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西藏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span></p> <p class="ql-block">《心经》中的佛家智慧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p><p class="ql-block">一,学会面对诱惑</p><p class="ql-block">《心经》中所说的“空”和《金刚经》所说的“无相”,都是要让人不要执迷凡俗,从而超凡脱俗。古人也曾说过“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意思是说,只有超脱对凡俗的执着,心无所住,看透得失成败名利诱惑,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入世,否则则会因为世俗的许多执着所所束缚,而导致堕落。所以《心经》是要让人学会不去执着。</p><p class="ql-block">二,学会看清自己</p><p class="ql-block">《心经》中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此句的意思是将自己的内心置于“空性”之境,充分认识人的见闻感受,这些都是执着于本心而生,只有认清“空”的境界,才算是认清了自己,只有认清了自己才能认清世界。古语云“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只有看清自己的本体了本心,才算是看清自己,只有清楚明了了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才能从容的出世入世。</p><p class="ql-block">三,学会放下执着,看清得失成败</p><p class="ql-block">《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世间的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以及感受思想,都是源于主观的感知,如若能放下这种主观思想,那么一切便都变得不那么无法释怀了。便没有他有我无的嫉妒心,也没有大小多少的分别心,也没有得失成败的执着心了。将一切都能看得通透,又怎么还会有得失成败的苦恼呢?所以明代文学家陈继儒说“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意思是说,佛是个了却烦恼与欲望的神仙,人们虽然自视聪明无比,却不知凡事放下便不会再有苦恼。但若是心中还有能够挂怀放不下的事,那便是还未真正的放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