺"。重修于北宋咸平二年(999),更名“光化圣寺”。元代寺宇颓败,泰定三年(1326)重建,明清两代又多次修葺,一直保留。201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77.太谷净信寺~位于晋中市太谷区城东阳邑村南。据寺内碑记创建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4年),据县志记载原为尼庵后改僧院,经历代修整扩建,现存为明清建筑,保存完整。净信寺坐北向南,宽39米,长93米,占地3629平方米。此外,寺内保存有明清彩塑78尊,壁画180平方米,唐碑、明匾等均为珍品。寺内保存记事碑碣32通,可清晰推断千余年来寺院的演变及当地史志、人文、地理等历史沿革。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两进院设十四座殿宇。中轴线由南向北排列戏台、过殿、大殿。戏台至过殿为前院,东西设看亭、白衣殿、灰泉殿、钟鼓楼、天王殿相对称。过殿后至大殿为后院,后院东西两厢有碑廊、观音、地藏各殿相对峙。后殿两侧为关公殿、承善祠。建筑布局严谨、合理、疏朗,气势雄伟、壮丽雅观。</p> <p class="ql-block">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悬山顶琉璃剪边,前接回廊,殿长20米,宽16米。五步梁、五踩重昂、斗拱分布疏朗,每开间平身科斗拱一攒,为明代建筑。殿顶均饰以华丽的琉璃制件,屋脊宝顶上有明代题记。莲花镶脊、龙兽蟠绕、宝瓦中立、彩釉雕图。</p> <p class="ql-block">戏台为净信寺的主体建筑之一,重建于清道光四年,台基平面呈“凸”子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台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后台为悬山顶,整座戏台全以孔雀蓝琉璃覆顶。柱头科为五踩重拱计心造,双抄双下昂,耍头昂咀为雕刻精细的龙首形;转角科亦是五踩重拱计心造,三抄双下昂与双抄单下昂交错,正头翘与斜翘上为三抄双下昂,昂咀耍头同柱头科。平身科前檐明间设三朵,稍间没有,两山亦为三朵,形柱作法与柱头科相同。拱结构翼角翘起较多,伸出较远。雀替为精雕细镂的木刻二龙戏珠,两侧八字型排楼式影壁,单檐歇山顶,九踩重昂,斗拱昂嘴纤细灵巧,在全国戏台当中罕见。</p> <p class="ql-block">钟鼓楼檐下挂有明代琉璃匾,黄底蓝字,上书“发鲸”、“栖鹭”书法精妙,工艺精良,达到很高的冶造艺术水平,成为琉璃佳品,被载入《中国琉璃大观》。</p> <p class="ql-block">178.太谷孔家大院~位于晋中市太谷县明星镇南街上观巷1号,建于清乾隆至咸丰年间,1925年孔祥熙将其购买后,曾进行过大规模维修。孔家大院坐南向北,东西宽约90米,南北长约67米,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整座宅院东西共六条轴线,分为正院、书房院、厨房院、戏台院、墨庄院、西偏院和东、西花园等8个院落,现存单体建筑共 33座。2013年5月,孔祥熙故居(孔家大院)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孔家大院建筑古朴、厚重、亭台楼榭布局合理,回廊飞檐勾心斗角,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是山西大院民居的典型遗存,代表了清、民国时期山西民居建筑的较高水平,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179.山西铭贤学校旧址~位于晋中市太谷县城东二里的杨家庄村西,铭贤学校是中国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于1907年创办。1951年“铭贤”学校被政府接收,更名为山西农学院。1979年更名为山西农业大学。学校旧址是原太谷县望族孟氏的别墅,又称孟家花园,为清代中叶所建。1909年秋,“铭贤”学校扩大办学规模,从太谷明道院迁来北园,从此定居下来,并不断发展扩建。孟家花园初建时,总面积约22000平方米。现存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分东、中、西三院。2013年山西铭贤学校旧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0.太谷无边寺~位于晋中市太谷县城西南隅南寺街10号,俗称白塔寺、南寺。寺宇创建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北宋治平年间易名普慈寺。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建后复名无边寺。现除了白塔以外仍保存有山门及倒座戏台、天王殿、大雄宝殿、献厅、藏经楼等建筑;白塔外有七层,高40余米,为八角形砖木混建。塔的外观仍为宋代风格,每层出砖石檐、仿木斗拱和门窗,饰有风铎。2006年5月25日,无边寺作为宋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181.新村妙觉寺~位于晋中市太谷县阳邑乡新村村中,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脊刹,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曾重修。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有过殿(千佛殿)、正殿(大雄宝殿),两侧东西配殿;现存建筑除千佛殿为清代所建外,余皆存明代建筑风格。过殿(千佛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柱头科为三踩单昂琴面式,下皮接近水平,每间施平身科一攒,明间出45度斜昂。西侧平行出配殿三间。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2.太谷真圣寺~位于晋中市太谷号范村镇蚍蜉村,始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后清多次修葺。正殿建筑面积113平方米,梁架保留金代原貌,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梁架彻上露明造,四椽袱向前兼作剳牵,结构简洁规整,特征与金代形制相符。石窑建筑面积106平方米,为清代遗存,面宽七间。真圣寺正殿整体构架简洁大方,既反映了金代木结构惯用手法又具有独道之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3.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城东南麻田镇。旧址在抗日战争期间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腹心地域之一,又是华北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八路军总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在此驻扎五年之久。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滕代远、罗瑞卿、杨尚昆等曾在此办公,领导华北军民英勇抗战。旧址占地2200余平方米,分四院,现有房屋106间。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西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地处晋、冀、豫三省要隘,易守难攻,有“晋疆锁钥,山西屏障”之称。1937年11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率领八路军进驻辽县(今左权县)西河头村,麻田镇就成为根据地的前沿。1940年11月7日,八路军前方总部、野战政治部、后勤部、卫生部、军工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局党校、新华社华北分社、鲁迅艺术学校以及一二九师司令部等机关,移驻麻田镇周围,使这里成为前方抗战的活动中心,被誉为太行山的“小延安”。</p> <p class="ql-block">184.寺坪普照寺大殿~位于晋中市左权县拐儿镇寺坪村,据殿前石碑记载,普照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3),明崇祯三年(1630),清顺治十八年(1661)重修,现仅存大殿,为元代遗构。大殿占地面积375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布顶,正脊覆绿色琉璃,饰黄色忍冬纹。梁架明间为六椽栿通达前后檐,次间、稍间为五椽栿对后搭牵通檐用三柱,檐下斗拱五铺作双下昂,前后檐装修已被后人改制。殿前后各存重修碑2通,殿前60米处存石狮2只。2013年5月,寺坪普照寺大殿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5.左权苇则寿圣寺~位于晋中市左权县桐峪镇苇则村,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轴线上自南而北建有山门、正殿。