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社丨 太原诗人王昌龄:诗家天子冠大唐

大唐诗社

<p class="ql-block">作者:东湖</p> <p class="ql-block">  丘吉尔说: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列宁说:一百个彼得大帝,也比不上一个托尔斯泰。按照这个文化逻辑,中国历史上一百个帝王,也比不上诗家天子王昌龄。帝王无功业,身死灯即灭。诗文民族魂,代代传其名。</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698年一757年),字少伯,亦称王龙标、王江宁。河东晋阳人,盛唐著名诗人。论年龄,王昌龄比盛唐大诗人孟浩然小九岁,比李白、王维大三岁,比杜甫大十四岁。论成就,王昌龄诗作丝毫不逊色于盛唐任何名家,有“诗家天子”的美誉。论人生际遇,王昌龄是盛唐大诗人结局最惨的,死于非命。死因竟是王诗名太盛,濠州刺史闾丘晓出于嫉妒,杀害了路经此处的天才诗人,年仅五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余立大唐诗社之太原古城,即王江宁故里,亦为江宁青少年生活之处。江宁虽贵为太原王氏,但至其祖父一代,已破落至贫寒小户。由此想象,江宁的青少年生活,既无王瀚之挥金如土,又无王之涣之锦衣玉食。耕读之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但江宁少怀大志,闭门读书、读史,修心、修身,神通古人;他常历蒙山大佛、童子寺大佛,滋养天地之气;攀登龙山、天龙山,滋生浩然之志;祭拜晋祠、晋阳名贤、激荡青春热血;游读汾晋、三晋名胜,吐纳英才之气……志存高远,饱读诗书,满怀英气,谈吐不凡,骨骼健硕、热血沸腾。这就是二十三岁、离开故乡太原之前、晋阳才俊王昌龄之画像。</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部武侠电影《少林寺》火遍全国。不知多少热血青年受此影响,嵩山学艺。一千三百多年前,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风靡大河两岸。二十三岁胸怀大志的王昌龄,离开故乡,深入嵩山腹地,拜师学艺。两年期间,风餐露宿,挥剑舞刀,潜心修炼。终于,绝技在身,仗剑天涯,月下刀寒,四处交友。几十年前,河东青年薛仁贵,寒窑出身,从军报国。“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震撼大唐,点燃三晋青年从军报国热血。易剑皆精之太原青年王昌龄,踏上了西域建功之路。盛唐边塞五大家中,王维是以御史身份巡视边疆的;高适、岑参高中进士之后,以边帅掌书记身份投身边疆。最神奇的是太原诗人王之涣,根本就没有到过西域,仅凭自己想像和一腔热血,就写下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千古名句。比王之涣更神奇的、是他的太原老乡王昌龄。他以战士身份从军。后人没看到王昌龄仗剑杀敌的军功,却看到他以一个武士的角度,一口气写出了大唐气象,唱出了盛世元音。之后,人们一提起大唐是个什么样子?随口而出的,便是下面两首气势磅礴的名诗:</p><p class="ql-block">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p><p class="ql-block">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p><p class="ql-block"> ———《从军行》</p><p class="ql-block"> 另一首《出塞》</p><p class="ql-block">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p><p class="ql-block">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后面一首,不仅太原青年王昌龄没有想到,就连千里之外京城的所有功成名就的大诗人都没有想到:一首战士的歌,比一百个将军都有力量,把大唐的威力扩展到了西域,把大唐推向了巅峰,把六朝以来的诗歌推向了极致。冲天一吼,就是半个盛唐。《出塞》,后来成了大唐诗歌的压卷之作。诗必盛唐,诗必四王,诗必七绝,诗必少伯。随着此诗的风靡传唱,轰动长安。只有士兵身份的王昌龄,无意间成了最受瞩目的边塞人物,名声甚至超过了戍边大帅。</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王昌龄退伍回到家乡太原。随后又到长安求取功名。虽无显赫军功,已是名满京华的大诗人。在那个以诗取士的年代,才华横溢、声名卓著的王昌龄,二十九岁就高中进士,随后又考取了博学宏词科,相当于今日之博士学位。如此得意功名,令多少人艳羡不已。要知道,李白一生都未有进士之名,杜甫屡试不中。