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精神 照耀前程

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

“七一”来临之际,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1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拓展型党支部组织部分会员来到西安市荞麦园美术博物馆,参观瞻仰了收藏在馆的革命文物“东渡号”红色纪念船,以缅怀开国领袖的丰功伟绩。 这条船是毛泽东于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时乘坐过的木船,现由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荞麦园美术博物馆馆长薛莹巧女士收藏,经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一级文物。 1948年3月23日,离开延安转战陕北一年多的毛泽东,率领中央纵队来到川口古渡,此时他要东渡黄河,去迎接革命的大转折和大反攻,迎接一个新中国的诞生! <h5>图一,从1947年3月18日开始,到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转战陕北,实现了从战略大转折到大反攻,踏出了一条胜利之路,在陕北大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h5> <h5>图二,毛主席在转战陕北途中</h5> <p class="ql-block">这条船的艄公是薛海清(薛莹巧的爷爷)一位老党员,当时任村主任,正是他与几个技艺高超的艄公,操舵驶船,将毛主席安全护送到黄河对岸。</p> <p class="ql-block">《铜吴堡》杂志2022年二月刊登的、作者垄耘写的文章《东吴堡》之一“红渡口”,对当时情景做了详细描写:</p><p class="ql-block">红渡口是革命染红的。</p><p class="ql-block">黄河吴堡段有好几处渡口,在陆运不发达的时代,这些渡口承担了人口流动、贸易往来的重要角色。它们的颜色都泛黄,因了黄土高原的缘故,更因了黄河的缘故。惟这川口古渡却着上了鲜艳的色彩“红”。</p><p class="ql-block">比起其他几处渡口,川口渡口不算大,川口村人也不算多,闻名度自然不高,只因一个特殊的时间,特殊的渡河,让这里声名鹊起。</p>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纵队来到川口。在此之前的一年零五天,也即1947年3月18日,毛主席离开延安,开始转战陕北。当时,我军留在陕北的部队仅两万多,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时刻,多数人劝告毛主席东渡黄河,避开敌人锋芒,从长计议。可毛主席始终坚持一句话,不拖垮胡宗南,坚决不过黄河。 一年零五天后的川口古渡上,这位伟人肯定记起了这句话,这句曾在不同场合说过无数遍的话。现在,形势发生了逆转,同样过黄河,那时即使过,是被迫的,是敌人堵在后面逼迫着你去抢渡的,是明显不情愿的。而时下,革命的大转折已经到来,大反攻已经开始,是渡过黄河开辟更大根据地的时候了,是去西柏坡方便指挥更大胜利的时候了。<div><br></div> <h5>图三,毛主席乘坐木船,准备东渡黄河</h5> 此一时,彼一时也。天公也作美,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川口古渡也格外的平静,黄河水一改以往“惊涛拍岸”的桀骜,驯顺温柔地等待着渡河的人们。毛主席点燃了一支烟,坐到黄河滩上的一块大石头上,神情怡然。<br>据给毛主席驾船的老艄公薛海清生前回忆,川口渡口平时船是靠不了岸的,装卸货物或上下乘客,要么靠船工涉水扛背,要么用路板搭一个临时走道。可是,3月23日那天,河水却特别平缓,渡船随流靠岸,毛主席直接上了渡船。<br>渡船离岸以后,毛主席让叶子龙给他照了一张“脚踏黄河、背靠陕北”的照片,以作留念。渡船安全到达对岸的山西省临县碛口镇高家塌村前滩岸口,毛主席走下船回过头来,凝望着黄河对岸的陕北大地。 <h5>图四,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在黄河东岸山西省临县高家塔渡口下船(左下角扎羊肚手巾的船工是川口村村主任薛海清)</h5> 当地的老百姓直到现在,依然保留着这只渡船,习惯把这条船称作“一帆风顺”,也有人把它比喻成“龙船”。时任岔上区水手工会指导员的薛海玉曾讲:“毛主席坐的东渡船是薛海清家的,薛海清是共产党员、村主任、掌舣的老艄公,还配备了一个高家塌的高老艄,十多个艄公都是政治可靠的党团员,我负责船上的安全,薛海江和薛德崇用撑杆拨黑凌垯。三十年过去了,现健在的老党员有薛海清、任福有和我三个人咧。我们川口红得早,群众基础好,1928年就建立起中共地下党支部”。毛主席转战陕北13个春秋留下的光辉足迹,在吴堡画上了一个伟大的句号。 <p class="ql-block">整整一年后,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去迎接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这又是一个3月23日,与东渡黄河的日子一天不差。</p><p class="ql-block">好日子,这个日子将被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拓展型党支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