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说“牛”

山西.张小波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的农村,养牛都是为了拉车、耕地、做农活。因其力大,干活又肯卖力,所以在每个家庭中它都是很受欢迎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的记忆里,有一个画面至今想起来都很清晰。那就是在老屋住着的时候,父亲把我放在牛背上往返田间的情景。那牛虽不是自己家的,但它非常温顺、听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知道家里有牛,种地不愁。但对于当时人们过的那个光景来说,能单独买起牛的人家并没有多少。我家的第一头牛,是父亲和外村一家人合伙养的。当时约定就是两家轮流喂养,每个月末到彼此家里牵牛。印象中那牛长的模样儿不错,唯独有一点不好,它性子大、顶人,有时候还会踢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来那时的我胆子是很小的。记得每每轮到我家喂养,父亲只要一忙便派我去接。那时候年龄小,要步行走五六里路,想想就觉得难受!可是又不敢多说什么,所有悻悻地拿个鞭子便出发了。其实心里最担心的还不是被牛顶,万一在路上被惊咯,跑咯,两条腿撵四条腿,那才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就是去撵都是白搭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说起那牛,还是有点故事的。它虽长了一副好身板,却是没干过多少下苦营生,要想上地还必须先拉出去调教才行。起码要让它听懂“左的的”、“右来来”、“喔”、“吁”是什么意思。当然了,调教牲口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因牲口失控导致自残、伤人事件不是也有很多?好在村里的长辈大都保留各自的诀窍,有时仅用“抓痒痒”一计便可将它治得服服帖帖。当然,多数时候还得采取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就是“残忍”的手段。牲口怎么会乖乖听人话呢?其实都是扣住鼻子训(打)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次年开春,几场小雨过后土地已开始出现明显松动。记得那天天刚亮,父亲就起来了。他把牛牵出来,又将犁扛在肩膀,我和母亲则是拎着镢头和耙子跟在他后面。那天我们是要去的地方很远,也算是让那牛小试一下身手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未曾想,从到地头的那一刻起,那牛只是看了几眼地上的做套,就开始横鼻竖脸,显出老大的不情愿。要不是母亲在前面牵着鼻绳,恐怕又不知跑哪里了。父亲也是怕它不适应,压根都是半抬犁把让浅浅耕了几行,后来看着走得顺当才慢慢往深里扎了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就是这一“扎”,可坏事了!那牛简直就是一副撒泼的样子,横冲直撞,连拉带尿,一会功夫就在原地刨出一片好像被什么东西撒欢过的滩场。即便紧接着就挨了一顿鞭子抽,它依然摆出一副打死都不动弹的倔劲儿。所以,当时只好先停下来歇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不歇还好,歇过以后你猜怎么着?刚耕出去不到一行,它竟直接躺在地上,任凭怎么拽,怎么打只管伸长脖子叫唤。那样子让人看着实在好笑。它哪里是耕不动地啊,明白着就是耍泼不想干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父亲也是用了很久才将它慢慢调顺。再以后,除了偶尔撂个蹶子,拉车、耕地倒是再没有出现过之前那些搞笑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头牛养了好几年,哪里都好,就是顶人的毛病治不了。因为那时候我的弟弟妹妹都还小,奶奶年纪也大了,所以只好将它卖掉。记得买家来牵牛那天,母亲不舍 ,趁着大早还特意给它多添了些精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那以后,家里又添过一头老腱牛。它毛色微黄,高大威猛,看上去就是霸气十足。不曾想就在牵回家的当天,父亲就被它差点顶在牛圈的墙上。虽是有惊无险,但它实在太过凶猛,所有只好于卖家商量以退货作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往后,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养牛也由单一的耕种,逐渐向经济效益转变。那时候村里养母牛的人家已开始多了起来。我家也算赶个“时兴”吧!记得第一头母牛在刚买回来的当年就下个牛犊。父亲起早贪黑地种地、养牛,靠着那点收入供弟妹们上学,养活一大家人,想想真的非常不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头牛在我家将近十年,虽然也有顶人的毛病,但它和父亲却走得很近,也是所有当中最听话的一头。特别是父亲腿疾严重时,经常会坐牛车行走田地间,用它代步的确省去不少攀爬的力气。每逢收秋更是,家里种了那么多玉米谷子,还有那么多梨,那牛便成了父亲最得力的膀臂。细想一下,它可真能称得上劳苦功高的宝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如今的村里,已经看不到几头牛在草坡觅食。不是大家养不起,而是大部分人家都用上现代化机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养牛真会变成历史?但我还是渴望再见当年的牛群遍野。这颗致富的种子丢了怪可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