而后来的王维、岑参、高适等都是在王昌龄激励下,开始自己的科考之路,一个个少年及第,入甲花魁,王维甚至还中了状元。盛唐诗人,也是有圈子的。最有名的是两个圈子。李白、杜甫是一个圈子,大都是无冕之王、才华横溢,他们科举无名,四处投诗拜谒,结交权贵,寻找自己的人生捷径;王维、王之涣、高适、岑参等等是一个圈子,大都是进士出身,科甲俊秀。多为官二代、富二代,王公子弟,衣食无忧,过着诗酒风流的生活。这两个圈子,分别有两个灵魂人物,一个是诗仙李白,另一个是诗佛王维。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最喜欢玉树临风的王维,几乎与之双飞双入,俨然一对金童玉女、神仙眷侣。无奈,玉真公主已婚配。王维母亲严令儿子另娶他人,孝子王维只好听命。玉真公主一气之下,怂恿皇兄将王维贬到了外地。她寂寞难耐,又选择和李白诗酒唱和。没过几年,王维重新回到京城,玉真公主旧情复发,重新投入了王维的怀抱,狠狠地甩掉了李白。因为玉真公主的缘故,李白和王维几乎老死不相往来。而他们各自领衔的两个圈子,也因出身、家庭、功名、个性等诸多原因,彼此很少交叉。可偏偏有两个特殊的诗人,在两个圈子中都受追捧,一个是进士出身的天才诗人王昌龄,另一个是远在江湖的隐士孟浩然。</p><p class="ql-block"> 大唐进入开元盛世末年,危机重重,朝中李林甫、杨国忠两位奸相专权。任人唯亲,任人唯财,而对青年俊秀一概排斥。天才诗人王昌龄,尽管两度中举,不受重用。只是赏赐一个县尉级的小吏。而且,屡屡贬谪。胸怀大志的王昌龄,不得不混迹在两个文人圈中,寻求慰籍,排遣积郁。在同乡小弟王维的卷子里,他吃斋问佛,画禅咏诗,游山玩水,寄情风月,旗亭画壁。而在李太白另一个圈子里,他又放浪形骸,不护细行,呼酒买醉,狂歌痛饮,诗酒唱和。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圈子,他都混得风生水起。说明,王昌龄的才华,大家一致公认。而且,他个性豪爽,行侠仗义,大哥风范,诸弟皆从。</p><p class="ql-block">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p><p class="ql-block">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巴陵送李十二》</p><p class="ql-block"> 李十二即李白,两人不仅在长安狂歌痛饮,而且远在千里之外的巴陵异地重逢,欣喜之后便是别离。山高水长,难阻两位天才诗人的深情厚谊。</p><p class="ql-block">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p><p class="ql-block">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p><p class="ql-block">——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p><p class="ql-block"> 李白送王昌龄此诗,是太白代表作之一。太白虽身处逆境之中,仍然牵挂着千里之外的兄长,以清风明月入诗,祝福王昌龄一路珍重。</p><p class="ql-block">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p><p class="ql-block">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p><p class="ql-block"> — ——《芙蓉楼别辛渐》</p><p class="ql-block"> 辛渐是王昌龄朋友圈中的一位,他从江宁北上润州回洛阳。时任江宁丞的王昌龄一直将他送至长江边,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送别诗。告诉远在洛阳的王维诸友:我是受人诬陷,才被贬到这里的。虽然身在江南,可冰清玉洁,一尘不染,清水芙蓉,冰心可鉴。</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宵小之辈仍然没有放过他,捕风捉影又将王昌龄贬到岭南。幸运的是,王昌龄走到半途,幸遇天下大赦,终于有机会返京面圣。中途,路过襄阳,旧友孟浩然闻知王江宁到来,喜出望外。但他隐瞒病情,大鱼大虾宴友,大快朵颐欢聚。谁知,一顿大吃大喝过后,这位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竟然一命呜呼。王昌龄无意之间,由风流客变成了催命人。号啕大哭,痛悔万分。这就是盛唐。心性相交的大诗人,为了至尊至上的友情,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沅水通波连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p><p class="ql-block"> 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送柴侍御》</p><p class="ql-block"> 柴侍御也是王昌龄早年诗文圈的朋友。