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集”政工队足迹寻访(一)——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 2022.6.22

廖晓玲

<p class="ql-block">  为了寻找何虹烈士的相片,在网上搜索时意外获悉: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红色文化展馆已于去年建党百年之际对外展出,想到故居中应该会有烈士的遗照,立即决定前往。</p><p class="ql-block"> 在林志勇大哥的热心帮助下,经过七弯八拐,终于找到了位于番禺沙湾街北村官巷里骏兴门巷五横巷5号的烈士故居。</p><p class="ql-block"> 骏兴门巷现又称大马巷。</p> <p class="ql-block">  骏兴门门楼两侧挂着“骏兴门”及重修的牌匾,旁边则是“大马巷”的门牌。</p> <p class="ql-block">  小巷深深。</p> <p class="ql-block">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在大马巷内的五横巷5号。</p> <p class="ql-block">  故居原貌(一)。</p> <p class="ql-block">  故居原貌(二)。</p> <p class="ql-block">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于2011年1月被番禺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公布为番禺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2021年2月被中共广州市番禺区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番禺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2021年3月被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番禺区15处红色革命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  巷内狭窄,展馆无法正面拍摄。</p> <p class="ql-block">  何小静、何虹为同胞姐妹,均为中共党员。在抗战时期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分别于1941年、1945年被敌人逮捕杀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展览动线图。</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为三间两廊式砖木结构的广府传统民房,砖木结构,青砖墙,是沙湾乡中最早的西医、何小静与何虹的父亲何璧若住所。故居基本保持原貌,尚有烈士照片和少年时期使用过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沙湾有着反抗侵略、捍卫和平的革命传统。从清中叶时三善村民奋力抵御海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沙湾乡民怒轰法国战舰;从踊跃参军参战,浴血奋斗在最前线,到积极加入、支特广游二支队开展敌后斗争……沙湾从不乏为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儿女。何小静、何虹烈土正是沙湾人心系家国、救亡图存的代表,她们用丹心碧血在人民心中树起了永远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经作为抗日交通联络点,为广游二支队(广州市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宣传发动群众抗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何小静、何虹烈士生平事迹展室。</p> <p class="ql-block">  展室左侧介绍何小静烈士。</p> <p class="ql-block">  右侧介绍何虹烈士。</p> <p class="ql-block">  中间为家族简介。</p> <p class="ql-block">  <b>何小静</b></p><p class="ql-block"> 原名何雪晴,又名何筱静,1921年出生。1934年,就读于广州市职业中学。1936年底,参加了由广东地下党领导的广州艺协剧团少年组。在天字码头、长堤新填地、河南大基头等地,常有何小静他们少年组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九一八以来》等街头剧目。1938年1月,何小静积极参加筹办 “广州市少年抗敌先锋队”活动,她发动了180多人参加,并任第一大队副大队长,积极奔走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被称赞为战时小学的“小何先生”。她组织了“少年晨呼队”,在永汉公园、永汉路(今北京路)、长堤等沿途呼喊抗战口号,鼓舞广州市民的抗日斗志。</p><p class="ql-block"> 1938年夏,何小静调往佛山大沥社会教育实验区工作。实验区表面上属省教育厅领导,实际上是由中共地下党所掌握。何小静时任实验区的干事,负责展览室和妇女夜校的工作。后随队到广东罗定一带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因工作表现突出,同年11月,17岁的何小静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1939年1月,何小静随广东省动委会战工队147队调往韶关,参加训练班学习。1940年夏训练结束后,被派往国民党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大批军统特务从重庆调到十二集团军政治部,反共逆流笼罩着韶关。何小静在白色恐怖中坚定机智地执行党的任务。7月下旬,由于叛徒出卖,在转移广西桂林途中被捕,被押回韶关警备司令部,不久被转移到韶关芙蓉山监狱。