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60秒

东风106

<p class="ql-block">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1958年5月17日,中共八大二次全会上,庄严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p><p class="ql-block">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60年代末,我国中程导弹技术逐步成熟。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东风四号”导弹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p><p class="ql-block"> 1971年3月3日,用“东风四号”导弹发射了我国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实践一号”。</p><p class="ql-block"> “ 东风四号”导弹,就是后来改成的“长征一号”导弹。属于中程弹道导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24日,用“东风4号”导弹发射我国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p> <p class="ql-block">  1971年3月3日,用“东风4号”导弹发射了我国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实践一号”。</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0月,为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把“701”工程交给上海市,研制新的运载工具和卫星,即“风暴一号”导弹和“长空一号”电子侦察卫星。“长空一号”卫星从1973年9月18日至1976年11月10日先后六次发射,其中三次成功,把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p><p class="ql-block"> “ 风暴一号”导弹和“东风五号”导弹属于同类型洲际弹道导弹,即后来改成的“长征二号”导弹。</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各国无线电技术比较落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导弹、卫星上的元器件全部使用国产,我们发射卫星使用的各种地面设备的元器件,也同样全部使用国产。印刷电路工艺落后,受外部环境影响大,稳定性差。</p> <p class="ql-block">  用“风暴一号”导弹和“东风五号”导弹发射的卫星都属于侦察卫星,前者发射的是上海研制的“长空一号”电子侦察卫星,后者发射的是七机部研制的“尖兵一号”照相侦察卫星。“尖兵一号”照相侦察卫星发射入轨完成照相侦察任务后,胶卷仓需要回收,返回地面。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为以后我国宇宙飞船的发射作理论和实践的探索。70年代反复用,“东风五号”和“风暴一号”发射卫星,是为验证我国洲际弹道导弹的性能和指标而作的尝试。1980年5月18日“东风五号”洲际弹道导弹,終于走出国门,飞向9068公里外的南太平洋海域,成为守卫我国国门的重器。</p><p class="ql-block"> 1974年9月,由七机部研制的我国第一颗照相侦察卫星“尖兵一号”以及运载工具“东风五号”导弹,运抵东风场区7号技术阵地,即将进行“尖兵一号”的首次发射,任务代号“01—5”。</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欢迎七机部“0—15”任务试验队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尖兵一号”,是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可回收的照相侦察卫星,卫星入轨运行三天后,装有一万多米胶卷的胶卷仓要进行回收。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难度大,要求高。全体参试人员,都在努力工作,争取圆满完成任务。</p> <p class="ql-block">  “尖兵一号”卫星和“东风—5号”运载火箭经在7号技术阵地一个多月的测试后,于1974年10月28日转运至2号发射场进行吊装检查,择机发射。</p> <p class="ql-block">  1974年11月5日14时30分,卫星准时发射。</p><p class="ql-block"> 我在这次任务中仍然任“X—Y”记录仪操作手。显示“601”光学经纬仪跟踪目标的高低、方位数据。导弹点火起飞20秒后,我发现记录仪显示的导弹飞行的弹道有问题,本来导弹起飞18秒后程序应该转弯,可记录仪显示的是导弹在直线上升。这时,调度里传来光测系统、遥测系统关于导弹飞行不正常的报告声。到57秒时,我们在机房透过窗户看到,导弹已经倾斜,向下坠落,而且弹皮外已经起火。在综合各个方面的信息后,“初始段”安全指挥员果断下令,引爆导弹。</p><p class="ql-block"> “ 初始段”安全指挥员是我二站司令部副参谋长黄启华,原是我三营营长,刚上任一年多,他就站在我身旁,盯着记录仪的显示板和紧邻记录仪的分控台,分控台操作手是我们老乡邱相。邱相听到引爆导弹的口令后,颤颤竞竞按下分控台引爆按扭。</p> <p class="ql-block">  引爆指令通过雷达天线被导弹上应答机接收,导弹在发射场上空十数公里处炸毁。近二百吨的特种燃料—液氧,喷洒在发射场上空,在导弹炸毁冲击波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像吐的烟圈式的巨大光环,这个光环不停的翻滚,由黑变红,由红变黄,尽情燃烧了半个小时以上。巨大的弹片和一些炸毁的部件,晃晃悠悠飘洒坠落在,发射场周围数十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上。坠落的各种部件砸在戈壁滩上,溅起阵阵沙尘,慢慢随风飘散。其中一个导弹发动机就落在我们“初始段”备份电源机房东300米的地方,把坚硬的戈壁滩砸了一个大坑。当时的场面还是相当恐怖和可怕的。</p><p class="ql-block"> “ 尖兵一号”卫星首次发射失败了,整个东风场区死一般的寂静,调度里也没有往日的喧嚣声,气氛令人窒息,好像地球停止了转动。所有参试人员,都处在极大的悲痛之中。我们“初始段”参试人员,心情更是复杂,因为导弹是通过我们把它炸毁的。黄启华副参谋长光秃秃的脑袋上沁着汗水,一句话也不说,随即前往基地“01—5”任务前线指挥所汇报情况。因为这个事情太重大了。</p><p class="ql-block"> 傍晚,我们回到4号营房。“01—5”任务试验队,就住在我们宿舍楼后发射团招待所里,很多老专家、科研人员在默默流泪,让人揪心难过,这毕竟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就像他们自己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就这样夭折了。</p><p class="ql-block"> 经过对这次发射过程的综合分析,基地“01—5”任务前线指挥所认为,黄启华下达这个炸毁命令是正确的,及时的,受到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的表扬,因为这避免了发射场被毁的严重后果。</p> <p class="ql-block">  被引爆坠毁的导弹发动机残骸。</p> <p class="ql-block">  我初始段安全指挥员黄启华发出的引爆口令被记得下来。</p> <p class="ql-block">  1960年10月24日,苏联一枚导弹在发射场发生爆炸事故,致使苏联火箭军司令员和160名科技人员遇难,发射场被毁。</p><p class="ql-block"> 我们“初始段”的任务,其中一项,就是保证0—60秒导弹飞行的安全,防止出现类似苏联这种灾难性事故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在“01—5”任务中仍然担任“x—y”记录仪操作手,显示“601”光学经纬仪跟踪目标的轨迹,为初始段安全指挥员决策提供依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对这次发射任务过程中,我们“初始段”所采取的措施,正是在我们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尖兵一号”卫星首次发射失败了。可我们“初始段”完成了任务,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但我们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炊事班准备的丰盛的晚餐,也食之无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种情况,我们是第一次遇到,但也是预科之中。我们职责所在,是不得已而为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01—5”任务初始段“X—Y”记录仪,用以显示“601”光学经纬仪,跟踪目标的理论弹道数据。导弹发射过程中,实际飞行的弹道与理论弹道不一致,超出理论弹道的范围,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引爆导弹。</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是以引爆导弹,保护发射场不被损毁的方式完成任务的。</p><p class="ql-block"> 那惊心动魄的60秒,终生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