山门两侧建有钟鼓楼,院内东西两侧建配殿,现鼓楼与配殿已不存。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正脊为黄绿琉璃的飞龙和牡丹,布局灵活,不求对称,或昂首、或低俯,姿态各异,神型兼备。正脊与垂脊相交处出兽头吞垂脊。斗拱四铺作单抄。正殿石砌台基,前出月台和垂带踏跺,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明间辟板门,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正脊为黄绿琉璃的飞龙和牡丹,脊刹两侧设兽头吞脊,鸱尾为黑色琉璃。苇则寿圣寺是一座元代古建筑,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6.左权文庙大成殿~位于晋中市左权县城内辽阳街,创建年代不详,相传为晋代所建。据明《永乐大典》辽州志记载,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已有。据元代石碑记载,该殿重建于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占地面积458.9平方米。副阶周匝,下檐斗栱一斗二升,上檐为单昂斗栱,柱头卷刹明显,柱楚石为青石覆盆式、宝装莲瓣式和鼓式三种,雕工精细,图案清晰。屋顶瓦、脊、仙人、走兽全为绿色琉璃,殿内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乳栿通檐用三柱。为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7.榆社崇圣寺~位于晋中市榆社县城以西30公里的禅隐山坳,初名崇严寺,又名禅山寺。创建于唐,宋嘉佑年间改名崇圣寺,南宋毁于战火,金大定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175—1186年)重新修建,元、明、清均有修葺。寺院坐北朝南,分为上、下两个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南殿)、大雄宝殿及厢房等,寺庙西南有明代实心砖塔1座,元代石塔2座。东面有白龙庙,南面为戏台。建筑面积1840多平方米。大雄宝殿,建于金代,元至正九年(1349年)重修。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南殿内保存有元代壁画。寺内还保存有唐代石刻造像6尊。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8.榆社福祥寺~位于晋中市榆社县河峪乡岩良村,始建于后晋开运三年(946)金代重修,后历代皆有修葺,占地844.6㎡。从南至北中轴线上依次为南殿、正殿,山门依南殿中端而开,门口两侧墙上画有哼哈二将。现存正殿,殿阔5间,进深6椽,单檐悬山式,有4米高石雕佛像5尊,3坐2立,后面还有形态各异的小佛,两侧有侍女立像,地上罗汉左右分列;外檐施五彩装彩画,精致美观,栩栩动人;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采用减柱法置立柱4根,是典型的金代建筑风格,殿内保存的元代壁画,线条流畅,画彩和谐,构思生动,是难得的佛教彩绘壁画文物珍品。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189.昔阳石马寺石窟~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石马村村北。寺院石窟由石窟和摩崖造像组成。石窟、摩崖造像始凿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后镌刻不断至隋唐。此后的历代,也对石刻造像有修葺和补充。石窟现存 3座,造像总数 1300余尊,分布于三块巨石的七块崖面上。2013年,石马寺石窟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石马寺石窟保存基本完好,较好地保持了历史原貌,突出反映了外来艺术与中国民族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具风格的中国造像艺术。雕像比例适度,雕刻工艺精湛,题材丰富,是一批富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造像有佛像、弥陀、菩萨、力士、胁侍、供养人等。其佛像肉髻磨光,宽衣缚带。菩萨头戴高冠,披帛垂肩。</p> <p class="ql-block">关于石马寺之名,还有一个传说:唐朝初年,李世民率领部队征战,途经石佛寺时陷入重围。凶险之际,李世民正叹“时运不济”时,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围攻的敌人瞬间大乱。此时,风沙中一批神马从天而降,搭起李世民就走。李世民回到长安后,感念神马救命之恩,便将石佛寺改名石马寺。传说归传说,石马寺门前倒是真有石马。2004年,当地维修寺庙时,考虑到原来门前的一对石马已不成形,遂用与摩崖造像同样的石料,在山门前重新雕刻了一对与原物一模一样的石马。</p> <p class="ql-block">190.昔阳崇教寺~位于晋中市昔阳县城北隅。据《昔阳县志》载,创建于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与寿圣寺合并称北寺,元、明、清各代屡有修缮,解放后县粮食局占用。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包括前后大殿、左右配殿。四殿梁架融为一体,屋顶殿身互相衔接,中间围成天井式院落。五十年代拆去四面大殿四周外檐斗栱,改为砖式墙壁,面向院内的四周檐部斗拱共计33朵,保存完好,为元代遗存。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前殿和后殿均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前后搭牵用四柱。彻上露明造。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单栱计心造,耍头作昂式,昂为琴面昂。左右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屋顶两山与前后殿相互衔接构成一体。斗栱亦为五铺作,彻上露明造,屋顶均盖青色板筒瓦。</p> <p class="ql-block">191.昔阳离相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赵壁乡川口村中。离相寺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现存石碑载,明正统、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和民国均有修缮。离相寺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建有天王殿、正殿,两侧有东西配殿、钟楼、鼓楼,除轴线建筑为原寺物外,两侧建筑均为后人新建。现存建筑中正殿为宋代遗构,天王殿为清代建筑。2019年10月7日,昔阳离相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192.大寨人民公社旧址~包括大寨人民公社旧址、大寨梯田,位于晋中市昔阳县大寨镇大寨村东北侧,建于1966年,占地面积782平方米。由于历史上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后进行治山治水,在坡地上开辟层层梯田,并通过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并于1964年发出了 “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起到过突出的作用。同时保留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寨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大量史迹。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旧址坐东朝西,现存东窑10孔,北窑3孔,北排房3栋,大门一座,大门顶部用钢筋铁皮制作的“大寨人民公社”六个大字清晰可见。大寨人民公社是人民公社的典型代表,是人民公社特征及其演变过程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大寨人民公社旧址是当时人民公社代表性建筑,更多地象征着一种精神,属于大寨的时代精神——不要国家救济,农村农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改善生产条件,不仅满足个人生活所需,也能有富余上交国家。</p> <p class="ql-block">193.阳泉关王庙~又名关帝庙,俗称老爷庙,位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白泉乡林里村南玉泉山腰。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重修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元、明、清代屡经修葺。