她在狱中英勇顽强,坚贞不屈。不管反动派怎样软硬兼施、严刑逼供,坚持不暴露自己的真正身份,对组织内的事更是守口如瓶,使敌人束手无策。</p><p class="ql-block"> 何小静先后被转移到县监狱和芙蓉山监狱。囚禁期间,写过很多诗歌,其中感人肺腑的长诗《囹歌》最具代表意义,表现了共产党人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同年冬,何小静在芙蓉山被敌人杀害,就义前,她理直气壮地说:“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牺牲时年仅20岁。</p> <p class="ql-block">  何小静撰文“做小先生的头一天”</p> <p class="ql-block">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p> <p class="ql-block">  何小静牺牲后被秘密安葬在广东省韶关市芙蓉山寺旁,一直不为世人所知。直至1994年,芙蓉山寺扩建时在山坡上发现了何小静烈士的墓葬,同时出土了三块墓碑,墓匾上书有“女中先觉”,两块挽联分别书有:“求民族自由念载奔劳实践武侯两句话”“争妇女解放半生努力堪称巾帼第一完人”。</p><p class="ql-block"> 1994年在韶关芙蓉山出土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  何小静所作的《囹歌》,《羊城晚报》于1982年12月18日首次发表,《新华文摘》收载于1982年第2期。</p> <p class="ql-block">  <b>何虹</b></p><p class="ql-block"> 原名何雪红,1926年出生。1937年,共产党员黄焕秋、何飞(阿虹二姐)、杨普在花县南阳庄举办乡村教育实验区,何虹及七弟何克球在实验区小学读书,参加了学校成立的抗日少年团。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抗日少年团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战时工作队西江队赴广宁、四会等地活动。1939年,广东地下党为开展国民党十二集团军的统战工作,组织一批抗先队员进入十二集团军举办的政工人员训练班。抗先队中有30多名16岁以下的儿童,以抗日少年团为基础,组成十二集团军政治部少年团,在部队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由于他们年纪小(最大的十六岁,最小的才八岁),地下党通过统战关系,由十二集团军政治部出资送到仁化韶州师范学校读书。少年团员中有吴群卓等4名共产党员,加上由外校转来的一名党员,在韶师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以后又发展为男生、女生、教师三个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学生运动。</p><p class="ql-block"> 1941年冬,何虹知道四姐何小静被国民党杀害后,十分悲痛,更坚定了她的革命信念。她成为学校文艺活动的骨干分子,曾参演过过儿童剧《没有祖国的孩子》、《最后一课》、《塞上风云》、《重庆廿四小时》等,还参加合唱团,演出《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歌舞。</p><p class="ql-block"> 何虹于194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党。1942年夏,发生粤北省委事件后,根据党中央指示,地下党暂时停止活动,一些高年级的党员同学先后撤离学校。但韶师的学运是有光荣传统的,它没有因党组织暂停活动而停顿下来,校内还有党员,进步力量还很强大。何虹由于年轻,政治面目较灰,她坚持留校工作,成为韶师学运的中坚分子,进步学运的主要骨干。</p><p class="ql-block"> 19444年底,何虹和几个同学赴东江游击区,参加东江纵队政治部主办的青干班的学习。1945年8月何虹参加东纵鲁迅艺术宣传队,随王作尧副司令员挺进粤北。途经始兴仁化一带时,因身患重病,两脚糜烂,无达随队行动,被组织上安排与一批重伤病员在深山中隐蔽治疗。被搜山的敌人发现后,经过激烈战斗,何虹等伤病员约三十人全部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19岁。</p> <p class="ql-block">  何虹的烈士证</p> <p class="ql-block">  何小静、何虹出生于沙湾北村一个乡绅家庭。祖父何博诗是旧沙湾乡极富德才和声望的乡長,伯父何湛霖是最早赴日本学习法政科的留学生之一,父亲何碧若是沙湾最早的西医。何小静、何虹的父母共育有八位子女,除一位早夭外,其他七人相继走上了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抗战爆发时,兄弟姐妹七人先后参加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或广州艺协(由中共领导的爱国进步团体——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少年组,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著名的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夏衍,曾在《救亡日报》上撰文《抗战七姐妹》,赞扬姐弟七人抗日爱国的义举。</p> <p class="ql-block">  何小静、何虹家族谱系</p> <p class="ql-block">  <b>何博诗</b>(1846-1925),名淞,清末至民国时曾主持沙湾乡公所,并曾任沙茭局主任,主张兴办新学,将象贤家塾改为养正学堂,实行改革。他倡建了复初善堂,延医赠诊,扶贫济困; 捐资设社,聘请女医以新法为产妇免费接生;设立了“方便所”,收容濒死的、无依无靠的人,为其医治或殓葬:设立阅书报社,供乡人阅读书报。</p> <p class="ql-block">  <b>何湛霖</b>(1884-?),何博诗长子。1904年赴日本留学,曾与宋教仁、程家柽、田桐等人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即《民报》前身)。