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导言</b></p><p class="ql-block">56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止了我们的学业;从此,“高二甲”成一个未竟的梦,随着栖霞山飘落的枫叶,尘封于我们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高二甲,即六七届高中毕业生,泛称“老三届”,它的全称是南京市栖霞中学高二甲班。</p><p class="ql-block">高二甲,有许多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一:一份花名册</b></p><p class="ql-block">高二甲的前身是高一甲。</p><p class="ql-block">1964年9月,我们,16岁上下,一群少男少女,进了同一个班,高一甲。</p><p class="ql-block">我们,多数来自本校初中,少一部分来自尧化、龙潭、马群、牌楼等校。</p><p class="ql-block">当时的花名册是:</p><p class="ql-block">女生20位:王为民、王世华、王霞兰、尹守学、刘宁生、祁绿英、夏慧英、严从兰、赵来香、戴德华、施小娣、谢素琴、柴宁秀、高巧香、秦秀英、钱美华、曹素红、魏永霞、刘爱珍、章士荃。</p><p class="ql-block">男生33位:馬同林、王洪清、刘贤志、刘家寿、孙健、沈国寿、宋鸿钧、杜淮洋、李唐宗、陈财喜、张义和、张昌和、张财旺、邰广宝、戴桂林、周仁、周忠清、岳浦生、宣善明、胡正和、侯天华、侯顺志、饶克隆、贾容德、徐昌宁、徐长林、翁全寿、黄平、薛九生、薛义文、章龙生、李某某、许某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班主任:先是张学芳(数学),后是张进彬(政治);</p><p class="ql-block">其他任课老师:张坤荣(语文)、周体良(数学)、章维德(几何)、王 刚(英语)、程兴松(物理)、袁烈彬(化学)、王占玉(体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栖霞中学平面图(凭回忆手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二:扛枪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入高中,先得军训。</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高中好像也这样,它是否标志着人的身体到了这个年龄段,是可以也应该接受这样的体能和意志的训练了,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时,8月底,正值高温,烈日炎炎;</p><p class="ql-block">操场上,走正步,喊口令,练站姿,准军事化的操作;</p><p class="ql-block">那些内容,虽有点新鲜,但也简单枯燥,加上汗流浃背,还有正规部队派来的教练员的监察,可真有点受不了。</p><p class="ql-block">9月1日开学时,一个个都变得黑不溜秋的,有的还脱了皮。</p><p class="ql-block">好在,它终究为我们的人生留下了一段准军人的历史,还扛过枪,有照片为证。</p> <p class="ql-block">从照片上大致可以辨认的情况是:(自左往右)</p><p class="ql-block">第一排:(8)严丛兰、王世华、刘爱珍、魏永霞、施小娣、高巧香、章士荃、赵来香;</p><p class="ql-block">第二排:(11)柴宁秀、秦秀英、刘爱珍、谢素琴、钱美华、曹素红、尹守学、刘宁生、祁绿英、王霞兰、戴德华;</p><p class="ql-block">第三排:(14)张昌和、 戴桂林、张财旺、刘贤志、孙 健、陈财喜、薛九生、刘家寿、饶克隆、宣善明、侯天华、翁全寿、周 仁、黄 平;</p><p class="ql-block">第四排:(12)邰广宝、徐昌宁、沈国寿、王洪清、、杜淮阳、岳浦生、周忠清、宋鸿钧、贾容德、薛义文、徐长林、侯顺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三:梦碎1966</b></p><p class="ql-block">高中生,每人都有一个大学梦。</p><p class="ql-block">梦,有圆的时候,有醒的时候,也有碎的时候,而我们赶上的正是那个“碎”,梦碎一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5年9月,我们升入高二甲。</p><p class="ql-block">1966年5月,下学期已经过半,接下去就是期末考试,再接下去就是升高三,我们中的有些人已经开始憧憬考大学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5月下旬的一天,学校通知全体师生到大操场开会,批判“三家村”。</p><p class="ql-block">随之,一场政治风暴席卷而至,大字报、大辩论、大串连,……我们的学业被迫中止。</p><p class="ql-block">原以为,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会很快过去的;过了这一段,学校还会回到原来的样子。我们,还会在自己的教室里继续自己的学业;我,还会在虔诚地等待着期末考试,等着升高三,想着考大学!</p><p class="ql-block">岂知,这些内容,这些计划,这些梦想,所有的这一切,从眼下这一刻已经离我们而去,而且越去越远。</p><p class="ql-block">因为,扑面而来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它将令时光异道、历史改辙、乾坤翻滚;一切都因它而动,因它而变,因它而存。何况我等?这些在大方略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我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二甲”,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写进了我们的历史,成了我们挥之不去的痛;还很奇怪地成了我们这群年轻人的又一个胎记,追随终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在我这里能够找到的,在那场风暴中留下痕迹的,唯一的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当时,正处热潮之中,时间大概是1967年仲夏,大家在一起学习时政,地点是学校最南边的化学试验室外的走道。