庙座西南朝东北,背山面阜,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分内外两个院落。建筑以关王正殿为主体,由献殿、过门马殿、南北配殿、围插廊以及外院的戏台、大门、忠恕牌坊、落箭亭、饮马亭等,组成了一座错落有致,气势雄伟,左右对峙,布局合理,并且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宋代及明、清木构建筑群体。1996年11月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关王庙,正殿为宋代原构原貌,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檐廊深一间,显得深幽肃静,四椽伏接乳栿用三柱,阑额转角不出头,五铺斗拱作双抄,殿柱檐椽有卷刹。板门宽厚严实,窗为三棱直棂,平梁上蜀柱甚细,脊部负荷主要由叉手传递。檐角升起显著,歇山式殿顶举折平缓。宋代齿纹式滴水瓦与荷花枝叶勾头瓦四檐沿用。九脊十兽四套头,设计独特,溢彩流光。整座建筑用材肥硕,平稳严密,层次分明,制作规整,显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殿内塑像齐全,各具特色。关公的金面塑像威武雄壮,气宇轩昂。关平英姿矫健,风度翩翩。周仓气势惊人,不怒自威。其他塑像衣冠楚楚,面姿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194.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朝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 故得今名。娘子关最早为唐太宗李世民胞姐平阳公主所筑。现存的关城则是筑建于明代时期,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关城分上关、下关,东为上关,镌有“娘子关”横额;西为下关,上有阁楼,题“唐平阳公主驻兵处”,门额书“秦晋屏蔽”。明嘉靖时重修。关城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垛;南门为石灰岩砌券,额题”京畿藩屏”,上建“宿将楼”。</p> <p class="ql-block">195.冠山书院~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冠山镇后沟村西南。冠山因其主峰形状似冠,并高冠于附近群山而得名。山间古刹相连,有资福寺、崇古书院、文昌阁(吕祖洞在其下)及夫子洞,人称“冠山书院”。建筑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载,元至顺年间(1330—1332年)左丞相吕思诚重修并扩建,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现存建筑除夫子洞为明代所筑,余皆为清代晚期重建。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资福寺为一单进四合院,占地面积1470平方米。建筑形制为清代风格,寺内存清碑8通、元碑1通;崇古书院位居冠山山腰中部,创建年代不详,元代重修,明、清时重建。随地势分上、下两院,占地面积为737平方米。院内建筑为窑洞式,正房、配房均保存完整;文昌阁,依地势分上、下两层,坐西朝东,上为文昌阁,下层为吕祖洞,均为单开间砖结构拱券式窑洞;夫子洞位居冠山山腰上部,为一组砂石质石窟。开凿于明嘉靖五年(1526年),窟檐外平面利用天然石略加修饰形成一坐北朝南的单进四合院落。</p> <p class="ql-block">196.天宁寺双塔~位于山西阳泉市平定县城南关土垣上。明、清两代均有补修。寺内建筑残坏,双塔依然如故。寺址高耸,双塔并峙,格外醒目。塔为楼阁式,平面八角形,高约30米,每层收刹甚急,轮廊形制奇异。底层四面砌有券洞,内置佛像一躯,二层以上平座甚高,外观很象七层塔。二、三层刻假门和直楼窗,檐下和平座上砖雕斗拱如木构制,质宝珠,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更换。塔下存有北魏石佛一躯,眉目清晰,躯体完好。2013年5月,天宁寺双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05年修缮中的西塔发现天宫和地宫,挖掘出北宋瓷器、漆器、石碑、银器等多件文物。地宫出土碑文记载,天宁寺双塔修建年代是大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比平定县志记载早72年。在1.3平方米的地宫内,考古专家发现了陶质釉面净瓶、熏炉以及瓷质的茶盏、瓷碗、瓷碟等供品容器18件,石棺一副,棺内葬有完整的佛骨一具、丝织帷帐一件、唐宋铜币数十枚、银质錾花盔顶方盒一个。在地宫的墙壁上,仍残留有宋代的护法金刚像壁画,画中人物生动威武,气宇轩昂。绘画线条简练,色彩明快,手法娴熟。</p> <p class="ql-block">197.开河寺石窟~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岩会乡乱流村西魁头山洮河北岸山坡南麓的断崖上。开凿于东魏至隋初,约在清末遭到破坏,几乎所有头像均被凿毁。开河寺石窟规模不大,有 3个小型洞窟及8个附龛,摩崖造像 1处,题刻 18处。开河寺石窟是山西中部地区比较重要的石窟寺,雕刻精细,年代明确,为研究东魏至北齐造像样式的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2013年5月,开河寺石窟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由东而西分别为第1~3窟,分别开凿于东魏武定五年(547年)至北齐河清二年(563年)。3窟均为三壁三龛式,宽1.2~1.6米,深1.1~1.5米,高1.42~1.72米,共有石刻造像88尊。摩崖造像雕造于隋开皇元年(581年),系利用陡直崖面开凿而成,主佛像高4.63米,佛两侧坛上各有一圆雕弟子像,再外侧为二胁侍菩萨。摩崖大像前依崖壁修石砌券洞,洞前建重檐前廊。券洞内原有圆雕造像二躯,均被盗。券洞外西侧稍低的崖壁前尚有一佛,此佛为双丈八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198.平定马齿岩寺~位于阳泉市平定县东回镇马山村。马齿岩寺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详,现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中殿,两侧建有掖门、东西配殿和耳房。中殿梁架为前后乳栿通檐用四柱,为了扩大殿内的礼佛空间,平面布局采用了移柱造,将前金柱向两侧位移上施大内额。寺内现存碑7通,石碣4方,均保存较好。两山墙和后檐墙保存有清代壁画32.95平方米;现存中殿为金代原构,平面布局采用了移柱造,各梁枋结点均使用驼峰承托,有掐瓣驼峰和鹰嘴驼峰,在山墙和后檐墙保存大量的清代壁画,线条流畅,笔法细腻。2019年10月7日,马齿岩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199.盂县藏山祠~位于阳泉市盂县长池镇藏山村东。藏山原名盂山,相传春秋时晋国程婴藏赵氏孤儿于此,故称藏山。藏山祠创建年代不详,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重修,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祠址向南,依山建造。建筑分布于三层递高的平台上,祠前为明代“藏孤胜境”牌楼,祠内中轴线上依次布列山门、乐台、正殿、寝宫、梳妆楼,东西两侧为钟鼓楼、配殿和耳殿。除寝宫部分梁架保存金代风格外,余皆清代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山墙和北壁绘壁画69平方米,以连环画形式表现赵武生平。色调淡雅,手法尚佳。寝宫面宽、进深均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前檐双步梁上墨书清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寝宫题记。</p> <p class="ql-block">院内存有宋宣和六年(1124年)铁钟1口,金、元、明碑各一通,清碑72通,明嘉靖铁焚炉3个。</p> <p class="ql-block">200.盂县大王庙~位于阳泉市盂县县城北,为春秋时晋国上卿赵武之行宫。创建年代不详,自汉、唐、宋、元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寝宫为金代原构,正殿为明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庙坐北朝南,南北长56.48米,东西宽62.63米,总占地面积3537平方米。依次排列有照壁、山门(后兼戏台)正殿、寝宫,山门两侧为钟鼓二楼,碑廊和仪门分立二楼左右。山门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台基与乐楼相连,高出地面1.18米。山门明间留有较低的通道,次间垫高与乐楼台面相平,演出时架木板制成平整的台面。