谪居龙标,是王昌龄一生中最暗淡的时光。但豪气干云的他,面对好友的离别,不仅没有感伤,更多的是宽慰和豪情。前些年,东邻日本为了援助中国抗疫,捐助了大量物资和药品。宣传品上都印着大唐王昌龄的这首诗。诗文传道的日本,不仅为中国捐出爱心,而且送回了一千二百多年前的盛唐温情。令口号标语满天飞的中国,尴尬不已。</p><p class="ql-block">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p><p class="ql-block">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闺怨》</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在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等诸多方面都有上乘之作。英雄霸气、临别豪气、思春闺气,在他的笔下都灵动神飞,直入人心。可以说,他是唐诗中的用剑高手,轻轻几招,就将人情人性展示得淋漓尽致。只可惜,才华横溢的诗人,生活在一个侫臣当政、小人弄柄的时代。他如同一个弃妇一样,被官场屡屡抛弃。而他坎坷动荡、四处浪迹的一生,又成为他诗歌创作的绝妙底色,绝品体验。他是盛世大唐的代言人,也是盛唐挽歌的纪录者。</p><p class="ql-block"> 说起王昌龄之死,绝对让人唏嘘不已。在在那个以诗取士的时代,贵为诗家天子的王昌龄,不仅未能在政治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反而被官场上嫉贤妒能的恶吏所杀,实在是大唐的悲哀。公元757年,王昌龄五十九岁,遇赦还乡。他乘船直下长江,准备到江宁,经运河北上,返回故乡太原。谁知,到了濠州,就是后来大明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濠州刺史闾丘晓嫉妒王昌龄的诗名,借宴请之机,杀害了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数年之后,王昌龄好友、后来成为宰相的河南节度使张镐,痛宰闾丘晓,终于为天才诗人报仇血恨。</p><p class="ql-block">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p><p class="ql-block"> 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p><p class="ql-block"> 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p><p class="ql-block"> 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驾幸河东》</p><p class="ql-block"> 故乡,对于诗人来说,既是人生出发地,亦是人生归宿地,更是心灵栖息地。每一位诗人心灵深处,都有报恩故乡的深刻情怀。大唐诗人王昌龄,对故乡晋阳亦是如此。在王昌龄存世的数百首诗歌中,这首《驾幸河东》是专门写给故乡太原的。此诗,如油画一般,描写刚中进士的诗人,陪着大唐英明神武的玄宗皇帝巡游晋阳之盛况:</p><p class="ql-block"> 晋水两岸村舍相拥,大唐皇帝走过汾水桥。身边不仅有名臣名相,还有上百位外国使者作陪。晋阳,是大唐的发迹祖。玄宗此次巡并,如同汉皇刘邦荣归沛县一样,隆重浩荡,赏赐丰厚。晋阳宫里,灯火辉煌,翩翩起舞。明皇兴到极致,题诗作画,龙飞凤舞。如此明君、如此民乐、如此欢愉、如此极乐、如此晋阳、如此盛世,千载难逢啊!</p><p class="ql-block"> 王昌龄,是大唐诗史上公认的“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诗歌成就,与李太白并肩双雄。江宁、镇江、襄阳、龙标、巴陵等地,或立祠以祀,或立碑纪之。晋阳,少伯之故乡。北宋之后,城毁宫亡,新迁唐明,大唐形胜故意灭迹。而后世守吏,庸才者多。图新厌旧,唯上少文。殊不知,王少伯之雄才,盖晋阳文脉也。文脉不传,城邑无气也。</p><p class="ql-block"> 东湖居士立大唐诗社,奉王江宁为诗神之一,赋诗以祭:</p><p class="ql-block"> 年少学剑上嵩山,大破楼兰入秦关。</p><p class="ql-block"> 西域归来未封侯,少伯诗名满长安。</p><p class="ql-block"> 太白酒肆邀醉欢,摩诘别业谈古禅。</p><p class="ql-block"> 才名过盛小人妒,可怜殒命长江边。</p> <p class="ql-block">  壬寅仲夏 东湖写于大唐诗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