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词坛泰斗”乔羽老先生走了,把精灵般的文字留给了世人,而他在八十年代为电视剧《聊斋》创作的主题曲令我印象最为深刻。“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的歌声响起,那种少年看恐怖片时想看又怕看的情绪;那种仿佛床底门后树旁到处都藏着鬼的恐惧,再次奔涌而来。大概从那时候起,就有个念头一直缠绕:世上有没有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世上有没有鬼。我一直想不明白,虽未曾目测眼见,但是始终心有戚戚矣。对鬼的具象,多来自于影视剧。故弄玄虚的配乐,阴森可怖的画面;披头散发,模样惊悚,怪里怪气的家伙倏忽闪现,又快速消失。恐惧的情绪被惊乍交错的节奏不断的推高。</p><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好看或者有趣的鬼,比如王祖贤版的聂小倩,或者贾玲版的白娘子。转念一想,这必定不是鬼的真实模样。如果鬼都似这般珊珊可爱,人又有何惧,人若不惧,鬼的尊严何在。若鬼没有了尊严,价值大打折扣,依鬼而生的志怪、传奇、相术、神婆、巫士、算命先生又何以附着?</p><p class="ql-block"> 所以,若有鬼,鬼必须是能够吓人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上有没有鬼。《围城》有个细节很有趣。众人从上海远赴三闾大学,舟车劳顿,风波迭起,身心俱疲。途中最后一晚打尖,方鸿渐梦到有个小孩说,“不要压着我的红棉袄”,孙柔嘉也说梦到小孩子在用手推自己。二人清晨散步,发现旅馆后面是一个个隆起的小坟堆。两人气定神闲的聊鬼神之事,唏嘘感叹生死离别。仿佛心灵开始了对话,也开始了最初真正意义的熟络。赵辛楣旁观者清,冷冷的评价,“你俩真是魂梦相牵”。</p><p class="ql-block"> 对此细节,我愚钝的总结,恐惧是一种高层次的情感,如果连恐惧都彼此相通,那么其它情感的相通更属易事。如胶似漆的女人称男人一声“死鬼”,便胜却心肝宝贝等甜言蜜语无数。</p><p class="ql-block"> 所以,若有鬼,鬼必定是具有高级情感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上有没有鬼。孔子曰,子不语怪力乱神;又曰,未知生,焉知死;再曰,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闪烁的,他认为好像、似乎、应该是有的。但是太远了,失了真切,只好“不语”,姑且“敬”之。我特别佩服孔子,作为万世师表,说了一大圈很负责任也很鸡贼的话,却始终没有正面回答。</p><p class="ql-block"> 从这点来看,孔子很“鬼”。</p><p class="ql-block"> 所以,若有鬼,越伟大的人越“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世上有没有鬼。多数人认为,蒲松龄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他在自己的书斋即“聊斋”内,设免费茶棚,专门“志”茶客们的奇闻“异”事。鬼话连篇的记录了491(存疑)个独立成章的鬼故事,人模鬼样的主角,大都一派烂漫自然,“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足见其对鬼的认可,甚至不少篇章,直接流露出对鬼的欢喜。</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蒲松龄未必会在乎有没有鬼。蒲松龄虽记录鬼言鬼行,加工润色成趣文,但《聊斋志异》“画龙点睛”之处是篇章后的“异史氏曰”。何为“异史”?即区别于“正史”也;“异史氏曰”就是“蒲松龄曰”也。而这些借“鬼”还“魂”的议论,究其根本,不过是以“鬼”“聊”人罢了。目的无非固人心、劝行善、醇风俗、明教化。最会说鬼故事的人,其实,最关心的是人。 </p><p class="ql-block"> 所以,若有鬼,鬼不过是人的化身而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世上有没有鬼,我认为还是有的好。毕竟名门正派,正人君子太多了,有些正经或不正经的鬼加以点缀,世界才不会孤单。</p><p class="ql-block"> 如果实在没有鬼,那就把我们心里的那个鬼唤出来,比如饿鬼、馋鬼、懒鬼、酒鬼、色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