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橙文化 | 连续五年顺利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代表性传承人视频采录工作

身边的记录者

<p class="ql-block">自2016年至今,稻橙文化已连续几年通过招投标方式,承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对上海的昆曲、京剧以及沪剧、越剧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口述实录采访,制作教学片、实践片、综述片,每年针对1-3位传承人,先后采录完成了沪剧代表人物沈仁伟、韩玉敏,越剧代表人物王文娟、毕春芳、傅全香,京剧代表人物李蔷华、陈少云、张善元、李炳淑,昆曲代表人物辛清华、张铭荣、王芝泉的采录工作。每位传承人的周边人物如家人、弟子、同事等采录12位左右,合计输出各类成片200条以上,以此立体化、多元化、深入性地完成每位艺术家的从业经历、学艺过程、实践与创新、艺术传承等经历。其中,“京剧李蔷华”记录工作,被上海市评审专家以优秀评级向北京推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稻橙文化非遗小组在工作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一个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工作成果能够“拿起来就可以直接用”,也是在这样的标准指引下,团队在工作中,首先做到真诚沟通,其次是真实记录。</p> <p class="ql-block">与采访人的沟通,首先要真诚,要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要不懂装懂,故弄玄虚。同时,尽管隔行如隔山,在采录开始前,要尽可能了解到最多的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项目进行中,随着我们知识储备的更新,要时常复盘,持续做自我知识更新。我们在进行工作的同时,要尽可能告知被访人我们在做什么,而不是让他们配合我们的工作,在我们既定某些工作框架后,被访人的反馈很重要,有时候决定着能否呈现出这个人最想要呈现或者最精华的东西。视频采录很重要的一点是真实,它要求摄像师要抓细节与不经意,即便是有脚本,也要做到脚本将真实人物还原出来,或者说对其个人及所要表现的内容进行抽象、概括,而不是要求人物按照脚本进行表演。我们要梳理的是流程、技术,而不是这个人的性格。同时视频采录,有些镜头的补拍也很重要,光影的运用,镜头的美感往往对屏幕前的人想不想看起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视频制作的旁白,或者说脚本,要摒弃华而不实的辞藻,尽可能用准确、干净的文字去概述,当然,在这之上,文字如果能同时具备美感、诗意,或者幽默等附加性能则更好。</p> <p class="ql-block">稻橙文化持续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戏曲本身的特点,是世代相传,被不断再创造,中国戏曲的核心构成是诗、乐、歌、舞,要关注戏曲背后的音乐性、舞蹈性、文学性;演员是表达者、呈现者;要关注与音乐合作者的交流、配合;传统戏曲是模式化的表达与个性化展现的结合;是戏曲与音乐等多种形式表达的结合,不拒绝时尚化的元素;戏曲的本源可追溯到教化与世俗性,要看到剧目展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乡土文化);而且戏曲的不同形态体现与当地文化的交融;对当下当地文化的影响,戏曲表演者就是这种文化的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此,我们在文献搜集工作中,力求确保专业、细致、全面,使素材资料能够覆盖传承人的一生。这其中有几个维度,一是竖向维度即传承人一生时间线梳理;横向维度是指传承人关系的梳理;艺术维度是传承人的艺术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资料的搜集中,不要把重点放在图书馆等已经记录在库的资料,重点在一手资料。所以,要综合性把握这个人物在中国戏曲发展历程中的定位,要全面、综合、系统。标准是让读者做到拿到这份资料,就能研究传承人的一生。工作卷宗收集的资料,要求是可以出版的,因此要绝对严谨;信息量和内涵要确定、全面、有价值;文字文献要有索引,专业性强,同时,把校对校订核实作为专门的流程来对待。</p> <p class="ql-block">口述片采录时长按要求达到5个小时,其实并不充分,采访时间不能偷懒,觉得有问题要追问下去;传承人不仅代表自己,而是以自己的视角看整个行业和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承人的艺术与人生经历是要完整记录,艺术家在继承的同时,也在追求与时代的融合。