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乐楼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歇山卷棚式屋顶;正殿是庙内主体建筑,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重建,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筒板瓦覆盖,前檐插廊;寝宫位于大殿之后,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屋顶为筒板瓦覆盖;碑廊内保存有大王庙与盂县境内重要碑刻十余通。</p> <p class="ql-block">201.盂县府君庙~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万花山主峰北麓,为窑洞式神祠两间。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攀间枋题记,元延佑二年(1315年)重修。明清时屡有修葺。府君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山门前高台凸起,两边石阶对称,形制独特,实属罕见,占地面积936平方米。2006年5月,府君庙作为元至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前为一百多平方米的平台,平台左右各有配房三间。山门高居正中,面阔三间,井深六架椽,二层三重檐歇山顶。山门明间有宋代青石门框,二层支出平座勾栏,平座下为双抄五铺作斗拱,屋顶斗拱为单抄单下昂,第一跳为偷心造,昂为批竹形真昂,梁架结构为金代手法。山门两侧各有掖门一道,精雕细刻、十分精美。庙内有倒座戏台一座,为祭神演戏而建。正殿面阔五间,悬山式屋顶。殿前为卷棚式拜亭一座,左右两侧有配殿和垛殿,另有东西廊房和东西禅院。</p> <p class="ql-block">202.坡头泰山庙~位于阳泉市盂县北下庄乡坡头村,始建年代不详,庙内元代经幢记载,元至正七年(1357年)重建。明天顺、清康熙、民国六年都曾进行过修缮。泰山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240平方米,三进院落。自南向北中轴线上依次为戏楼(建筑已毁)、石牌坊、山门、正殿、后殿;两侧分别对称布局有钟鼓楼、配楼、耳殿、禅房、关帝殿、奶奶殿等。庙宇前部开阔疏朗,后部紧凑严密,形成了疏密有序,高低错落有致,建筑形制多样,元、明、清各代建筑并存的群组建筑风格。正殿和后殿均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为明、清两代遗物。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3.西关三圣寺大殿~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是明朝时期的古建筑。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204.盂北泰山庙~位于阳泉市盂县孙家庄镇西盂北村西,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石碑记载,该庙曾于清代进行过多次维修。盂北泰山庙现布局不完整,仅存正殿、戏台、西耳殿和西配殿,其中正殿为元代遗构,西配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遗构。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205.忻州金洞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合索乡西呼延村西1.5公里的山坡上。创始年代不详,宋代已有。元延佑五年(1318年)重修,明清时局部重建。现存正殿为宋代建筑,天王殿和观音殿为明代遗物。正殿宽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身檐柱较矮,明间装板门,次间为窗,窗框甚小,屋顶举折平缓,正面外观近似敦煌莫高窟北宋窟檐。檐头斗拱古朴,殿内依金柱制成神龛,梁架全部露明,砍削规整,俨然宋代遗构。殿内精工木雕神龛一间,是宋代我国小木作遗物中的珍品,柱子,额枋,斗拱,梁架和瓦顶,均成比例,犹如精致的殿阁模型,为我国古建瑰宝。2006年5月,金洞寺作为宋至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6.忻口战役遗址~位于忻州市以北25公里处,是忻州的北门户,早在汉代,这里就是重要的军事防守基地。忻口战役是中国军队抵抗日本侵略军进犯的一次最激烈的战役。1937年10月初,日本华北方面军坂垣师团约三万余人,由北至南直取太原。为抵抗沿北同蒲南下的日军,国共两党军人浴血奋战,23天内共歼灭敌人两万余人,取得了抗击日军的一次巨大胜利。忻口战役是国共两党游击战、阵地战配合作战最为成功的一次战役。遗址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500米,现存有与日军作战时修筑的窑洞50余孔及204号激战地,至今战争遗物时有发现。2019年10月7日,忻口战役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7.原平惠济寺~位于忻州市原平市东北的中阳乡练家岗村内。寺庙创建于唐,重建于宋,明清修葺。现存主体建筑文殊殿为明代建筑,其余为清代建筑。整个寺院坐北朝南,总体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占地面积约 3600平方米。寺内中轴线上现存文殊殿、南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和钟楼,另存石碑5通。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是惠济寺的正殿,面宽五间通宽 13.83米,进深三间七架通深 12.02米,单檐歇山顶,青灰筒板瓦屋面。檐下斗栱五踩双昂,昂嘴高厚,正心三重栱,角科出搭角闹头昂。平身科在明间和次间各用 1攒,明间平身科出斜栱。殿内用减柱、移柱造,有金元时期的特点,但叉手等处形制已不早于元代。殿内正中设大佛台,佛台上现存文殊菩萨、侍女、护法、童子等彩塑;佛台两侧木阁内有一百五十七尊木雕;内壁绘菩萨救难壁画。</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为宋代遗构,面宽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砖建月台宽大。殿内使用减柱造,金柱上用大雀替承内额,其上四椽与前后乳搭交。柱头斗五铺作双下昂,里转六铺作出三抄,后尾置于顺梁下,明间补间铺作出45度斜昂。殿内佛坛上塑佛、菩萨、胁侍、童子、金刚等,为宋塑佳作。两壁千佛阁内存有157尊宋代木雕,雕工精细,刀法有力。殿内后壁奉曹氏姥塑像一尊。</p> <p class="ql-block">208.崞阳文庙~位于忻州市原平市崞阳镇北街村文庙街。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崞阳文庙为三进院落,坐北朝南,占地16684.15平方米,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有影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院落西南角有礼门一座。崞阳文庙的建筑配置集中体现出“礼、乐、射、御、书、数”的古代六艺教育特色。2019年10月7日,崞阳文庙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9.原平普济桥~俗名南桥,位于山西省原平市崞阳镇平定街村南桥河上,创建于金朝泰和三年(1203年),明成化年间重修,清乾隆二十年、道光十年因桥洞坍塌二次重修,光绪二年和五年又曾补修、铺道、筑堤。普济桥为石砌拱桥,南北走向,主桥全长30米,宽8米,高7米。南引桥长28.5米,北引桥长34.5米。桥两边均置雕石实体栏杆,分别有望柱20根,栏板19块。望柱顶部有桃形雕石,柱高87厘米。2019年10月7日,原平普济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210.阳武朱氏牌楼~亦名朱氏石坊,位于忻州市原平市城西14公里的阳武村。是晚清中议大夫陕西延榆绥兵道加盐运使武访畴为其母朱氏所修的节孝牌坊。朱氏牌楼原为三座,现存两座,主楼座落于村中,配楼建于村外,两牌楼均为石建。其主牌楼为四柱三楼,总高10.54米,面宽15米。牌楼面宽三间,主体由四根霸王柱承负支撑,霸王柱之间镂雕二龙戏珠雀替联接,活龙活现,雕刻精致。上下檐额雕有二十四孝图案,并配雕龙凤花卉等吉祥之物。2019年10月7日,阳武朱氏牌楼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211.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为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东台望海寺~供奉聪明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西台法雷寺~供奉狮子吼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南台普济寺寺~供奉智慧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北台灵应寺~供奉无垢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中台翠岩峰,海拔2896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中台演教寺~供奉儒童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五台龙泉寺~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境内,坐落在九龙岗环抱中,三座院落横向排列,而自成与众不同的格局。