奉父命考察日本新学教育模式,回国后用于指导沙湾教育改革。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参与私立广东大学(后并入官立法政学校,即今中山大学前身之一)创设。</p> <p class="ql-block">  何湛莹(1893-1964),字璧若,何博诗次子。他秉父训立志学习西医,毕业于广东公医学校。19167年起在沙湾设馆行医,是乡中第一位以西医之法疗济病患者的医师。他毕生恪守父训,致力于为乡亲解除疾病困苦,医德高尚,在沙湾内外众口皆碑。何璧若接受过新文化的洗礼,有强烈的爱国思想。抗日战争时期,他将寓所和医馆作为交通联络站,为游击队治病疗伤,捐赠药物。</p> <p class="ql-block">  <b>刘展瑳</b></p><p class="ql-block"> (1894~1962),虽未受过教育,但刻苦自学,乐于阅读进步书籍。她极力支持子女参与革命工作,制作慰劳品慰问前方的抗日壮士;协助丈夫接待隐蔽在家中的地下党员,时常以在门口做针线活为掩护,担任放哨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b>何平</b>(1914~1989),原名何家霈。1932年毕业于广州省立二中,1937年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1938年,受中国共产党派遣,在第四战区国民革命军第十二集团军及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任职;1946年到由进步知识分子创立的香港香岛中学任教;1947年任香港永发印刷厂副厂长,参加工商界统战工作;1949年任香港南新贸易公司副经理;1952年任华润公司副总经理、香港中华总商会常务董事,负责香港华商及侨商的联系工作。1963年调往北京工作,1964年调往上海工作,直至1985年离休。</p> <p class="ql-block">  何菲(1916~1996),原名何雪霑。1937年参加广州艺协剧团,1938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花县社会教育试验区,日间做卫生保健工作,晚上到各村组织青年团、妇女团和少年团,宣传抗日。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春被派往十二集团军政工总队的独立区队。1942年6月到紫金中学工作,1943年到韶关师范工作。1945年和六妹何虹一起参加了东江纵队。随军北上途中因患重病被遣散回广州。1946遭特务监视而前往香港,同年秋随夫回到宝安县西乡开设诊所。20世纪50年代起在鱼窝头卫生院任妇产科医生至1978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  <b>何雪飘</b>(1918~2008),又名阮琪。毕业于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后并入上海音乐学院)。1936年加入了广州艺协,广州沦陷前一天(1938年10月20日)带领艺协剧团的一支队伍步行撤离到粤北,曾被派往国民党十二集团军工作。20世纪40年代在香港培侨中学担任音乐教员,1951年与丈夫一起加入人民解放军潮汕军分区政治部,后调往北京工作,1963年调回广州。曾任广东省文化馆(省群众文化艺术馆)副馆长。</p><p class="ql-block"> (此相片为既往收集,非该馆展出)</p> <p class="ql-block">  <b>何芸</b>(1924~?),原名何雪余。先后在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山东大学文艺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修班学习。受三姐何雪飘引导加入广州艺协,进行了大量宣传抗日教亡的工作。抗日战争期间曾创作抗日独幕剧《一把火); 解放战争期间在部队专职进行音乐创作,曾创作队列歌曲《英勇地战斗吧》《军功章》等。转业后主要从事中国民族音乐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先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所长,研究生部音乐系主任。</p> <p class="ql-block">  <b>何求</b>(1930~1977),又名何克球,原名何家沄。7岁时和姐姐们一起参加广州艺协,在剧团少儿组表演节目宣传抗日,14岁参加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后加入粤赣湘边纵队,参加了解放广州的战斗。建国后在广州邮电局工会工作,1952年调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p> <p class="ql-block">  <b>何泳調</b>(1904-1975),是民国时沙湾乡中首富之一、仁宝宅院原主何树享的三姐,是沙湾最早的护士之一。她幼时在乡中私塾念书,后随何璧若行医,负责医学护理、配药等。解放后在沙湾番禺二中做护士,后加入沙湾联合诊所工作。</p><p class="ql-block"> <b>何亢夷</b>(1940-?),又名何家明。先后就读于沙湾小学、仲元中学,高中毕业后在广州从事无线电工作,20世纪70年代移民至美国洛杉矶。</p> <p class="ql-block">  展柜中展出的相关书籍和回忆文章。</p> <p class="ql-block">  故居中留存的何小静及家人曾经使用过的器物。</p> <p class="ql-block">  在烈士事迹展室对面布有“红色记忆”展,从“沙湾叙事”和“红色遗址”两个方面介绍沙湾人民的革命历史。</p> <p class="ql-block">  何小静、何虹牺牲时年龄都在20岁左右,锦瑟华年,风华正茂。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她们和千千万万的革命者一样,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我们永远怀念她们。苍⽣勉英灵,史册载功勋,革命烈士们永垂不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