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铜雀三台之建筑规制及文化战略作用

且行且吟

<p class="ql-block">郭贵昌</p> <p class="ql-block">  今人谈起曹魏铜雀三台依然津津乐道,若要细论铜雀春深深几许,三台台高高几重,则大多语焉不详。下面,我就曹魏铜雀三台的建筑规制及文化战略作用做一解读,以期揭开它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商周以降,台式建筑是统治者示权立威的标志,商纣王筑鹿台酒池肉林纵欲亡国,齐桓公筑会盟台代周天子号令天下,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英雄,灭齐拓疆成一时霸业,而曹魏所筑铜雀三台则是中国历史上台式建筑的巅峰之作。曹氏父子凭台据险,横扫六合,取得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辉煌战果,为一统华夏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曹魏铜雀三台肇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据史载,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击败盘踞北方的割据势力袁绍,并将自己的政治中心移至冀州邺城。相传曹操夜宿邺城,半夜见金光由地而出,隔日掘地得铜雀一只。其手下谋士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在漳水之阴,邺城城垣西北隅,建造铜雀台,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据西晋国子助教陆翙《邺中记》记载,“建安十五年,铜雀台成,操悉率诸子登楼,使各为赋”。曹操之子曹丕、曹植各有《登台赋》名篇佳作,并载之于《艺文类聚》。</p> <p class="ql-block">曹丕《登台赋并序》:“建安十七年春游西园,登铜雀台,(曹操)命余兄弟并作。其词曰,登高台以骋望,好灵雀之丽娴。飞阁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步逍遥以容与,聊游目于西山。溪谷纡以交错,草木郁其相连。风飘飘而吹衣,鸟飞鸣而过前。申踌躇以周览,临城隅而通川。”其弟曹植则援笔立就,美捷当时,其词曰,“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通过曹氏兄弟的诗作,可见铜雀台之雄奇魂伟。据文献记载,曹魏铜雀台高十丈,上有宫室一百二十间,“连榱接栋,侵彻云汉,铸大铜雀置于台巅,舒翼奋尾,势若飞动。”按汉未尺度,一尺为23.1厘米,十丈约等于现在的23.1米,也就是说,铜雀台的高度相当于现在的十层楼房的高度。23米多高庞大台体,加上台上殿阁楼宇和铜雀,总体高度应在40米以上,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上,的确称得上“崇举若山”。其后,金虎台(后赵为避石虎讳改作金凤台)、冰井台分别于建安十八年、十九年落成,两台均高八丈,分列于铜雀台南北。其中金凤台有屋一百三十间,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三台相去各六十步(考古实测为83米),上作阁道如浮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西晋左思《魏都赋》中描述铜雀三台,“飞陛云辇而径西,三</p> <p class="ql-block">台列峙而峥嵘。”“亢阳台于阴基,拟华山之削成。”“八极可囿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这种以城墙为基,雄据一隅,凭河俯野,攻守相宜的建筑创举,堪称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那么曹操建筑铜雀三台,难道真的是为应因祥瑞之兆?其实铜雀三台的建筑,蕴含着曹操经国济世的战略意图,一举三得才是曹操的真正用意,这也正是铜雀三台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首先,铜雀三台是曹操宣示文治武功的舞台。曹操虽是汉室权臣,但他一生崇尚节俭,居邺十六年,并没有把个人的宫室建设作为重点,而格外重视招揽人才。曹操不仅是权倾天下的当政者,同时也是一代文杰,麾下有一干文人雅士,曹氏父子与“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祯、陈琳、阮瑀、徐干、应玚等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在诗词歌赋方面开一代文风,开创了著名的“建安风骨”,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铜雀三台风物绝佳,是邺下文人饮宴雅会的埋想场所,争战之余,曹氏父子经常邀约邺下文人登临铜雀三台吟诗作赋,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除满足把酒临风雅集诗会以外,曹操还在铜雀台设穗帐置歌伎,犒赏文武,以显张驰之道。曹操英雄一世,攻伐一生,设置一处歌舞升平的场所,以展示其御内绥远文治天下的胸怀。曹操死后,殓以时服,不殉金玉,遍设疑冢,</p> <p class="ql-block">不树不封。在遗命中,令诸子每月十五日,在铜雀台摆设供馔,使宫女歌伎登台献舞,望其西陵墓田,此时铜雀三台,又成了曹操的祭台,这种安排也是他宣化文治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其次,铜雀三台是攻守兼备的战略堡垒。铜雀三台占据曹魏邺都的制高点,居高临下易守难攻。邺城地处平原地带,无险可据,在世人看来,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东汉朝庭一直有反曹势力存在,外部来自北方匈奴和乌桓等游牧民族的威胁也一直没有消除。三台之间阁道相连,又自成一体,既可以相互呼应,又可以独立据守,是一座坚固的军事堡垒,足以抵制内忧外患。事实证明它确实发挥了军事防御的作用。曹操居邺期间,其部下严才谋反,带兵攻打邺城掖门,曹操仓忙离开宫室,率百官退避到铜雀台上,指挥前来勤王的军队,评定了叛乱。</p><p class="ql-block"> 此外,铜雀三台还是重要的战备基地。平时贮备大量的军事和民用物资,以备邺城军民不时之需。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记载,三台之一的冰井台,“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燃之难尽,也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西晋陆云《与兄平原书》载:“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数十万片,云燃此消复可用,燃烟中人。不知兄颇见之不?今送二螺。”上述文献说明,曹操利用冰块降温和地窖冬暖夏凉的科学原理,在冰井台的冰窖中,贮存了大量的粮</p> <p class="ql-block">食、食盐、煤炭和冰块等军用和民生物资。尤其是对煤炭的生动描述,表明我国古代人民对煤炭这种能源已有充分的认识,并广泛的开采利用。从所贮存的物资种类看,都是战争期间必备的战略物资,是打赢战争必须的后勤保障。从这种平战结合,未雨绸缪的战略眼光上看,曹操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p><p class="ql-block"> 铜雀台无复旧时雄,满目苍凉烟树中。从曹操初筑到后赵、北齐多次增益整饰,铜雀三台巍然耸立近400年,终因屡遭战火和水患的洗劫,千古雄台化作一丛荒丘。虽然它的雄姿在岁月的长河中湮灭,但其辉煌的军事文化价值依然是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骚客前来凭吊咏叹。其中不乏如王勃、岑参、高适、杜牧、温庭筠、王安石等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他们以铜雀三台为题写下许多类似“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样光采照人的传世名作。</p><p class="ql-block"> 纵观历史,历代统治者建设了无数各式各样的台式建筑,至今大多已寂寂无名,唯有铜雀三台以其特有的建筑魅力和丰富的军事文化内涵,独享中华文明的一片天空。</p><p class="ql-block"> 建国以来,国家和当地政府十分重视铜雀三台遗址的保护工作,在遗址区设立了文物保护机构,国家社科院邺城考古队在此也设立了基地。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经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p> <p class="ql-block">护专业委员会提名,包括铜雀三台遗址在内的河北临漳邺城遗址,被列入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现在的铜雀三台遗址已开辟为遗址公园,三A级旅游景区,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海内外游客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当地政府正谋划在遗址侧畔的漳河里建设集蓄洪观光于一体大型水景公园,也许不久的将来,曹植笔下的“朱花冒绿池,秋兰被长坂”的优美景观,在千年古邺惊艳再现。</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21日于邺下观世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