台阶两旁石栏杆上,都雕刻着猴、鸟、花、桃等。山门前有汉白玉石狮一对,勾栏拱桥一座,两侧矗立着旗杆,雕工都属上乘。最令人瞩目的,是汉白玉的石牌坊,被誉为龙泉寺一绝。从基石到瓦顶,都精雕细刻而成。上面雕琢着端庄的佛像,石柱上盘着刻工精美的蛟龙,还有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等。照壁中间镶嵌着巨石雕刻,据说是南海观音殿图,构图严谨,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212.五台碧山寺~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于明英宗年间,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殿堂房舍108间,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有天王殿,左右为钟鼓楼,后依次为毗卢殿(雷音殿)、戒坛殿,东西配殿、厢房。戒坛殿为前院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青石砌戒坛,长5.1米,宽5米,高1.2米,是五台山唯一的戒坛,为僧侣受戒之地,戒坛基座为早期遗物。后院地势凸起,设垂花门,藏经阁,左右为经堂香舍。藏经阁上下两层,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底层塑观音像一尊。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13.五台南山寺~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东北,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很大,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住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2019年10月,南山寺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檐有砖雕。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白牌楼。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大雄宝殿是南山寺主院,殿内有精美塑像和雕像。大殿主供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者为阿难和迦叶两大弟子。佛坛前正中是文殊骑狮石像,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左边为石雕送子观音,殿两壁是十八罗汉。该殿的造像之精,在五台山寺庙中颇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佑国寺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316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294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p> <p class="ql-block">214.五台塔院寺~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境内,塔院寺位居台怀镇中心,以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而得名。这座大白塔高达75.3米,周围为83米,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历代屡经修造,明代又重建。据记载,大白塔内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都要朝拜这一圣迹。塔院寺内还有座文殊塔,传说塔内藏有文殊菩萨的头发。2006年5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15.五台显通寺~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境内,现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修,寺宇面积八万余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中轴线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后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藏经殿。无量殿来说,高达21米,没有一根梁木,全用砖块砌成,外檐砖刻斗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建造奇特。殿内的《华严经》字塔,为白绫所组成,上书60多万字的《华严经》,蝇头小楷,工整秀丽。铜殿三间见方,高达五米,外面雕铸着花卉人物,飞禽走兽。1982年2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16.五台殊像寺~位于忻州市五台县五台山怀镇西南1公里处,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殊像寺文殊殿内的殿壁上还塑造了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这一长48米,高6.8米,面积为326.4平方米的彩色悬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17.五台金阁寺~始建于唐大历五年(770年)明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清至民国年间多次修葺,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1万平方米,有殿堂房屋160余间。寺内建筑布局分两进院落,前院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左右分为钟鼓二楼,院之正中为观音阁,面阔七间,进深六间,四周围廊,重檐歇山顶。前、后院之间有上下两层19间楼殿相连贯,下层为僧舍,上层分别为菩萨殿、罗汉殿、地藏殿、药王殿、玉皇殿、三皇殿、送子观音殿等,塑像人物繁杂,有近千尊之多。楼殿后的大雄宝殿,为后院主殿,面阔五间,内供三世佛,十八罗汉分列两侧,均保存完好。寺内存有明嘉靖碑2通,民国碑1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18.五台佛光寺~位于忻州市五台县佛光山的山腰,有“亚洲佛光”的美称。寺院依山而建,东、南、北三峰环抱,规模宏大,其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唐武宗会昌灭佛,寺庙被毁。唐大中十一年,主殿东大殿得以重建。佛光寺是现存唐代木构建筑的范例,在建筑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东大殿内佛坛上有唐代彩绘泥塑佛像三十五尊,体态丰满,栩栩如生。壁画大多是唐代的原作,也有宋代和明代的,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1961年3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19.五台南禅寺~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境内,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特殊意义。唐武宗会昌灭佛,只有南禅寺逃脱了这次劫难,幸运地独存于五台山,因而也就成了现存最古老的木质建筑。这座古刹小巧玲珑,其中的大雄宝殿,据梁上的墨迹记载,修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保存着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殿内佛坛上,有佛、菩萨、弟子、童子、天王等唐代彩塑十七尊,容貌丰润,面目传情,神态逼真,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不可多得的瑰宝。1961年3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0.