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博物馆 感受老北京

常乐

<p class="ql-block">三千年建城史,一千年建都史的老北京,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大小胡同多如牛毛,深宅大院、名人故居数不胜数。胡同、四合院曾经是老北京城的标志,可惜前些年被大量拆毁,保留下来的完整胡同、四合院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号称“一条胡同,半个中国”,著名的史家胡同小学所在地曾经有座“史可法祠堂”,据说胡同名称得自于此。胡同道路宽敞,建筑整齐,700多米的胡同座落着80多个深宅大院。</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尤其是近现代,文人雅士、权贵名流云集史家胡同,赛金花、曹锟、章士钊、张治中、卫立煌、傅作义、荣毅仁、华国锋、乔冠华、于光远、王炳南……等等,太多的名人权贵皆曾居住于此。</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文化艺术气息浓厚,除了有著名的史家胡同小学,清政府选派赴欧留学生的考场也设在史家胡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国最著名、表演水平最高的话剧团体,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就是诞生在史家胡同,很多人艺的艺术家都住在史家胡同的宿舍里。</p> <p class="ql-block">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史家胡同24号,院子原主人是陈西滢、凌叔华夫妇。</p> <p class="ql-block">史家胡同24号院是画家、作家才女凌叔华的结婚陪嫁,她经常在家里举办聚会,被称为“小姐大书房” ,齐白石、胡适、丁西林、徐志摩、林徽因等社会名流以及印度文豪泰戈尔都是座上客。</p> <p class="ql-block">凌叔华女士晚年归国,探望旧居,24号院当时为史家胡同幼儿园。</p> <p class="ql-block">陈西滢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翻译家,世人皆知的是他与鲁迅的论战。</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街道级别的小博物馆,却颇有看点,除了介绍史家胡同的历史以及那些深宅大院的主人公们,还用从胡同居民中收集的生活用品,再按照过去老百姓家中摆放的样子布置展室,令参观者倍感亲切,令人称奇的是,居然还有一间专门收纳声音的展室,室内响起过去胡同上空飘荡的鸽哨声,各种叫卖吆喝声,几成绝响的剃头、磨刀师傅的响器“报君知”……</p> <p class="ql-block">东四四条同样是一条历史悠久,有故事的胡同,胡同里的深宅大院自然也是达官贵人们的府邸。</p> <p class="ql-block">二层小楼,一副对联,“镜中人是一是二,留中意至妙至神”,原来是家照相馆,据说还是大北照相馆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普普通通大杂院,曾经是清朝的宝泉局,铸造钱币之地,那时恐怕戒备森严吧。</p> <p class="ql-block">东四四条博物馆是首创集团创建,三进四合院,以前这个是东四派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垂花门、月亮门、游廊、鸟笼子,一样不缺,一样不少。</p> <p class="ql-block">与史家胡同博物馆一样,展览主题紧扣胡同老百姓的生活,除了展示一老百姓的生活用品,还运用了多媒体视听手段,来反映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一道“月影”,传统建筑与现代雕塑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不锈钢球绘有28星宿,现代艺术完美展示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管房顶铺瓦的房子叫瓦房,靠出租房屋维持生活叫吃瓦片,现在北京瓦房已经越来越少,房瓦已成稀缺物。博物馆有一间展室名“瓦舍空间”,以艺术装置、艺术手段向传统致敬。</p> <p class="ql-block">工艺葫芦展</p> <p class="ql-block">福禄巷里说葫芦,葫芦谐音福禄,寓意吉祥,玩葫芦历来为京城百姓所喜爱,如此多的工艺葫芦齐聚一室,令人眼界大开。</p> <p class="ql-block">莫非外国也有葫芦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