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向南、目标海南系列之(六)进入湖北

牛仔

<p class="ql-block">  告别河南进入湖北襄阳。襄阳,原称襄樊,地处中国华中地区、湖北西北部,汉江中游。襄阳已有2800多年建城历史,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之称。</p><p class="ql-block"> 由于明天还要路过荆州古城,所以我们放弃游览襄阳古城,选择游览更有文化特色的米公祠和位于钟祥市的水没坪村。</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p><p class="ql-block">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后改名米公祠。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汉江之畔,是为纪念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而修建的。米公祠始建于元代,明代扩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巾45碣,其它碑刻145碣。</p><p class="ql-block"> 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fu),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祖上多为武职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军。而米芾却喜文善诗,酷爱书法。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后转师王羲之、王献之。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其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极富创造性,人称米氏云山。米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可惜无绘画作品传世。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米芾书法宋代以来,为后世所景仰。宋史记载:“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米公祠是 明、清代古代建筑,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殿堂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 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这些书法精品,是一座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宝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米公祠牌楼。</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正门</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拜殿。</p> <p class="ql-block">米芾塑像。</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花园。</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碑林。</p> <p class="ql-block">米芾书法作品,起保护作用的玻璃上映衬出院内的景致,别有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米芾条幅书法。</p> <p class="ql-block">米芾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蔡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米公祠到水没坪村,193公里。</p> <p class="ql-block">水没坪村</p><p class="ql-block"> 水没坪,听其名就能知道这是个地势低洼的地方。的确,这个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大山深处、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虽然交通闭塞,却因为村庄内外生长的500多棵银杏树而渐渐出名。因为每到秋天,小村庄就被漫山遍野的银杏树打扮的满目金黄、宛若仙境,恰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再现。“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清代诗人齐彦槐的这首《冲麓村居》正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水没坪村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关于水没坪村村名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村庄处于四面环山的坪地,形状如斗。夏天一遇大雨,洪水漫坪,因此被称为“水没坪”。另一种说法是,水没坪原非盆地,而是高山中的一个湖泊,后来黄仙洞形成,湖水全部从黄仙洞流走而“水没坪出”,形成了今天的盆地才有了今天的水没坪村。</p><p class="ql-block"> 去水没坪村有两条线路可供选择。一是步行穿过黄仙洞,大约要经过2.5公里长的溶洞、百级“天梯”,再穿过半圆洞,便可看见水没坪村。这条线路的优点是溶洞内景观绚丽多彩,脚下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伴随左右,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不时映入眼帘,让人忘记了旅途的劳顿,而且没有堵车的“风险”。二是开车走大约15公里崎岖的盘山沙石路,顺利的话也要至少40分钟才能到达水没坪村。因为这条路虽然沿途风景优美但道路狭窄,但仅能供单车通过,若遇到对向有来车就必须有一辆车后退,找到相对宽阔的地方才能勉强错车通过。据说到了银杏树金黄的旅游旺季,这条路就成了停车场,人们只得步行进村了。</p><p class="ql-block"> 在交通非常发达的今天去水没坪村都如此困难,当初的人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定居生存呢?这要从水没坪村的另一个名字“娘娘寨”说起。这里的村民大多数都姓杨,他们自称是贵妃杨玉环家族的后裔,据传当年为了躲避朝廷的迫害躲进这深山老林,在此结木为寨繁衍生息,因此得名“娘娘寨”。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人们渐渐淡忘了他们娘娘后裔的身份,村庄的名字也逐渐被颇有诗意的“水没坪”所替代。而近几年在网络上流传的一则“光怪陆离”的传言,传言说水没坪村有一个“人口守恒”定律:每当出生一个孩子,就会有一个老人去世。使得几百年来村子里的人口一直保持在80人左右,不增不减。这传言一时间“甚嚣尘上”,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引得好奇的人们纷至沓来要一探究竟。此事经新闻报道后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后经“人口专家”来此调查发现,。所谓的“人口守恒”定律最早只是来自一位来此考察的官员和村里一位老人的谈话,老人说村里的人口一直是80人左右。而这个未经任何考证的“随口一说”被一个旅游公司知晓了,该公司认为发现了商机,于是主动承接了村子的旅游形象包装工作,并把老人的话夸大成“人口守恒”定律,为村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再加上这里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的传说,让本来默默无闻的水没坪村成了炙手可热的网红“景点”,高峰时一年来此游览的人数竟然高达50万人次,特别是到了金秋旺季更是人满为患,大大降低了人们旅游的获得感。</p><p class="ql-block"> 如今以讹传讹、捕风捉影的传说已经不攻自破,言过其实的商业营销也只能“昙花一现”。但每到深秋,房前屋后铺天盖地、金黄一片令人窒息的绝美景色,才是水没坪村永远的“名片”。是大自然赋予这里的那支“金色火炬”,把这里妆点成了“天上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山深谷中的水没坪村宛若仙境。</p> <p class="ql-block">  虽然时间已经是10月底了,但山里的银杏树才刚刚开始变黄,这次我们看不到一片金色世界的水没坪村了。不过,没赶上也许应该庆幸,狭窄的山路上基本上没有车。我们只遇上了一辆对向来车就顺利的进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往水没坪村狭窄的的山路。</p> <p class="ql-block">这里能错车。</p> <p class="ql-block">进村了。</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的房子大多建在高处。</p> <p class="ql-block">房前屋后的银杏树刚开始泛黄。</p> <p class="ql-block">掩映在山窝里的水没坪还真有几分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看家”的大公鸡。</p> <p class="ql-block">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p> <p class="ql-block">主人去哪了?</p> <p class="ql-block">秘境。</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棵银杏树有一千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漫山遍野的银杏树刚开始变黄就如此漂亮,待到一片金黄时一定是美的“一塌糊涂”。</p> <p class="ql-block">借用网络上的一张图片,这是金秋时节的水没坪村,你动心了吗?</p> <p class="ql-block">从水没坪村到荆州,199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