五台罗睺寺~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台坏镇杨林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创建于唐代,初名落佛寺,宋代维修,明弘治五年(1492)重修,万历年间(1573-1620)重修,清康熙时改为黄庙,常住蒙藏喇嘛。现存建筑除东西偏院为现代建筑外,余皆为明、清建筑。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大雄宝殿)、后殿(现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金刚殿及僧舍等。寺内存明、清塑像255尊,明清碑9通,明清石狮3只。2013年5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1.五台菩萨顶~位于忻州市五台县灵鹫峰上,传说为文殊菩萨居住之处,又名文殊寺,也称真容院。寺前一百零八级石阶,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书“灵峰胜景”四个大字。佛家认为,人有一百零八烦恼,解脱烦恼之道称为“法门”。寺前的每一级台阶就象征着一个“法门”,踏上一级台阶,就意味着解脱一种烦恼,石阶尽处就是超凡脱俗的佛土。菩萨顶主要殿宇,都用黄、绿、蓝三彩琉璃瓦覆盖。康熙御制碑,立于前院之中。乾隆御碑,矗立在东院,为方形巨石雕成,碑身高达六米,四面各宽一米,碑文分别用汉、蒙、满、藏四种文字镌刻,是五台山最高大的石碑。2006年5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2.五台广济寺大雄宝殿~五台县城内西大街北侧,俗称西寺。始建于元至正(1341一1368年)年间,明清两代局部予以修葺。现存建筑大雄宝殿及殿内塑像为元代原作。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建筑面积290平方米。殿前筑月台,前檐当心间和两次间皆装隔扇,后檐当心间辟板门一道。檐柱柱头作覆盆卷刹,柱身侧角生起显著,屋顶举折平缓。檐下斗栱简洁疏朗,柱头斗栱四铺作出假昂。殿内使用减柱造,前槽不设柱子,后槽仅用两根粗大的金柱,殿内空间宽敞。梁架彻上露明造,制作较为规整。殿内梁架、斗栱、驼峰与柱网配置依然保存着典型的元代手法。殿内塑像与大殿同期,正中佛坛为一佛二菩萨,扇面墙背塑三大士坐骑兽一字形布列;两山砌长形砖台,分塑十八罗汉,为元代遗物。殿前有唐代八角形石经幢一座,高约4米,幢身刻有“尊胜陀罗尼经”。2001年6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3.五台延庆寺~坐落于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善文村。寺建于金代,创建年代不详。宋景佑二年(1035年)重修,后各代均有修缮。寺坐北向南,一进两院,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现存山门,正殿和后院及新建的东西配房。延庆寺大殿面宽三间,长约13米,平面略近正方形。木结构,六架椽,歇山顶,在建筑形制上推断可属金代所建。寺前经幢,高7米,分为4层,造型别致,结构紧密,上刻遵胜陀罗尼经。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224.南茹八路军总部旧址~位于忻州市五台县南茹村。1937年“七七”事变后,八路军总部在朱德总司令率领下于9月22日到达五台县河边村。翌日,到达五台县城。五台县举行了欢迎大会。朱德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阐述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当日下午,总部驻南茹村。朱德和彭德怀等同志在这里战斗40余天,他们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创建了五台游击队。一二九师曾路居五台东冶镇,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回到久别的故乡,在东冶沱阳学堂作了抗日救国的演讲。后来,就在南茹村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等战役。2013年5月,南茹八路军总部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5.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在山西五台县城东45公里的松岩口村。1938年6月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Norman Bethune),在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中,亲自倡导,设计和施工, 将村内一座龙王庙改建成有手术室、消毒室、医务室、 洗涤室等设施的外科病室,对改进战伤救治与培养医务干部,发挥了积极作用, 被晋察翼军区后方医院誉为白求恩模范病室。1982年国务院公布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6.徐向前故居~位于忻州市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徐向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之一。1901年,徐向前元帅就出生在这里。由于年久失修,故居早已破落。徐向前去世后,当地各级部门共同集资恢复了故居原貌。2006年05月25日,徐向前故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6年12月,徐向前故居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p> <p class="ql-block">227.金岗库村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忻州市五台县金岗库乡金岗库村。1937年10月28日,驻扎在五台山地区南茹村的八路军总部在指挥并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和夜袭阳明堡等战斗的胜利后,奉命向太行山转移,115师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受命留守五台山区,创建全国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12月7日,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决定以五台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为依托,开展山地游击战并对根据地的建设做了全方位的工作,包括“抗敌报社”、“边区银行”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党的建设,在全国产生了很广泛和深远的影响。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28.平型关战役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与忻州市繁峙县交界处,由平型关战斗遗址、纪念馆、纪念碑和将帅广场等景点组成。因距古长城关隘平型关约5公里而得名,遗址处于一天然沟壑,两边高山陡崖如削,高达数十米,地势险要。公路蜿蜒盘绕其间。平型关战役发生于1937年9月中旬,这是太原会战中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指挥官是国民政府的第二战区的司令阎锡山和林彪,参战方是日本和中国,这是国共合作、共同抵御外敌且配合相当默契的一次战役。1961年,平型关战役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p> <p class="ql-block">229.繁峙公主寺~位于忻州市繁峙县城东南15公里的杏园乡,属五台山北台外寺庙,占地4000平方米。始建于北魏,为北魏城信公主逃避红尘之苦出家修行而建。现存殿堂为明代建筑。该寺建筑完整,规模宏大,寺内壁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永乐宫壁画并称“南北双珠”。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230.繁峙三圣寺~位于忻州市繁峙县砂河镇西沿口村北。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金代建筑。清同治十年迁建现址。寺院坐北向南,一进二院,寺共有殿堂禅房30余间。前院有南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前后院之间建有舞台一座,另有一处台基,南北两个舞台,中间用隔板分开,俗称鸳鸯台。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有木雕华严像三尊居中,后有雕花背光,前违院,侍立等泥塑。木刻、泥塑技术精湛,刀法简炼。