</p><p class="ql-block">为了体现时代特征,在我们的身后还特地置放了一尊老人家的石膏雕像。</p><p class="ql-block">从左到右,依次是:王洪清、周忠清、侯天华、刘家寿、孙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font color="#ed2308">故事四:支农</font></b></p><p class="ql-block">66年夏,在西长林,好像是按HWP组织分队的,我分在桂山嘴,吃住在村民家,与我同室的是位初中生,他叫车学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7年夏,在江乘,这次好像是按班级分的,我班在漳桥大队,我在七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几位与七组社员的合影。照片中除了我们4位同学,饶克隆、严丛兰、戴德华、王洪清外,周秀清老师也在列。</p> 我,不知推了谁的自行车,还单独来了一张,好像很拉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五:命定1968</b></p><p class="ql-block">1968年,对于我们班绝大多数同学来说,是弱冠之年。然而,弱冠之年不见冠,相反,它倒成了拨动我们人生轨迹、决定我们命运走向的关键一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3月,先是班上有三位同学应征入伍,他们是:孙健、王洪清、戴桂林。</p><p class="ql-block">临走前,作为送行,班上的男同学还特地去栖霞寺合了影。</p><p class="ql-block">照片从左至右依次为:</p><p class="ql-block">前排:宋鸿钧、沈国寿、张昌和、刘贤志、徐昌宁、薛义文、薛九生、黄 平;</p><p class="ql-block">中排:孙 健、戴桂林;</p><p class="ql-block">后排:王洪清、侯天华、刘家寿、杜淮阳、翁全寿、饶克隆、邰广宝、侯顺志、张义和。</p> <p class="ql-block">下面这张,</p><p class="ql-block">前排:黄 平、薛九生、薛义文、邰广宝、侯顺志、翁全寿、饶克隆、孙 健、宋鸿钧;</p><p class="ql-block">后排:刘贤志、刘家寿、王洪清、杜淮阳、戴桂林、侯天华、张昌和、徐昌宁、沈国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7月,岳浦生同学只身去了内蒙;</p><p class="ql-block">那年10月,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原来家在农村的同学回原籍务农;其他的,基本全去了苏北,成了插队知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此,高二甲班完全解体,从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变成了一种虚拟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六:第一次盘点</b></p><p class="ql-block">离开学校10年后,1978年,我们的而立之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1年开始,当年当兵入伍的,有的开始复员回到地方,被安排了工作,如孙 健、王洪清、戴桂林、侯顺志、邰广宝等。</p><p class="ql-block">1973年,知青中有的同学参加高校招生考试,被录取,进入高校学习,如王霞兰等。</p><p class="ql-block">1974年开始,当年回乡务农的,有些陆续被选调进了工厂、学校,如侯天华、曹素红等。</p><p class="ql-block">1976年,知青大批回城。</p><p class="ql-block">1978年,经历了那场变故之后的高二甲班的同学们,已进入而立之年,他们已经完全走入社会,开始演绎各自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学中,有四位结为了伉俪,他们是:侯天华与王霞兰、薛义文与施小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长林走了,据说是一次意外事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七:母校的邀约</b></p><p class="ql-block">1993年,建校70周年,许多同学收到了学校的邀请,按约回到了学校。</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离开学校后,第一次集中回来。</p><p class="ql-block">转眼间,25年过去了,学校还是原来的样子,可同学们已不再当年,大多已经工作、成家,或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p><p class="ql-block">抚今忆昔,百感交集,岁月枝头难寻花,秋风秋草正离离。</p><p class="ql-block">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当时的我们,还不算太老,四十三、四岁,对种种的不顺利不如意还能撑得住、扛得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聚会之前,大约在82年,部分同学还回来过一次,分手时,大家在学校门前留了影,班主任张进彬、数学老师张学芳也参加了。</p><p class="ql-block">从左往右:张昌和、钱美华、周忠清、柴宁秀、陈财喜、祁绿英、侯天华、张学芳(老师)、张进彬(班主任)、曹素红、周仁、王世华、刘家寿、王霞兰、孙健、杜淮阳、王洪清。