在采录中,也要做到避免打断传承人,他的表达即便是错的,也可能代表同行业的共同认知;所以,口述可能存在误差,要注重学术准确性问题,我们要核实、纠正、与传承人多次沟通交流,不是一次成形;另外,就是发挥学术专员的作用(回溯性访谈、把关);再一个是避免引导受访者的表达,传承人的几次采访应该分开,避免一天进行多场采访:一是避免过累;二是在采访间隔期,受访人可能会重新回忆过往;即便是传承人多次说过同样的话,不要舍弃,在相同之中发现深度,在不同之中发现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传承人,要尊重履历,尊重而不回避,越全面越好,把握记录伦理,让传承人更真实、全面的表达;有的传承人说方言,我们最好保持原话,不翻译成普通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践片的标准是尽可能完整地还原一出戏,而不是只走形式地讲解重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此,我们要展示的,应该是所有步骤+核心内容重点展示,特有道具要展现出来;记录的时候要有读者意识:看得懂、够得上、用得着;工作中多做换位思考,让经典性的东西能穿越时空,这其中代表作不能遗漏,要着重细节。</p> <p class="ql-block">教学片中,传承人的教学要体现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录制;要因材施教,不同年龄段,艺术阶段的学生要呈现;记录传承人教学过程中的精华、绝活;重视“代表性”三个字,为什么能代表?代表什么?如何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述片,综述是面对大众而不只是专家评委,艺术性要求很高,镜头语言很重要;综述片不是“口述+教学+实践”的叠加,而是基于对人的把握后,更深一步的思考、挖掘;体现传承的困境或者成功的因素,体现出人物的特色,她是怎么样活着的人,要有人性、人味;我们看到有的团队在拍摄演出化妆、上妆画面时流于形式而没有追问为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综述片是所有片子、素材精华的运用;要展现出传承人的魅力、价值,有评价;拍摄的过程中,一系列的口述被访人的背景、基调应该提前定好,具有系统性,而不是随意选择采访地点;在拍摄前,最好根据综述基调定好画面色温;一个艺术家的绝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漫长的过程,要关注传承人的才华、智慧、努力;挖掘传承人区别于同行当艺人的特质;落到传承人独特的贡献;应该结合作品、节目让内容生活化、动态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成片对画面呈现与侧重要求有所不同,这就考验现场导演、摄像师的经验,要能够及时、快速地进入工作状态,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虑年长艺术家休息的需要,根据受访人的意愿,确定是否必要上门采录。并根据受访人的身体情况,留出时间供艺术家午睡,对于不能上门采访的,就在各所属剧院或科学会堂找场地进行采录,有艺术家的弟子远在海外,就采取越洋视频连线方式,几年来,我们与不同的受访人一起,通过回顾的方式走进过往的岁月,顾往追今,在对谈与讲述的聆听中,体会传承人跌宕起伏的艺术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专执精神令人感动,他们多数人学历不高,有的甚至没有上过学,但是在当年,对剧本的唱词可以听别人唱几遍就记住了,有的是偷艺学习。有人为了一句唱词的情感和情绪表现得到位,可以把自己关在房间揣摩上几天时间;为了练气,沈仁伟老师一边负重爬楼梯或是快速地骑自行车,一边嘴上练唱……也许,正是因了这样的努力,当年各剧种在上海滩曾经各领风采、大红大紫,排队买票的队伍可以排出几百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这样的采录,也累积和提升了我们对于不同受众做好口述采录的工作经验和在采录过程,如毕春芳、傅全香等,采录工作展开时传承人已过世,那么就只好加大采访力量,通过对家人、弟子等周边人的回顾,进行艺术历程与在艺术上创新实践、风格形成、传承等方面的挖掘和整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团队能够做好策划、采录、收音、剪辑、资料收集等一条龙的服务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让我们更加尊重老一辈艺术家敬业精神,对艺术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当听说这样的采录资料会留存在国家图书馆时,每位老师都非常配合,精心准备,采录时也会提前化好妆,尤其是已故的王文娟老师,当年健在,接受采录时,每次都会打扮得都像花一样精致,讲述起来也是口若悬河,如果不是担心她累,听她回顾一些往事或细节,你根本插不上嘴。</p> <p class="ql-block">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武旦)代表性传承人王芝泉老师的女儿王蕾对我们说过,“谢谢你们来记录我妈妈的生平,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人物采录工作,需要带着情怀来做,因为有很多的不确定性,采录时间、地点、人物、时长都不确定性,所以,不能急,要有跟着受访人的节奏,多一些耐心。一些长者如果没有写过自传,他们对于往事的回顾,多是不连贯的甚至重复的,有的重复性讲述还可能有很大的出入,所以,核对与求证工作也必不可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有对艺术的崇敬心、对老一辈艺术家的敬重感、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家国情怀,你才可以走进这项工作。</p>

传承

采录

工作

戏曲

艺术家

记录

人物

受访人

口述

艺术