殿东西北三面墙壁皆有明代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2006年5月,三圣寺作为金至清时期的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即三圣殿)为寺内主体建筑,位于后院。殿身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翼角起翘圆和。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补间出45度斜栱及斜昂,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六椽栿通达前后檐外。殿内有塑像14尊,其中6尊为元代所塑,8尊为明代所塑。殿内四壁满绘壁画,为明清作品。寺内还保存元代石狮和唐代石雕小狮子各1只。</p> <p class="ql-block">231.繁峙岩山寺~原名灵岩寺,位于忻州市繁峙县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延村。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屡有修葺。岩山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寺内正殿已毁,现存建筑主要有南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其它殿四间,禅房三间,垂花门一座,钟楼一座兼做山门。除南殿外,其余均为晚清到民间年间的建筑。寺内青松郁郁,古殿峻峨,壮观幽谧,仿佛镶于山野的璀璨明珠。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岩山寺以南殿即文殊殿的壁画最具特色。该殿始建于金代,殿内四壁满绘壁画,这些壁画是金大定七年年宫廷画师王逵历时十年才绘制成的。西边墙壁的壁画内容,描绘了释迦牟尼一生的重大事迹。南壁的壁画,描绘五百商人海遇难,罗刹女赶来相救的情节。东壁的壁画表现的是经变故事和人情风俗,是一幅表现宋、金时期都市风情的历史画卷。岩山寺壁画,内容丰富,注重细节,是我国金代壁画中的最优秀作品,是研究宋金时期宗教、建筑、美术的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232.繁峙秘密寺~位于忻州市繁峙县岩头乡岩头村,又名“秘魔寺”。唐代木叉和尚在此建寺,规模甚大。北宋建前、中、后三院及中、西二庵。现仅存天王殿、正殿、藏经楼、禅堂、三圣庵、观音洞、金佛楼等。寺外有龙洞,洞外面龛雕文殊像,龛旁雕侍理像两躯,皆为明物。旁有甘露泉源,清流不息。泉前有七佛崖,雕造佛像两层,上层七佛高约50厘米,下层七佛高约1.5米,似为元制。寺前还有金代石幢、砖塔两座,一为木叉祖师塔,唐建明修,六角四层,高约10米;一为玄觉大师塔,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建,六角二层,雕莲瓣与门窗,形体不大,建造尚佳。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秘密寺创建于北齐,唐武则天时为远近闻名的禅宗道场,金代以前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明代属西台外九寺之一。秘密寺亦称秘魔岩。主体为三进院落,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殿、文殊殿、藏经阁遗址。寺东1公里处有中庵,原有建筑已毁,石壁上现存雕像17尊,从中庵向东北上行2公里,有秘密寺最负盛名的龙洞。大雄殿为寺内主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前设廊。大雄殿、文殊殿内均有塑像。</p> <p class="ql-block">233.繁峙万佛塔~又称狮子窝琉璃塔,位于忻州市繁峙县岩头乡大草坪村富家庄自然村西南2公里处。坐北朝南,平面呈八边形,边长6米,占地面积173.82平方米。据塔刹座题记载,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塔基八边形,束腰须弥座,高1.7米,塔身八边十三层,通高35米。通体镀琉璃砖,每层各面分五层十五排佛像,共计万尊。塔身为双层套筒结构,原可沿台阶上至五层,现已封闭。一层檐下设仿木结构砖雕,四面门两侧各雕力士像。2019年10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琉璃塔坐北朝南,前有石狮一对,后为佛殿、配殿和禅堂。塔身中空,为双层套筒结构,青砖砌筑。塔体外表皆以黄、绿、蓝三彩空心琉璃砖镶嵌,配有层层金黄色祥云,除脊兽瓦垅外,周身还镶嵌着金色琉璃佛像。佛为坐佛,部分佛尚有环形背光,每层各面分布五层十五排佛像,共计万尊,故该塔又称“万佛塔”“万佛延寿宝塔”“佛像典翠琉璃塔”。佛像袈裟为孔雀蓝色釉面,头、胸为黄色釉面,各像侧面还雕刻有施舍者姓名,其中既有太监、内官监,也有商贾、平民。</p> <p class="ql-block">234.繁峙正觉寺大雄宝殿~位于忻州市繁峙县繁城镇东城街村二道街35号。现存建筑有正殿、东西配殿、过殿,均被粮食局占用。始建年代不详,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顶,通板瓦布顶,斗拱和殿内梁以上,粮食局用泥封抹,结构不详。暴露部分有:用粗大的内额横跨3间,5间大殿仅用金柱两根,金柱之上用斗拱托巨大雀替,内额之端用丁袱与山面斗拱相连,四椽袱交札于内额之背;后转角处用垂连柱,用材砍削规整,为金代遗物。其余房屋均为清代建筑。现存石狮子2座,绘水陆图功德碑半方。2013年5月,繁峙正觉寺大雄宝殿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35.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此外还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高8至10米,上阔4.6米,全长5033米,每120米建敌楼1座。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扃”、“控陇”、“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236.代州文庙~位于忻州市代县汽车站旁500米处,始建于唐朝,到元朝时因战争而被毁,元末明初重建,明、清两代不断增修,清朝同治年间再次大修,历时二年,形成的规模。该庙共有三重院落,前院主要建筑有棂星门、戟门、泮池等。中院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内有祭祀孔子的大成殿,金碧辉煌,布局疏朗,大成殿两侧的房舍,原本是学生读书的地方,后院则是祭祀历代儒学高人的地方。2006年5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37.代州阿育王塔~俗称白塔,坐落在忻州市代县县政府后院内。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原为木结构,称"龙兴",唐宋几经废兴,金兴定二年(1218年)元兵南下时,州人举火焚烧,元至元十二 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代县现存阿育王塔600年间历遭三劫。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2年,改建为稳健挺拔的造型和砖雕的印度"陀罗弥经",使其成为藏式佛塔中的佳作。阿育王塔下有地宫,储存有佛舍利、佛像、佛经等物。塔建在台基正中央,为单层喇嘛塔,砖砌,圆形平面,周长60米,高40米。由塔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2001年6月25日,代县阿育王塔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38.代县边靖楼~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内,人们俗称之为谯楼、鼓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成化十二年(一四七六年)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均加修葺。边靖楼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完好无损。边靖楼,南北城券洞穿过,楼基高达13.3米,基顶长43米,宽33米,城台基底长49.9米、宽40米。楼身高26.7米,楼顶为歇山式。楼内面宽7间,深5间,四周围廊,三层于勾栏下加设平座。2001年6月25日,边靖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239.静居寺石窟~位于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南7千米丰润村南山崖下。静居寺石窟坐东朝西,凿于离地面25米的半山崖上。共有石窟九座,总体特征皆平面方形,每窟约为2平方米,窟高0.6—0.7米,四壁垂直,顶部为平顶或略带弧度。第一、三、五窟门楣雕有火焰纹装饰,每窟内雕有佛像十尊,四壁三龛,每龛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造像面相丰润、颐颊饱满、体形健美,唐风尤甚。