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经》里常会出现黄鸟,为何古人喜欢用黄鸟起兴呢?这小而平常的黄鸟蕴含和寄托着古人什么样的情思呢?</p><p class="ql-block"> 黄鸟,即黄雀,这种鸟类习惯于合聚。一群黄雀同飞同落,同集于木,往往会使得那些形单影只的飘零者心生异样的情绪。他们往往会联想到自己在外一人,无法如同这些黄鸟那样,与父母兄弟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因此,黄鸟这一意象便易于唤起人们对家族亲情的深厚感情和怀念,对人生归宿问题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飘零与回归。在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处心灵的归宿处,在外行走时感到亲切。而这种归宿往往会是父母与故乡。《周南·葛覃》、《邶风·凯风》是父母是故乡的召唤,《小雅·黄鸟》、《小雅·绵蛮》是游子归乡的热烈渴望,《秦风·黄鸟》则在于统治者的残暴掐断了亲人。</p><p class="ql-block"> 《秦风·黄鸟》则更是进了一步,将生离加深到了死别的境地。黄鸟在此,唱出的是“惴惴其栗”的恐惧、悲痛,是“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生命嘶喊,整首诗歌围绕着痛苦、恐怖、悲哀的氛围展开。《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注释】: 交交:鸟的叫声。 穆公:秦穆公,名任好。卒于周襄公三十一年(公无前621 年),死时以177人殉葬。 子车奄息:人名。子车为姓,奄息为名。 惴惴:恐惧的样子。 针虎:人名。 《黄鸟》描写秦穆公死时,以大量的活人殉葬,其中子车氏的三兄弟都被殉葬。诗描写三兄弟殉葬时的情景,表现了对三壮士的哀悼和惋惜,也表现了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抗议。诗以黄鸟止于棘树不得其所,暗示了子车氏之子殉葬的不得其所,这样的能勇士临穴也“惴惴其栗”,正在控诉殡葬的残酷。诗的写实性很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p><p class="ql-block"> 在《史记》称秦自秦武公时开始有殉葬仍待考古发现后考据确定,秦国的殉葬制度与其先祖殷商卿大夫有关。</p><p class="ql-block"> 通过考古发现,殉葬制度始于殷商中晚期,殷商早期的墓葬尚未发现人殉现象。商代晚期墓中带墓道的大墓,依形制和墓道数量又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3种。中、晚期墓中殉人(狗)和人祭之风大盛。三种大墓均有用人殉葬的现象,大者如妇好墓,葬具有棺有椁,下有腰坑,两壁有龛,墓中殉16人。</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见,殉葬制度并非炎黄华夏文明遗传的古礼古法,尧舜时期的文明没有此现象,夏朝和商代早期也不为此事,说明此时的圣王追求仁德之道而非反人类的不仁之道。殷商后期德行下衰,私欲膨胀,贪于生命的拥有,追求死后能像生前那样的生命状态,走向邪道,以致极端到漠视生命用人殉葬。这也不难解释商纣王为何如此残暴,其骨子里已不重视生命了。</p><p class="ql-block"> 西周早期的墓葬也有人殉,少者1人,多至7人,大多是中小型墓葬,或许一些地方诸侯或氏族遗传了殷商时代的习俗。西周的大墓没有发现人殉,或许是因为周文王、周武王追求仁德之道,不赞成殉葬制度。到周宣王时期,周朝礼制进一步完善,西周晚期墓中不再有用人殉葬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东周时期,还有一些殉葬的习俗存在,但殉葬被认为不仁行为。</p><p class="ql-block">《诗经,秦风,黄鸟》全诗充满哀伤,所殉的三位是才智超群的“百夫之特”,表现出对奄息、仲行、针虎遭殉的无比哀悼和宛惜。“临穴送殉”悲惨惶恐、惨绝人寰、有违人性,使目睹者发出愤怒之呼号,质问苍天为什么要“歼我良人”。这是对当权者的谴责,也是对那个时代陪葬习俗的严肃质询。然而“如果可以赎回奄息、仲行、针虎的性命,即使用百人相代也甘心情愿的"的说法,却又透出当时对生命等级的划分与不平等的观念。尽管,此诗作者仅为“三良”遭遇大鸣不平,但仍然是文明的一大进步。</p><p class="ql-block"> 所以《黄鸟》一诗,是当年秦国殉葬的一个诗文证据。</p><p class="ql-block"> 幸后来被陶俑所替,不然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秦国结束战乱割据、统一全中国的伟业与成就。</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黄鸟会唤起人们这样忧伤的情绪呢?黄鸟体型较小,叫声柔弱,性格温和柔顺,很容易引起人的怜爱之情。人们看到这样的黄雀往往会想到生命之脆弱,更易引起悲思。其次,黄雀往往集群而飞,那么一两只的落单则更能给人以视觉冲击和思想冲击,更容易形成感情的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黄鸟在《诗经》中的兴象带来的更多是悲观的色彩,是先民们对于生命本源的一些探索及思考。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依恋,离别的伤感,漂泊的痛苦,皆由黄鸟这一意象而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