</p><p class="ql-block">两个小孩记不清是谁家的了。</p> 这张,男同学与班主任单独合影,从左往右:周忠清、周仁、陈财喜、王洪清、侯天华、张进彬(班主任)、杜准阳、刘家寿、孙健、张昌和。 这张是在原高二甲班教室的门前,从左往右:孙健、王洪清、侯天华、曹素红、陈财喜、周忠清、钱美华、杜淮阳、刘家寿、柴宁秀、张进彬(班主任)、周仁、王霞兰、张昌和。<div>四个小孩可能分别是曹素红、钱美华、柴宁秀、王霞兰的。</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八:同学情重起涟漪</b></p><p class="ql-block">同学情带有浓厚的青春色彩,纯粹而热烈。</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退休以后,大家开始有了空闲,这时,只要有人一幺喝,响应者众。</p><p class="ql-block">聚在一起,不为别的,因为“在一起”本身就是目的。</p><p class="ql-block">大家都想再感受感受当年那年轻时在一起的味道。</p><p class="ql-block">那味道,真的好极了!</p><p class="ql-block">所以,这种聚会,隔三差五地就会来那么一次。其中,印象较深的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2011年4月26日,由姜增敏老师做东,在燕子矶中学。</p> (二)2011年5月8日,张昌和发起,在江宁青龙湖。 (三)2012年3月28日,杨浩兴发起,在锁金村,甲乙两班部分同学参加,特邀姜增敏老师。 (四)2013年1月10日,甲乙两班部分同学聚会。 (五)2015年10月10日,侯天华邀请,在他江宁的住处。从这次开始,刘祥宁老师正式加入了我们的这个群体。 <p class="ql-block">(六)2017年6月27日,在南京中医科大学看格桑花。</p> (七)2017年11月4日,参观军分区 (八)2019年2月23日,在梅花山。 (九)2019年2月23日,在古林公园。 (十)2020年12月18日,侯天华夫妇发起,在岗子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九:第二次盘点</b></p><p class="ql-block">离开学校50年后,2018年,我们的古稀之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首当年,回首走过来的路,回首同学们生活、健康状况,真的是有喜有忧有悲。</p><p class="ql-block">许多同学的孩子们都很争气,成了大学生、研究生,并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有的还在单位挑起了大梁。</p><p class="ql-block">大多数的同学都当了爷爷奶奶,而且孙子辈也基本能够自立或自理了。</p><p class="ql-block">但也有部分同学的家庭情况和身体状况不是太好,生活的比较拮据和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有一部分同学已经相互联系上了,并且时有聚会,但还有很多同学尚没能联系得上,他们的情况也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书记张昌和去了徐州,岳浦生同学虽已从内蒙回来,有了联系,但尚未谋面。</p><p class="ql-block">另外,陈财喜、周忠清、饶克隆、戴桂林四位同学提前走了,让人揪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故事十:班旗升起的时候</b></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父母给我们的是第一个家,那么学校给我们的便是第二个家,这个家的名字叫“高二甲”。</p><p class="ql-block">1993年,在外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家了。那次,在母校,不但见了许多老师与同学,还回到原来的班级教室,深切领略到家的温暖和回家的喜悦。后来,学校搬走了,成了佛学院了,从此,那家便没了,也再也回不去了。我们就像是被娘舍弃了的孩子,虽然常碰常聚,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12日,同学们在栖霞中学新校区聚会时,张昌和同学为高二甲班特制了一面班旗,上面清清楚楚地写到:南京市栖霞中学67届 ——高二甲班;从此,家又回来了!同学们心里明白,如今,有班旗的地方就是家的所在,班旗升起的时候就是我们回家的时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7日,我们再次相聚,在城墙脚下、月牙湖畔,班旗再次升起,我们又回家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家的感觉真好,请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结语</b></p><p class="ql-block">近两次的同学聚会给了我太多的感动,总想该为班里做点什么,于是便有了此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二甲,本身是一个泛泛的概念,如果加上南京市栖霞中学,再加上六七届,那他就成了一个特定的语汇,指的就是我们这一群人。</p><p class="ql-block">同样,家也是一个泛泛的概念,但有了父母便有了我们的第一个家;有了学校、有了老师,才有了我们的第二个家。</p><p class="ql-block">高二甲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我们这群人就是它的孩子。孩子对父母的依恋,对家的呼唤,对兄弟姐妹的思念,那是根植于内心,深透至骨髓,是这一辈子也变不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愿我们的高二甲四季常青!</p><p class="ql-block">愿我们的老师同学们与健康开心常伴!</p><p class="ql-block">愿与我们同生同长的伟大祖国永远昌盛,人民安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