2019年10月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40.静乐文庙~位于忻州市静乐县城内鼓楼东街,始建于宋大观年间。明洪武二年(1545年)迁建于此,万历十五年(1587年)重建,万历九年(1581年)增建岑山书院(即明伦堂)、文庙,后历代屡有维修、增建。文庙坐北朝南,为两座院落,文庙院内仅存大成殿、东西厢房。岑山书院内有明伦堂及东西两侧存心、养心二斋。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栱七踩三昂,前檐明次间出45度斜昂。明伦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顶。2019年10月,静乐文庙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41.岢岚宋长城~是现今我国尚存的唯一一座宋代修筑的长城,其位于忻州市岢岚县王家岔乡。它从王家岔至高龙峁大梁方向伸展,蜿蜒至大庙、县东山,连绵30余里。这些长城全部用当地片石砌筑,虽经干年的风雨剥蚀,却依然屹立不倒。城上青苔石藓斑驳,但英雄风骨千年不倒,成为屹立在晋西的一段独特的风景线,也打破了宋代没有建长城的推断。岢岚县现存长城墙体59段,全长57074米。长城墙体有石墙、土墙、山险、河险等4类。长城墙体上现存关6座,马面9座。征集到重要文物“隋开皇十九年修筑长城”碣石1通。2019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242.偏头关~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忻州市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偏头关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因东仰西伏,故名偏头。现存关城为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建,明宣德、天顺、弘治元年、嘉靖六年、隆庆年间均有修建。偏头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高10米处砌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东部城墙已毁。</p> <p class="ql-block">243.五寨北齐长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忻州市五寨县荷叶坪亚高山草甸上。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欢子高洋,代东魏称帝,立国号齐,史称北齐,建都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据有今洛阳以东,晋、冀、鲁、豫四省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北齐共历六帝二十八年,在这短短的历史期间,十分重视修筑长城。北齐北部长城主要用于防御突厥、契丹等外族入侵,西部长城则主要为防北周东进。北部长城,主要为文宣帝高洋所筑。天保三年(公元552年)至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六年时间里,较大规模地修长城有五次。</p> <p class="ql-block">244.宁武关~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忻州市宁武县境内,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必经三关。在这条防线上,创关设堡,驻守军队。在河北境内者,沿线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设偏头、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二关之中,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宁武关是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在明成化、正德、隆庆年间,均有修缮。</p> <p class="ql-block">245.大水口长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忻州市宁武县大河堡。大河堡,原名大水口堡,建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堡墙砖包,周一里六分七步,高三丈五尺,只设东门,门上原有门楼。大河堡居山坡之上,四面黄土夯筑残墙尚存,砖石几乎被拆光,已无人居住。</p> <p class="ql-block">246.汾阳宫遗址~位于忻州市宁武县余庄乡马营村北2000米处的南滨山顶一块平夷的开阔地上,现存平面呈长方形。汾阳宫遗址,占地面积约16000平方米,东西、南北各长400米,分内城、外城。汾阳宫遗址,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47.阎锡山故居~位于忻州市定襄县城东北22公里的河边村。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长达14年之久,耗资140万两银。整个建筑群坐东向西,原长135.2米,宽119.7米。占地面积61834平方米,近30座院落,八百余间房屋。现存18座院落575间房层,占地面积3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总体设计分为上下两院,前后为东西花园。阎锡山旧居是民国初年仿古建筑中的杰作,极具历史价值。2013年3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48.定襄关王庙~位于忻州市定襄县北关。创建于金泰和八年(1208),元、明、清复经修葺。庙内关王殿为金代原构,较为珍贵。殿内三国故事壁画为清嘉庆八年(1803)所绘,十分精美。庙内金、元、明、清碑刻对关羽封号及其修建经过记述甚详。2006年5月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49.定襄洪福寺~位于忻州市定襄县城东北23公里。洪福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斗拱柱头用单抄双下昂。补间用45°斜拱,构造坚实而美观。正殿门上正中悬“毗卢真境”匾额,系清道光九年(1829)本村李航之书。殿内主塑有9尊佛像,零星塑像及悬塑甚多。正中大佛为“释迦牟尼”佛,置有火焰背光。两旁分别为弟子迦叶和阿难立像。再两旁为文殊和普贤及两尊胁侍菩萨像。外侧则为金刚两尊。东配殿中,主塑地藏王菩萨,两旁为4尊龙王,又两旁为十殿阎王,还有判官功曹等。寺院内有金代天会十年(1132)经幢1通,历代补修碑6通。2001年6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50.留晖洪福寺~位于忻州市定襄县南王乡留晖村,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明、清、民国时期均有修葺。总体平面为长方形,占地面积3655平方米。现存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山门)、正殿、东西配殿、四角亭(攒尖阁)等。正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2019年10月,留晖洪福寺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51.西河头地道战遗址~位于忻州市定襄县西河头村。被誉为点缀在五台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地道战纪念馆自开馆以来,接待了67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4000余名及国内游客100余万人次。定襄县抗日战争时期为晋察冀边区根据地西线的重要门户,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军事战略要地。战争年代,全县157个自然村就有80多个挖有地道。西河头地道战遗址,驰名中外,它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两大地道战遗址之一。2006年5月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52.神池县明长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明长城亦称“内长城、边墙”。明嘉靖十八年(1539)修筑。自龙泉镇龙元村入境,至烈堡乡野猪口出界,境内约40公里。龙泉镇项家沟村一带为石城,烈堡乡南寨村至野猪口系土城,余皆土石混筑。长城依山就势,起伏曲折,十分壮观,项家沟南北石城顶宽1.2米,高达4米。关峡口两端筑有城头墩台,尤为险峻。当年修筑长城时,这里多沙砾少土壤,于是军士们遍剖诸崖谷,得壤土数处。又因无水,做水车百辆,到关口20多千米远的平吉堡取水,与壤土、砾石相拌,夯筑而成,坚固异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